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照护机构公共起居室设计研究

2021-07-29 03:08张继娟杨舒然ZhangJijuanYangShur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7期
关键词:起居室组团布局

■张继娟,杨舒然 Zhang Jijuan & Yang Shura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失智症是指脑部受伤害或疾病导致的渐进性心智功能退化,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中。该病症的功能性损伤包括记忆力、运动能力、计算力、思维判断力、语言沟通能力等,也会伴有人格或行为改变、妄想。与生理机能的正常老化不同,失智症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现阶段失智症在老年性疾病中的占比已跃居前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1]。对失智症治疗方法的研究发现,在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非药物疗法是目前较常见的治疗方式,这些方法大多是从医学角度提出的带有一定专业性的治疗方法,对保有失智老人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失智老人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本文尝试从失智老人照护空间设计的角度植入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环境激发患者的记忆、调动患者存留的能力,延缓失智老人病情发展速度,降低照护人员的照护强度,提高照护效率和照护质量。

1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中的小规模组团式公共起居室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是指专门为失智症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全托式养老设施。相较其他接收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综合性养老院或日间照料设施,“失智老人照护机构”的服务对象更专一,对失智老人的照料和护理更专业。失智症主要有帕金森症、额颞叶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体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其中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最高且最常见。

1.1.2 小规模组团式公共起居室

“小规模组团”是指20人以下规模的小组团居住形态,每个组团都设有卧室、起居室、餐厨区、卫生间和浴室,每个小组团都类似家用住宅空间“多个卧室一个会客厅”的布局。“公共起居室”是照护机构最核心的室内区域,日常护理服务、就餐、文娱健体、社交、子女探访等行为活动均可在此进行(图1)。

1.1.3 养老院居室单元组合形式

养老院基本的居室单元组合形式有一字式、广厅式、庭院式(图2所示),现有其他组合形式均是在以上3种基础上的演变或复合。

■图1 小规模组团式公共起居室

■图2 养老院基本的居室单元组合形式

■图3 一字式小规模组团

一字式布局的出入口路径基本呈一条直的中轴线,可将整个平面布局均衡地划分为两半,人流在中轴线上被分流。这种布局形式的优点是,各功能空间的位置明确、方向性强、居住者之间联系紧密,连接高效。“X”式、“T”式、“L”式、“工”式等布局形式,都是从这种一字式布局演变而来。

广厅式布局的公共空间是核心,起着汇聚、分散人流,连接其他功能空间的作用,是居住者交往活动的中心。

庭院式布局兼具一字式布局和广厅式布局的特点,交通空间既可为内廊式,也可为外廊式。由于该类布局设有半开放式无顶的院落,空间活力较高,更利于促进老年人交往。但庭院式布局需要更多的占地面积,更适合资金充裕的大规模养老院。

1.2 小规模组团优势

1.2.1 营造家庭氛围

随着近年养老模式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许多老人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较近、居住环境熟悉、有家庭氛围的养老院安度晚年[2]。据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学者吴孟珊(2012)和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失智症行动计划2017-2025”(2017)等研究表明,12%至70%的失智老人有忧郁、妄想、错认、幻觉等精神行为症状和藏匿物品、身体暴力、漫无目的徘徊、重复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行为。若入住失智老人照护机构,不但会改变老人原有的生活状态,还容易加重老人不良精神症状和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为尽快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改变照护机构内部空间的布局和陈设场景。而小规模组团式的空间布局下,机构内每个组团的规模和老人数量可控,更利于营造家庭氛围,方便失智老人识别和熟悉环境,也便于工作人员照护。

1.2.2 提高空间整体利用率

一字式布局(图3左所示)可布置尽可能多的居室,提高入住容纳率,但往往导致走廊过长,平面布局不够紧凑集中。因为越靠近走廊两端的卧室,距离中心位置越远,所以住在通道两端的老人到达中心不便,这样就不能让护理人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到老人的动态及需求。若采用一字式小规模组团布局(图3),则养老机构每层的大空间可拆分成两三个相邻等大的小组团,卧室、浴室、卫生间等其他房间均能围绕公共起居室分布,缩短了老人和护理人员的行走动线,同时也保证了空间的视线通透性,适合需要较高照护程度的失智老人[3]。

