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模式的应用效果

2021-07-29 05:51焦建成房军臣孟灵芝张玉东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系统优化危重病情

焦建成 孙 敏 房军臣 孟灵芝 张玉东 马 莉

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河北石家庄 050031

新生儿出生后可能会发生重度窒息、缺血缺氧性 脑病以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等危重疾病[1-2]。然而某些地方医院治疗条件有限,必须转往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但在转运过程中两地医院缺乏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流,可能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引发脑瘫等严重并发症[3]。国内目前主要依靠120 急救中心进行常规转运,但流程简单,医院间协调困难,影响急救质量[4-5]。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是以三级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为转运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现场急救、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6]。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疗体系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协助实现危重新生儿院间转诊,共享转诊患儿转运前、中、后的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患儿病情进展,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7-8]。因此,针对当前常规转运模式的不足,建立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优化模式,对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4 例实施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的危重新生儿资料,并与常规转运模式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4 例实施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的危重新生儿资料,记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88 例实施常规转运的危重新生儿资料,记为B组。A组男50 例,女44 例;胎龄32~42 周,平均(39.15±0.97)周;体重2.1~4.2 kg,平均(2.67±0.43)kg;转运日龄:<24 h 52 例,24 h~7 d 33 例,>7 d 9 例;疾病种类:呼吸系统异常32 例,早产及相关并发症24 例,出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18 例,消化系统异常13 例,其他7 例。B组男46 例,女42 例;胎龄33~41 周,平均(38.96±0.94)周;体重2.2~4.0 kg,平均(2.70±0.45)kg;转运日龄:<24 h 49 例,24 h~7 d 31 例,>7 d 8 例;疾病种类:呼吸系统异常34 例,早产及相关并发症21 例,出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16 例,消化系统异常11 例,其他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危重新生儿;完成转运过程;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院前转诊反复复苏无效患儿;家属放弃抢救患儿;单程转运超过3 h 患儿。

1.2 方法

A组新生儿采用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包括①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构建新生儿危重疾病医疗数据采集平台、院前急救转运信息平台、车载移动转诊信息平台和风险评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组建一个从转出医院、救护车到转入医院的整体网络平台;院内设开放床位60 张,急救设施齐全,以我院急救中心为转运中心,与周边40 余家基层医院形成转运网络。②转运前危重新生儿病情评估及信息采集: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平台上传患儿姓名、出生日龄、体重以及基本病情等信息,转入医院通过共享平台初步了解并评估患儿病情情况。③转运中危重新生儿救治及信息采集:转运人员包括新生儿科住院医师、新生儿科护士、助产护士及经验丰富的救护车司机各1 名,配备专用救护车和急救便携设备(包括转运暖箱、吸痰器、氧气瓶、生命监护仪等),转运途中清理患儿呼吸道并供氧,若中途发生病情变化立即进行抢救,将详细的救治信息上传共享平台。④转入医院收集信息及接诊准备:医护人员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患儿病情情况并做好充分的接诊准备,确定初步治疗方案,患儿到达后立即开展救治。

B组新生儿采用常规转运模式,其转运设备和人员配置同A组,转运前通过电话初步了解患儿病情,转运中采取清痰、供氧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救治程序,转运后转运人员向救治小组传达患儿基本病情情况,救治小组检查后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②两组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开始5 min 时)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采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9]评定,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动脉血氧分压、血钠、血钾、胃肠表现等,总分为110 分,分数越低,病情越严重。③两组转归情况。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未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仍未完全消失,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存在异常。病亡:患儿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消失[10]。④转运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低体温、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异常和呼吸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LSD-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比较

A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转运中疾病危重程度评分低于转运前(P <0.01),转运后低于转运中、转运前(P <0.01),且A组转运中、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均高于B组(P <0.01)。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转运前比较,aP <0.05;与本组转运中比较,bP <0.05;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cP <0.05

2.3 两组转归情况比较

A组转归情况优于B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转归情况比较[例(%)]

2.4 转运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转运期间A组有1 例心率异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1/94);B组有5 例低体温,3 例心率异常和1 例呼吸异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9/88)。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χ2=4.640,P=0.031)。

3 讨论

新生儿因器官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出生后可能会出现危重疾病,而基层医疗机构专业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需转往有条件的医院救治[11-13]。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病情不稳定,若未及时处置或转运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将导致病情恶化,进一步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4-15]。当前主要采用常规转运模式进行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其时效性和专业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16]。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需要及时全面了解患儿病情发展情况,为抢救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 <0.05),提示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能够节约转运时间,缩短康复进程。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实现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确保患儿救治的顺利衔接,从转运前全面了解患儿病情,到转运途中关注患儿病情变化,使转运后急救工作的准备更具针对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为早日康复奠定基础[17-19]。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均优于B组,提示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对患儿病情发展影响更小。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转运前全面了解患儿生命体征等指标,经过严格评估后确认最佳转运时间,并在转运途中准备好充分的抢救设备,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并将其病情资料及时上传平台,为患儿接诊和救治做好充分准备[20-21]。此外,转出医院和转入医院形成一对一专线服务,实现疾病会诊回复、实时指导等功能,有效降低医疗风险[2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转归情况高于B组(P <0.05),提示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能够提高患儿痊愈率。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在转运前可以全面评估转运的合理性,转运中利用网络实现图像实时传输,急救电子病历传送等信息共享,使整个救治过程有序进行,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23-25]。因此,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能够节约转运时间,加快康复,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痊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 <0.05),提示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能够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通过信息平台共享病情资料,做到转运前有预防,转运中有管理,转运后有反馈,形成闭环的转运流程,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26-28]。

综上,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用于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能够节约转运过程花费时间,控制患儿病情发展,提高痊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系统优化危重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PS卧式转炉送风系统优化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ETC系统优化探析
火电厂循环水处理及系统优化探讨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某萤石矿开拓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