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榕,姜紫微 Li Zhirong & Jiang Ziwei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理论的学科,其功能与哲学类似,可以对人文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茶家具作为人造物的一种,不仅是一种设计产物,也是一类象征符号,有着深刻的符号特征和语言结构的相似性,具有设计符号学的研究价值。而茶家具的设计也是一种不断创造新家具符号、新秩序、新形式的过程。因此,可以将符号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应用于茶家具设计领域,丰富符号学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的研究,同时完善茶家具在符号学方面的理论指导,为茶家具设计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一般理论的学科,其核心为研究通过符号实现意指作用和传达作用的系统[2]。它探求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各符号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间的关系[3]。
符号学理论起始于索绪尔、皮尔斯,兴于莫里斯。索绪尔在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建立独立符号学的创举,他将符号概念划分为能指(即指称物)和所指(即被指称物),其中“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构成表达层面;“所指”是符号代表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等,构成内涵层面。他还指出语言要素的组织与运行中,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种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其中句段关系是句子构成中每个语言符号间的横向位置关系,而联想关系则是以人的联想和记忆为基础,由符号本身的共同点一起构成的联想裙带关系[4]。
皮尔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创建符号学原理,他重点分析了如何对符号进行科学划分,将符号学体系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他认为,所有的符号都是由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三个部分构成,解释者在接收到符号信息以后,通过自己的判断和逻辑,推导出符号所要传达的意义,再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使得符号的意义得以再次传递。
威廉·莫里斯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立足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符号学理论,成为了现代符号学的创立者。他将符号学划分为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构学三个分支,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间的关系,而语构学研究符号相互间的形式关系[5]。
在家具发展历史中,茶家具一直隐没在一般家具之中未被明确界定,人们对于茶家具的认识多停留在其表面含义上,即喝茶时使用的家具。但是该含义并没有完全将茶家具区别于其他家具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我们应该从文化和功能两方面对茶家具进行界定,探究茶文化与饮茶方式对茶家具属性的规定性。
中国茶道有别于日本茶道的文化追求,日本茶道注重禅境与仪式感,讲究“和、敬、静、寂”的茶道精神[6],而中国的茶道则是一种性灵忘境的表达,追求“湛、幽、灵、远”的心境。日本的茶室是专为苦心悟道之人所备,常会选在阴翳的环境之中,装饰朴素,与自然事物隔绝;而中国的饮茶空间则喜好在凉台静室享受山林野趣,与大自然十分亲近,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在从容闲适的环境中诗意栖居,“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茶家具需要与饮茶空间相适应,又要与茶文化精神及审美意向相匹配。传统茶程序中具有的秩序美与茶本身所蕴含的“墉解倦除、调神和内”内在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精神体现;而饮茶过程中使用的家具与茶器具承载了东方传统气质,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物质体现,这两者构成了茶家具设计所需要考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7]。因此茶家具具有明显的东方形式意味,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
茶人饮茶方式的演变基本遵循从繁入简的这一简化过程,但在饮茶的程序中火与水是必不可少的,火用以煮水,水用以泡茶,“火”“水”“茶”三者相互交融。现代人饮茶过程中多用电磁、电热炉提供“火”源,方便快捷,且相对于明火而言安全系数较高。而“水”则是对茶家具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传统的泡茶方法有干泡法和湿泡法两种方式,其中湿泡法对承托类茶家具有较高要求。即便不采用湿泡法,程序中也还有洗茶、淋壶、热盏的步骤,这些都要和水进行接触,由此就对茶家具的材料与功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茶家具的表面材料需要具有防水性能,另一方面承托类的家具还需要对残渣废水进行处理,具有导水功能。