1.2.3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据Kristen Day(2000)、Richard Fleming(2010)、Fleming R,Purandare N(2010)等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设置小规模组团的特殊护理单元能提升失智老人生活质量与照护品质。因相较于于大规模的单元(一般为30床及以上),小规模单元(一般为20床及以下)有助于帮助失智老人降低环境压力、产生居家感受,增强老人对环境的自主控制、选择感,有助于社交以及空间认知[4]。

2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公共起居室的调研及需求分析

2.1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调研背景说明

为了解失智老人在照护机构内生活居住的情况,笔者去长沙“阿默认知症照护中心”做了为期十天的调研(该机构专收帕金森症、额颞叶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体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失智老人)。采取的调研形式是参与机构失智老人护理服务,服务时间自每日上午8点至晚上9点,调研过程中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失智老人及其照护人员在机构内发生的情况,调研结束后再分析总结各情况所对应的需求。由于公共起居室是护理组团中的核心空间,故本文重点围绕居住者对公共起居室的需求展开。

该机构为全托式,引入了荷兰记忆照护团队定制的小规模组团运营模式。机构设在一幢五层楼的建筑内,建筑是租用后再改造的,并非自有。该机构共可容纳60位老人,现已入住59人,男21人,女38人(图4)。男性老者退休前的职业以公务员居多,女性老者退休前职业以教师居多,故大部分老人每月都有固定数额的养老金。老人们居住的具体楼层数由护理人员依据老人病情类型的特点来安排,每层楼原有的建筑面积刚好可作为一个小规模的家庭式组团。一楼除聊天接待区、前台、物料室外,共设有8间卧室(2个双人间、6个单人间)(图5所示);二、三、四楼每层各13间卧室(4个双人间、9个单人间);五楼是露天花园和小办公室(内有全院监控中心)。

■图4 入住老人性别百分比

■图5 1至4层卧室数量对比

■图6 空间尽端徘徊的老人们

2.2 公共起居室调研问题记录

2.2.1 失智老人徘徊行为

失智老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有些老人会扒窗、踢门,聚集在电梯口,寻找一切机会从机构里“逃”出去。虽然鼓励老人在室内走动,即便是无目的徘徊行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情绪,但若走廊尽端扎堆徘徊人数过多(图6所示,老人卧室、安全门窗、拖把池),则可能引发老人间的冲突。

而设置有桌椅的尽端空间虽然也有大量老人聚集,却促进了老人相互间的交流(图6所示)。一项针对北京养老机构中分散式公共空间与集中式公共空间利用实态的研究表明,正对或邻近电梯、走廊交汇处,邻近餐厅或阅览室等人流易汇集的公共空间是老人愿意停留之处[5]。由此可知,失智老人的徘徊行为的确具有尽端趋向性和聚集性。

2.2.2 室内活动对家具的要求

虽然室外更适宜活动,但机构内护理人员数量远少于老人,在室外看护老人、防走失的难度更高,无法同时带所有老人去室外(图7)。此外,室外活动易受天气制约,故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角度,该机构内对失智老人每日的非药物治疗活动大多在室内进行。

可室内各设施排布紧密,家具体量较大,虽能满足和容纳众多老人的日常活动需求,但搬动不便。护理人员不易根据非药物治疗活动的内容更改家具布局,也不利于轮椅老人的活动。因此,室内的非药物疗法多是可围坐桌面或坐下进行的方案(图8所示)。诸如包粽子、练毛笔字、投球等,以锻炼手眼配合及定向力,弹簧拉力球等,以保持身体协调性。所以,失智老人照护机构的公共起居室需要家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用途性。

