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钢 李 倩 费文荣 王立娟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上海 2018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以簇集疱疹及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目前,西医对于急性期带状疱疹以抗病毒、消炎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为主,但往往起效较慢,不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联合神经阻滞辅助治疗[2]。刺络拔罐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其依据“宛陈则除之”的理论,尤善于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等治疗,有操作方便、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对带状疱疹也具有很好的疗效[3-4]。为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2016-11—2019-02,我们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30例,并分别与单纯刺络拔罐治疗32例、西医常规治疗3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93例均为上海市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33例)及针灸科(60例)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联合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62.1±11.5)岁;病程1~7 d,平均(4.31±1.28)d;皮损均位于胸背部,面积(24.3±6.7)cm2。中医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平均(60.8±10.3)岁;病程1~6 d,平均(4.11±1.09)d;皮损均位于胸背部,面积(23.5±5.9)cm2。西医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65.5±11.0)岁;病程1~7 d,平均(4.27±1.16)d;皮损均位于胸背部,面积(23.3±5.6)cm2。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5]。中医诊断参照《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6]。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初次患病,出疹处为胸背部,病程≤7 d,且未经过任何治疗;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病变部位涉及头面部者;合并有其他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皮肤病者;有出血倾向及晕针等禁忌证者;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及造血系统等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组 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阿昔洛韦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44)0.4 g,每日3次,饭前空腹服用;甲钴胺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25)0.5 mg,每日3次,饭前空腹服用。
1.3.2 中医组 予局部刺络拔罐治疗。针具:三棱针(苏州博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中号);罐具: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2、3、4号玻璃火罐,视患者病变面积选用。操作方法:带状疱疹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然后取疱疹皮损周围8~10个阿是穴,右手握三棱针针柄,针尖朝向疱疹皮损方向点刺,深度约2 mm,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拔罐,用闪火法拔于点刺部分,5~10 min后起罐,出血量5~10 mL,取罐后用棉球擦拭清除血渍,碘伏消毒处理。隔日治疗1次。
1.3.3 联合组 予局部刺络拔罐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方法同西医组与中医组。
1.3.4 疗程 3组均治疗7 d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疼痛症状 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3、5、7 d后疼痛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7]。取长度为10 cm的标尺,0端表示无痛,10 cm端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分别评为0~10分,测试时让患者根据其疼痛程度在标尺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医生再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
1.4.2 疱疹数量 比较3组治疗1、3、5、7 d后皮损区域疱疹数量与治疗前差值情况,以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有红晕的水疱计算,大小不限。
1.4.3 生活质量 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8]进行评价。DLQI共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按4级评分法,分别评为0、1、2、3分,最高3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4 焦虑症状 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焦虑症状变化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9]进行评价。SAS共包括2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按4级评分法,分别评为1、2、3、4分,最高80分,得分≥50分即表示存在焦虑症状,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1.4.5 安全性监测 3组治疗期间均进行安全性指标监测,观察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变化情况。
2.1 3组治疗前及治疗1、3、5、7 d后疼痛VAS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及治疗1、3、5、7 d后疼痛VAS变化比较 分,
由表1可见,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1、3、5、7 d后疼痛VAS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医组同期比较,联合组及中医组治疗1、5、7 d后疼痛VAS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医组同期比较,联合组治疗5、7 d后VAS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治疗1、3、5、7 d后疱疹数量差值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治疗1、3、5、7 d后疱疹数量差值比较 个,
由表2可见,与西医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联合组治疗3、5、7 d后及中药组治疗5、7 d后疱疹数量减少情况均明显增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医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联合组治疗3、5、7 d后疱疹数量减少情况均明显增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医组治疗7 d后比较,联合组及中医组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医组治疗7 d后比较,联合组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变化比较 分,
2.4 安全性监测 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胸背部是其好发部位,典型的皮损表现是以带状分布的红斑、疱疹,皮疹初起为小红斑点,继而红斑点形成小红丘疹,并迅速变成水疱,沿某一支神经走行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1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且能够限制机体免疫识别,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患者机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病毒激活并快速繁殖,进入沿神经根分布的皮区,形成典型单侧分布的簇状水疱、脓疱,引起带状疱疹的急性发作[11]。疼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其产生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神经节与外周神经损伤及皮肤炎性反应,激活了疼痛传入信号,疼痛传入冲动持续刺激所致[12-13]。部分患者未见疱疹时即可出现疼痛症状,且往往疼痛剧烈难忍,常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产生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产生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14-16]。阿昔洛韦为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选择性抑制和灭活病毒DNA多聚酶作用,阻断病毒DNA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具明显抑制作用[17]。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对神经元的传导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通过甲基转换反应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肪代谢,参与DNA合成胸腺嘧啶过程,促进神经轴索再生及髓鞘的形成,防止轴突变性,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18]。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甑带疮、蜘蛛疮等范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言:“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清·祁坤《外科大成》言:“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认为其发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又逢正气亏虚,外感毒邪,湿热、毒邪搏于血气,熏灼肌肤而发病。湿性重浊黏滞,与热毒相结,浸淫肌肤,阻滞经络,而表现为红斑、疱疹;经络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出现疼痛症状。湿热之邪,稽留于表,故治疗给邪以出路,引邪外出,方可快速见效[19]。刺络拔罐法是依据“宛陈则除之”理论,在中医九刺之一“络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官针》),在浅刺皮下血络后,辅助以拔罐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邪毒随血而出,发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瘀生新、扶正祛邪的功效[20]。《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小针解》言:“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言:“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阿是穴属于针灸学的一种特殊穴位,是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治疗部位的腧穴,与常规腧穴相比,其位置并不固定,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21]。中医学认为,当疾病发生时,机体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从而形成阿是穴,当这种疾病消除后,气血临时聚集也会随之消失,因此阿是穴是对疾病症结之处的体现,既能反映疾病病情,也能治疗疾病,给予相应治疗往往可以快速缓解病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言:“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取阿是穴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可使湿、热、毒、瘀诸邪快速随血而出,而起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促进疱疹消退,缓解疼痛症状[23-24]。相关研究表明,刺络拔罐法可通过降低患者外周及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而发挥镇痛作用[25],还可通过调节局部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皮损消退[13]。
疼痛VAS是临床上评价疼痛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可以准确及时地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26]。DLQI是专门针对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调查的量表,可以综合反映疾病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27]。焦虑是带状疱疹患者常见并发症,剧烈的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产生焦虑的情绪。有研究认为,老年带状疱疹疼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SAS是评估焦虑症状的常用量表,可以对的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准确评估[28]。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及中医组治疗1、5、7 d后疼痛VAS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3、5、7 d后及中医组治疗5、7 d后疱疹数量均明显少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及中医组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说明刺络拔罐法对于急性期带状疱疹较西医常规治疗能够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并能促进疱疹消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症状;联合组治疗5、7 d后疼痛VAS均明显低于中医组(P<0.05),治疗3、5、7 d后疱疹数量均明显少于中医组(P<0.05),治疗7 d后DLQI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中医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协同作用,临床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疱疹消退,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情绪,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