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伶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CT 室,天津 301800)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周围静脉系统或右心腔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组织,引发的系列病理反应[1]。该病以呼吸循环紊乱为主要病症[2],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PE 急性发作,具有较高致死率[4]。因此,提高PE 诊断效率,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既往多用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作为PE 的有效诊断方式,但这种方式属于有创性诊断,可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5]。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具有无创、安全、便捷等优点,适用于全身大中动脉,可准确与血管造影高度吻合,多方位、多参数、多模式显示血管及病变,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6]。本研究主要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就诊的经临床确诊或疑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75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螺旋CT 组(32 例)和对照组(33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8 例;年龄38~72 岁,平均年龄(48.61±2.33)岁;病程2~8 个月,平均病程(4.06±1.55)个月。螺旋CT 组中男16 例,女16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49.08±2.75)岁;病程1~9 个月,平均病程(4.54±1.3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实验内容知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本实验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或疑为肺动脉栓塞[7],均为急性发作;②既往未接受过急性肺动脉栓塞治疗。排除标准:①不同意接受影像学诊断者;②合并精神异常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入院前半年曾接受过激素治疗者。
1.3 方法
1.3.1 仪器 多层螺旋CT 机ANATOM64(深圳安科医疗仪器有限公司);GEDiscovery MR750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GE 公司)。
1.3.2 扫描方法 ①对照组:应用MR 肺动脉成像技术诊断并分析病情。扫描序列设定为快速扫描。肺动脉主干成像:采用多层面呈现,利用横断位,沿肺动脉分布及主动脉左缘定位,得到斜矢状位图及RVOT,再沿RVOT 长轴扫描。肺动脉主干血流成像:于肺动脉瓣上2 cm 处,使用斜矢状位图及RVOT 图定位,垂直于肺动脉长轴。左右肺动脉血流成像:于左右肺动脉分叉后1 cm 处,使用横断位定位,垂直于肺动脉长轴。②螺旋CT 组:取仰卧位,足先进,上臂上举,身体置于床面正中。由肺尖至肺底扫描。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180~250 mAs,层厚0.75~1.00 mm,层间距0.75~1.00 mm。对比剂注射用量:1.5~2.0 ml/kg。注射方式:先以6.0 ml/s 的流率注射20.0ml 生理盐水,再以5.0 ml/s 流率注射50.0 ml 对比剂,最后以4.0 ml/s 流率注射20.0 ml 生理盐水。延迟扫描时间选择自动触发扫描方式,阈值80HU,ROI 置于肺动脉干。旋转时间0.6 s,扫描结束后,扫描数据自动输入工作站,由工作站完成图像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以临床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将金标准与螺旋CT 组、对照组的诊断结果,计算并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符合率,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不同部位栓塞、间接征象的诊断符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螺旋CT 组诊断结果分析 经临床诊断,螺旋CT组诊出急性肺动脉栓塞阳性者25 例,阴性者7 例;经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诊出阳性23例,阴性9 例,见表1。
表1 螺旋CT 组诊断结果分析[n(%)]
2.2 对照组诊断结果分析 经临床诊断,对照组诊出急性肺动脉栓塞阳性者26 例,阴性7 例;经MRI 诊断,诊出阳性20 例,阴性13 例,见表2。
表2 对照组诊断结果分析[n(%)]
2.3 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比较 螺旋CT 组与对照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比较(%)
2.4 两组不同部位栓塞诊断符合率比较 两组诊断方式对不同部位栓塞的诊断符合率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部位栓塞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6。
表4 螺旋CT 组不同部位栓塞诊断符合率比较[n(%)]
表5 对照组不同部位栓塞诊断符合率比较[n(%)]
表6 两组不同部位栓塞诊断符合率比较[n(%)]
2.5 两组间接征象诊断符合率比较 两组间接征象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间接征象诊断符合率比较[n(%)]
PE 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发病后,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发热、剧烈胸痛、胸腔积液等症状,严重者可休克[8]。PE 的确切致病原因临床尚未明确,考虑与血流瘀滞、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9]。该病发作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但由于其体征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医院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重视,致使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临床诊断中极易与急性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混淆,甚至漏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10]。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CT、MR 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极大的提高了疾病诊断效率和准确率[11]。
MR 是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该技术主要通过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而形成图像的核磁检查[12]。MR 对人体几乎无任何损害,也不具有放射性,适用范围较广。同时,MSCT 系统是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球管一次曝光,可同时获得多个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与单层螺旋CT(SSCT)相比,MSCT 系统的探测器数量更多,还兼有多个数据采集通道,在图像重建系统、扫描架、探测器等方面有较大改进[13]。从扫描方式及驱动系统看,MSCT 多采用磁悬浮技术电磁驱动使扫描架旋转速度加快,且振动较小,可实现MSCT 快速稳定的扫描,还能提高X 线球管有效输出利用率,延长球管寿命,减少扫描时间和次数,大幅降低患者的X 射线吸收剂量,安全性更高。与MR 诊断方式相比,MSCT 系统同样具有安全、精确、分辨率高、覆盖岗位大等优点。MSCT 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三维成像、心脏成像、肺动脉成像等领域,还在虚拟内窥镜技术、放射治疗计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取临床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显示螺旋CT 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 组诊断符合率略高于对照组,提示MSCT 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组对不同部位栓塞及间接征象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SCT 与MR均可作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诊断方式。MSCT的优势表现在:①检查速度快、操作简便,对操作者专业技能要求较低,适用性广;②可准确显示肺动脉有无栓塞情况,还可准确显示栓塞部位,并能辅以间接征象提高诊断准确率;③对肺实质及大血管情况也可清晰反映,可同步诊断肺内肿瘤、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疾病[14]。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选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故临床有待深入研究,加大研究样本量,延长研究时段,比较MSCT 与MR 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果。同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表现的间接征象不是该疾病的特异性表现,在临床应用中,应将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联合观察,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成像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诊断便捷、安全、无创、准确率高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