2.3 失智老人照护机构公共起居室需求分析

2.3.1 满足尽端徘徊需求

失智老人的徘徊行为是负面焦虑情绪的体现,也许是想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出口,也许只是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地闲逛。研究指出,养老设施环境兼顾物理环境和“环境情感化设计”,可正向引导老人行为,激发、维持并提高老人生命力[6]。因此不仅要允许老人通过徘徊行为释放负面情绪,还要针对老人在空间尽端徘徊的行为特点做适宜的空间设计。比如用分流等设计方式做安全性的指示[7],在尽端设置可坐的桌椅或趣味性家具,让老人可以坐下休息、转移老人注意力,避免老人聚集时发生危险或出现肢体冲突等。

2.3.2 布局改动灵活和设置动静分区

专业失智老人照护机构不仅需要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等基本生理需求,还需要护理人员引导失智老人进行不同类型的非药物疗法,如益智类游戏和康养锻炼等,以调动老人不断衰退的各身体感官和身体机能,延缓失智症的发展速度。Lawton M P(1994)研究表明,鼓励失智老人参与日常生活,开展有兴趣、有意义的活动,增加交往与社会接触,是有效的延缓失智进程的干预措施。国外学者Nomura M(2009)、国内学者邱铭章、汤丽玉等(2016)[8]众多针对失智老人非药物疗法的研究指出,设计认知训练游戏(如剪报、抄书、下棋、列菜单、甚至做饭等家务劳动),能刺激患者多动脑,患者的智力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而针对不同康养活动及非药物治疗方案的需求,室内家具应便于组合和移动以适应灵活布局,在此基础上还应划分动静分区,实现动态、静态活动互不干扰。

3 小规模组团公共起居室设计方法

3.1 尽端区域怀旧疗法

■图7 护理人员带老人室外活动

■图8 室内进行非药物疗法

针对失智老人爱在空间尽端徘徊的特点,可在空间通道的尽端布置有家庭氛围的家居用品和软装陈设供老人歇脚、相互交流。可结合阿兹海默症患者“近事遗忘、远事清晰[9]”的特点,打造复古风格——如布置30年前具有强烈代表性的物品,帮助他们找回记忆[10],营造视觉焦点转移老人注意力。此举不但能释放老人负面情绪,还同时能进行非药物疗法中的怀旧疗法[11]。

3.2 模块化家具灵活分区

由于不同的室内活动对布局的要求不同,故需要配置方便拆分组合、多用途的家具,以便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更改家具的排列组合方式,调整出合适的布局[12]。模块化家具中,桌、椅、柜都可以灵活转变,组合家具时也像在玩游戏,既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13],又可应对各类动态、静态活动。此外,由于模块化家具可灵活拆解、组合,也有利于为存在定位识别障碍的失智老人打造开阔的视野空间[14]。当失智老人可畅通无阻看到个人卧室、厨房等关键或标志性区域时,便会对所处的空间有安全感,减轻焦虑。

4 结语

我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院数量已大幅增加,但对智力、记忆逐渐退化的失智老人群体及其家属来说,急需更多能专门提供失智症照护的养老机构。除了专业的失智症照护设施数量远远不够外,现有失智老人照护机构的设计仍存在诸多不足。小规模组团模式由于少人、多团的特点,具有家庭式氛围、方便管理的优势,建小规模组团式养老机构已成为欧美日等“先老”发达国家近年来的趋势。本文在小规模组团化概念下进行失智老人照护机构公共起居室设计,重点在满足失智症老人的徘徊需求、失智老人及轮椅老人不便室外锻炼的需求。通过控制单个组团规模、布置空间尽端怀旧风休息角和采用模块化家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营造机构的家庭氛围,还可悄无声息地进行怀旧疗法以缓解老人的焦虑情绪,同时也使室内布局形式更灵活且多元、提升空间利用率。

猜你喜欢
起居室组团布局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创新学生公寓:可持续设计的新方向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住宅起居室设计新发展研究
适老化起居室空间设计研究
VR布局
浅谈起居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