一把扇子话千年

2021-07-29 15:00钱果果
中国新时代 2021年6期
关键词:团扇折扇纳凉

钱果果

小小的扇面上,却有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扇子产生至今,无论是扇子的功能,还是扇子的形制,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渐热,走在路上,时不时能看到街边有人摇着扇子扇风纳凉。说起扇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当下已经有了更加便利的电风扇和空调,但是扇子独有的文化和历史,仍旧让人无法轻易抛弃。

历经千年,小小一把扇子,穿越了古与今,传递了华夏文明;跨越了东和西,演绎了东方气质。可以说,扇子已融入我们的日常,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得,也书写了华夏的千年文化。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用“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描写出了夏夜扇风纳凉的惬意。

除了能在烈日下纳凉降暑,又因古代人们对扇子的审美情思,加意营造,使得扇子又具有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扇子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籍中就提到过“舜作五明扇”。2007年7月初,在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竹扇。扇子用精细的竹篾编成,柄长37厘米、扇面宽25厘米。考古专家认定,靖安东周墓葬群时间为距今约2500至2600年的春秋晚期。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中心研究员王亚蓉认为,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是“天下第一扇”。

除了考古出土的这“天下第一扇”,从历史文献上看,在汉代就已普遍使用扇子来扇风取凉了。西汉扬雄在其所著的《方言》上说:“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早期扇子除了有招风取凉、驱赶虫蚊的需要,也是显示身份的存在。当时的扇子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障风、蔽日用的长柄扇,后来就完全变成仪仗,和我们如今用的扇子关系不大。

不仅历史悠久,我国扇子的种类也有很多。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风格的扇子,如羽扇、纨扇、绢扇、折扇、竹扇、蒲葵扇和草扇等。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竹扇,西汉时期被称为纨扇或者绢扇的用丝绢制成的扇子,由于它的形状如圆月,因此也称之为“团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可以扇风清暑并兼可拂尘用鹿尾制作的麈尾扇和鸟类羽毛制作的羽扇。隋唐时期之后,团扇作为主流被广大百姓接受。在唐代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中,均可以看出当时团扇的样子。

到了宋代,慢慢地,团扇的形制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只是圆形,还有椭圆形、长方形、多角形、曲线形等。随着造纸业的大力发展,还出现了“纸团扇”。除了团扇,宋代时期,折扇也被大量制作,成为当时人们常用的纳凉物品。

明永乐时期,大量制作折扇,并流行在扇面上题诗赋词,是一种时尚。文人学士互赠题诗词的折扇,以增进友谊。当时文人手持折扇也是高雅身份的象征。

清代,折扇随处可见,这一时期是我国折扇大力发展的鼎盛时期。扇子的使用更加频繁,不仅是夏天,就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手持折扇,或佩挂于身,或藏于袖中,都是风雅的体现。

扇子作为工艺品,在清代从中国还曾经大量出口至欧美。《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中曾有过记录,1859年的1月到6月,这短短6个月的时间,从上海出口到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扇子达到了1000万把以上。而英国在1859年就从上海和广州进口了约267万把扇子。出口的扇子也种类多样,大致分为羽扇、绢扇、葵扇和纸扇等。有的使用鸟兽的毛,有的是在各特产的白檀等植物纤维或玳瑁、象牙、纸片上做漆艺加工,还有的在扇面上描绘西欧人喜欢的中国风景,在当时颇有人气。

源远流长的岁月中,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也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扇面上的中国文化

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小小的扇面上,却有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扇子产生至今,无论是扇子的功能,还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着变化。扇子也从开始的实用功能性提升到文化性,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扇子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雕刻、书法、绘画甚至舞台形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不论是帝王出行的仪仗扇,诸葛亮的羽扇,扑流萤的“轻罗小扇”,还是《西游记》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折扇,百姓用的蒲葵扇……无一不传递着多元的中国历史文化,可谓异彩纷呈。

不仅种类繁多,扇子的款式也是各呈异彩,精巧多样。人们不但在扇上绘画、雕刻、烫印各种人物、山水、风景、梅兰菊竹、花鸟虫鱼等,而且在扇面上以各种字体书写诗词。小小的扇子,不仅有精湛的制作工艺,随着对扇子的理解和认知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对扇子作出具有内涵的论释和表达,逐渐形成丰富多元的扇文化。

形态是构成扇子的最基本元素,从某些层面上能显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美的追求、情趣和情感趋向。从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扇子的造型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广袤宇宙和现实世界的一种朴素而直观的认识,蕴含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从各种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很多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都崇圆尚方,以圆形和方形为基本造型,都是受“天圆地方”传统造物观的影响。

除了团扇,折扇亦是如此。

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也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之意。明清两代,折扇普及到了民间,更成为书画、雕刻、刺绣、装裱、剪纸等艺术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特长。

折扇的扇面宜写又宜画,天地虽只尺把间,历代画师无不涉足于此。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有过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由此扇子不仅是拂暑的工具,还有着生活功能之外的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作用。“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一扇在手凉风拂面,别有一番情趣。

艺术品之外,中国的扇子与文学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有人利用扇子作为题材或者内容来写文,也有人指题扇诗文,还发展岀类如“扇景诗”的扇体诗文,做到了“文中有扇”,也做到了“扇中有文”。这些还影响到文学以及其他诸多艺术类别,让扇子也成为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

传统借力新媒体

在当今,扇子更多的是一种民间美术工艺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扇子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初它们是身份、地位、礼仪的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便携性、实用性逐渐凸显,根据当时的文化经济发展,不断地附加精美工艺,最终扇子这一饰物也变成了艺术作品。现在,我国各地的特色扇子,在国外都颇受欢迎。

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也叫“巴蜀扇”,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经过制扇工匠的传承和创新,2008年6月,“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慢慢地,这小小的折扇,也从寻常百姓家飞到国际舞台。

如今的荣昌折扇在一代代制扇人的千年坚守和传承中,从纸、丝绸,到现在的夏布折扇,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折扇,除了纳凉解暑的实用性,更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青山、同骨、皂锅、棕风、雕刻、钻眼……从取料到成扇,荣昌折扇需要16个工段,145个操作工序,工艺复杂。

李开军是荣昌折扇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荣昌折扇传承人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他说:“制扇不难,但要制作出质地精良的荣昌折扇,就必須坚持传统‘老技艺。”正因如此的精益求精,2018年,李开军制作的荣昌折扇从众多推荐的礼品中脱颖而出,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作为“市礼”送给前来参会的国内外嘉宾。

经过多年的努力,荣昌折扇在扇骨雕刻、烫花、扇面打磨、绘画等工艺上精益求精,消费人群也更加多元化、年轻化。这使得荣昌折扇除了坚守传统技艺,还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借力互联网技术。为了利用当下的新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荣昌折扇,这门古老技艺借力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技术,让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腾飞之翼。

像荣昌折扇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在少数,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不忘跟随时代发展。扇子是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事物,伴随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调试,才成为了如今独特的文化。

猜你喜欢
团扇折扇纳凉
南宋 吴皇后 行书题青山白云图团扇
南宋 杨妹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诗团扇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会变的折扇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