通过对茶家具文化属性与功能属性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茶家具进行界定:首先,在精神内涵上,需是以茶文化为核心衍生出的家具,其形式语言需与东方审美特征相契合;其次,在服务对象上,需包含日常“喝茶”方式与传统“茶艺”型饮茶法。再者,从功能意义上而言,承托类的茶家具需要具有防水与导水性能。茶家具是一个系列乃至系统的概念,包含各种服务于茶事活动的家具类型(图1)。
■图1 茶家具的界定
■图2 基于符号学的茶家具设计方法模型
■图3 “水调歌头”系列茶桌形态设计
■图4 “水调歌头”系列茶桌三视图
■图5 “水调歌头”系列茶几形态设计
■图6 “水调歌头”系列茶几三视图
■图7 “水调歌头”系列茶椅形态设计
■图8 “水调歌头”系列茶椅三视图
简而言之,本文所界定的茶家具就是以茶文化为核心,具有东方审美特征,具有导水、防水性能,服务于各类茶事活动的系列化家具,包括茶桌、茶几、茶椅、茶凳、茶水柜、屏风等在内。它们辅助茶事活动的开展与完成,营造茶室空间氛围,表达茶人心境。
面对复杂的茶家具设计任务时,我们应当运用怎样的符号学方法去进行更好的设计,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就为茶家具设计的符号学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在茶家具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家具本身看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符号,其设计体系也应由产品语用学、产品语义学、产品语构学组成[8]。通过产品语用学考察设计者、用户与设计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使用场景间的联系;再通过产品语义学探讨各种形式符号的意义表达,包括外延性语义与内涵性语义;而后通过产品语构学研究产品符号在“语法”组合规则和转换规则指导下,如何来组织产品的各个元素,以构成具体的设计符号形式,即产品本身。
首先在语用层面上,设计师需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用户研究方法,提取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饮茶行为习惯以及对于茶家具的喜好,根据调研数据构建典型用户资料卡。同时对用户的日常饮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了解现代人的饮茶流程,提取用户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并依据茶家具用户饮茶情境构建茶家具使用语境,结合茶文化精神内涵构建茶家具文化语境,共同形成茶家具的设计语境。
然后在语义层面上,将茶家具设计目标分解为外延语义目标和内涵语义目标。对于外延语义目标,即功能层面目标的设立,需根据茶家具使用语境,从用户的饮茶情境中提取语义关键词,总结共性需求构成茶家具外延语义目标;而对于内涵语义目标,即文化层面目标的设立,则需要从中华茶道精神内核着手,提炼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核心词汇,并将其转化为相对应的设计概念,形成茶家具内涵语义目标。
最后从语构层面上,确定由外延语义所影响、功能要素所决定的茶家具横组合关系,同时确定由内涵语义所影响、文化要素所决定的茶家具纵聚合关系,构成茶家具的初步形态。再从承托类、支撑类、储存类及其它类四个方向,对茶家具造型、结构、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并融入形态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相关概念对茶家具设计进行辅助指导。
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出一套基于符号学的茶家具设计方法模型(图2),以有效的方法提取茶家具受众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设计要素,使之可以运用到茶家具的设计阶段,帮助设计师获得高效可行的设计方案,使茶家具兼具功能价值与文化底蕴。
“设计是思维转化为物质的活动,设计实践是转化过程的必经阶段”[9]。通过对茶家具设计过程中符号学方法的研究,我们现将以“水调歌头”系列茶家具设计为例,以方法模型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本次实践的设计对象为包括茶桌、茶几、茶椅、茶水柜、屏风在内的系列化茶家具。
在造型上,茶桌整体以简单利落的几何线条构成,简洁流畅;桌缘处延用“井”字造型并向上弯曲,与茶家具组合整体造型元素相呼应。在材料方面,茶桌整体采用柚木制成,柚木是所有木材中干缩湿胀变形最小的一种,木质坚定,经专业干燥处理后,尺寸稳定极耐磨,且柚木天然的香味可令人精神舒畅,神清气爽。在色彩方面,茶桌保留柚木原有色泽、肌理和质感,与藤材的浅色相间,显得和谐素雅(图3)。
桌体支撑部分采用木框架结构,利用牙板加固,以保证其稳定性。桌面部分则利用植物纤维制成麻绳,在长方形木框架之间来回缠绕形成面板。考虑到绳线与绳线之间会留有缝隙,且麻绳本身具有一定延展性,承受重物时容易产生形变导致桌面不平整,所以在麻绳之上再增加一张透明玻璃面板嵌入木框架之中,既能保证桌面的平整又能透过玻璃展现麻绳的质地。而且玻璃材料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可以有效抵抗茶事活动中溢出的茶水及残渣(图4)。
■图9 “水调歌头”系列茶水柜形态设计
■图10 “水调歌头”系列茶水柜三视图
■图11“水调歌头”系列屏风形态设计
■图12“水调歌头”系列屏风三视图
在煮水和导水功能的处理上,采用外接电磁炉和茶盘的方式。该方式灵活度较高,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其挪至茶桌一角,以留出茶桌空间用于放置书报或是弈棋、玩古。茶盘在盛放茶具的同时,也可处理部分废水、残渣,溅出桌面部分以桌布擦拭即可。
茶几的设计沿用了茶桌的形态,并且更加小巧、简洁。茶几对木条的出头方式进行了巧妙地安排:桌面为顺时针方向,底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打破造型的乏味感,在统一的元素中营造些许变化,增强产品形式美感。材料上也是由柚木为主,麻绳和玻璃为辅,保留材料天然的特征。在色调上与茶桌和其他茶家具保持一致(图5)。
茶几整体采用木质框架结合玻璃面板的形式构成,木框架中间环绕麻绳,使家具较为轻盈,方便移动,使用灵活,满足饮茶人群使用方便的需求(图6)。
作为辅助家具,茶几可用来放置一些小件物品。该茶几在桌面和桌底面都采用麻绳环绕以形成可以承载物品的“面”:几面部分有玻璃支撑,可放置茶壶、茶杯等较重的饮茶相关物品;茶几底面则可以用来放置纸巾、书报、字画等较轻的物品,既能满足人们收纳的需求,又能方便在饮茶时拿出来使用。
茶椅的造型与家具组合一致,也采用“井”字元素进行设计。以木框架构成靠背外形,两边出头,中间部分缠绕麻绳,既能给人体背部以支撑,又显得美观独特。茶椅底部采用箱体结构给人以安定、稳重的感觉。座椅上置有白色碎花软包,能调和深色柚木的沉闷感,给人以纯净、质朴的感觉(图7)。
该茶椅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箱体结构组成底部支撑,稳定牢固。木框架结构组成靠背,且中部以麻绳缠绕,为人体脊柱形成有效支持。软包结构组成座面,具有弹性,可提高座椅的舒适度(图8)。
在饮茶过程中,茶椅与人体接触最为紧密,需要让人感觉到舒适。在该茶椅的设计中,对舒适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茶椅的靠背处采用具有延展性能的麻绳作为材料,可依据人背靠时力度的不同产生轻微形变,增强其适应性,为不同人体提供有效支撑;且靠背带有轻微向后的倾角,有利于人体脊柱保持S形状态。其二,茶椅座面软包具有弹性,可避免人体臀部直接与较硬的木质面板接触,提高座椅的舒适度。而软包可拆卸,与茶几搭配使用,使人们既可在较高的茶桌上饮茶,又可在低矮的小几上饮茶,自由随性。箱体结构的底座还可以用来储存东西,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茶水柜沿用了木框架构型,麻绳缠绕构面的造型方式。直线型木框架搭建出简洁的外形,整齐缠绕的麻绳代替柜体的竖隔板分隔柜体,改变了以往柜体被竖隔板隔断、相互之间不可见的形式。通过绳与绳之间的间隙,可若隐若现地看见各个柜格之间摆放的物体,将柜内空间渲染得更为灵动、有趣,有一种欲语还休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也是东方审美观的直接表现(图9)。
茶水柜以木框架结构组成其外部形态,框架之间整齐的缠绕上麻绳作为不同柜体的分割。隔板、底板和背板均采用实木板形式,嵌于木框架之间。由于外部木框架也采用两端出头的造型元素,所以在柜体底端与地面接触的仅仅是外框架中垂直的实木棒,而柜子底板则处于悬空状态,不会与地面形成大面积接触,可有效防水防尘(图10)。
柜体由隔板分隔出许多不同的陈放空间。顶部由于无隔板遮挡,可用来放置精美的收藏品,作为展陈供人观赏;柜格之间则可用来放置主人闲置的茶壶和各种器具。考虑到柜体内陈放的大多是易碎物品,因此在柜体设计时,其背板采用实木板而不是置空的形式,给柜体内器物以遮挡,防止柜格内物品过多时会从另一边掉落。
■图13“水调歌头”茶家具系列场景设计
屏风采用平稳的线条构成,利用最简约的形态,将中华民族中正唐皇、凛然不阿的态度表现出来。在造型上,屏风与茶椅靠背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木框架搭建外形,中间部分以麻绳缠绕。高低不一的横杆似错落的屋檐,置于茶桌椅组合之后,营造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空间秩序,传递出自然雅致、秀丽幽静的茶文化意境(图11)。
屏风的体量较大,若采用实木面板构成会增加其重量,移动起来更加困难。所以在设计时考虑以木框架作支柱,搭配麻绳的形成遮挡面,既能给空间以分隔,又能使其造型轻盈,方便移动。木框架底部插入屏风底座之中进行固定,保证屏风结构的稳固性(图12)。
在茶空间中,该屏风除了分隔空间、遮挡视线的功能以外,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对空间进行装饰[10]。通过相似的造型、统一的材质、和谐的色调,与其他茶家具共同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饮茶氛围,使饮茶者在品茶过程中能够澄心端思,净化心灵。
“水调歌头”茶家具系列是对中华茶道精神“正、清、和、雅”[11]的合适表达(图13)。利用原型单纯的语言组织形态特征,给人以纯净的、原汁原味、简洁大方的感受,满足饮茶者对简洁、自然形态的喜爱。基本形的组合、重构或解构,不仅使产品形式上的审美回归本质,更强化了饮茶空间禅的“意境”感,符合饮茶人对茶室空间的心理期待。该系列将装饰隐含在木质原色本体之中,通过木材与麻类植物纤维材质的结合,表达出一种简洁、素雅之感。自然材质的运用也使茶家具体现出返璞归真的美感,延展了产品的接纳度[12-13]。
文章通过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茶家具设计研究,从语用、语义、语构三个维度构建基于符号学的茶家具设计方法模型,并以“水调歌头”系列茶家具设计为例,将方法模型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对茶家具形态设计及其设计方法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基于符号学理论的茶家具设计研究,拓宽了家具设计学科的外延,为相关领域的家具产品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