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王 晟
(1.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学办公室/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团委,湖北 武汉 430061)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无疑对公共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我国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培养责任,对于更好地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所作重要指示中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进一步指出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医学培养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对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提出新要求,如何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出临床与科研能力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2]。博士招生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起点,而生源质量对后期的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入学阶段所掌握临床知识及科研思维直接关系到培养模式的制定,关乎最终培养质量[3]。因此,科学客观的分析博士研究生录取生源特征,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对后期提高医学院校博士研究生录取生源质量以及改革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来源于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2020年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入学登记原始数据,培养层次为博士研究生。
研究对象来源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生入学登记表中的数据,包括录取总人数及类型,学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是否应届,地区来源,学校来源及专业排名及科研情况等,并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对象来源统计学方法
2018-2020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共录取博士233名,录取总量逐年增长,学术学位博士略占优势,占比59.7%。2019年专业学位博士数量增幅较大,专业型与科研型占比从2018年的0.35增加到2019年的0.97。2020年专业型博士数量不变,以学术型博士增加为主。2018-2020年生源类型经χ2检验分析,P=0.012,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018-2020录取总数及类型[n(%)]
2018-2020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录取生源性别相差不大,其中男性138人,占59.2%;女性97人,占41.6%,男女比例为1.42∶1;生源年龄主要集中在25~32岁,其中最大43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为28.3岁;婚育情况以未婚为主,达178人,占76.4%,已婚55人,占23.6%;生源中应届毕业生149人,占63.9%,往届毕业生84人,占36.1%。2018-2020年生源入学平均年龄经方差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源性别构成、婚否及是否应届毕业构成经χ2检验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018-2020录取基本情况[n(%)]
在2018-2020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生源的地区来源中,中部地区占 77.3%、东部地区占9.9%,西部地区占11.1%,东北地区占1.7%,生源主要来源于中部地区。2018-2020年生源地区来源经χ2检验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018-2020博士录取生源的地区来源[n(%)]
2018-2020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各年博士录取生源来至“双一流”建设高校及“985/211”高校的占比均高于70.0%;各年生源中本校占比均高于60.0%,三年平均为67.0%。2018-2020年生源学校来源经χ2检验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同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临床医学学科评估结果(为方便分析,将学科评估等级转换为自然排序),对2018-2020年博士录取生源的学科排名进行排序汇总,结果显示,88.4%的博士录取生源原学校的学科排名位列前5,即B及以上,经χ2检验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2018-2020博士录取生源的学校来源[n(%)]
表5 2018-2020博士录取生源的专业排名[n(%)]
本次研究以博士生源入学前发表SCI文章或中文统计源期刊文章(以正式见刊为准,文章类型包括论著、综述及病例报告)作为衡量生源科研能力的指标。我院自2019年正式启动申请考核制,经计算,2019-2020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录取生源中共有98人曾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占比59.8%,总计239篇,生均2.4篇,总体生均篇数1.5篇;共有117人发表中文统计源期刊文章,占比71.3%,总计272篇,生均2.3篇,总体生均篇数1.7篇(见表6)。
表6 2019-2020博士录取生源科研情况[n(%)]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自2019开始通过“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该模式摈弃了以往通过应试考取博士的方式,而是以学生自主申请,提交自身学术、外语水平等证明材料,学院审核后按照不超过1:2的比例开展复试,最终专家组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科研能力、发展潜质与个人综合素养等进行集体考核评分,做出录取决定[4]。博士入学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的培养质量,博士生源入学前发表的SCI文章或中文统计源期刊文章(以正式见刊为准,文章类型包括论著、综述及病例报告)是衡量生源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5]。在近两年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录取生源中,就学术文章发表情况来看,有98人(占59.8%)具有SCI论文见刊,总计239篇,人均1.5篇;有117人(占71.3%)发表中文统计源期刊文章,总计272篇,人均1.7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申请-考核制”对临床医学博士的遴选坚持以学术能力、科研创新及综合素质作为考核原则,旨在选拔具备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但是从其他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近年来的博士生源也存在一些问题:
招生规模较小,不利于医学人才培养。2020年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6],我院专业型博士录取数量增加与国家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政策相符。尽管录取总数稳步增长,但是临床医学学科与其承载的为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举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的使命相比,其招生规模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武汉作为中部教育重镇,承担着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输送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适当、有计划地增加临床医学博士的招生指标,有利于推动中部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生源地区来源较单一,对东北部、西部及中部其他省份辐射不够。近三年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录取生源绝大部分来至“双一流”建设高校及“985/211”高校,88.4%的博士录取生源原院校学科排名在B及以上,其中33.0%的生源来至外校。这一结果说明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各学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认可度,能吸引“双一流”建设高校及“985/211”高校的学生报考,能较好地避免学术领域“近亲繁殖”现象,有利于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科研交流更加活跃,易于产生交叉创新性成果[7]。但是生源地区来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仍以湖北省为主,这与博士生源和医院的地域因素有很大关系。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教基地,医教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承担着将高层次医学人才辐射至全国的责任,但本学院对东北部、西部及中部其他省份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后续的招生中,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加强宣传,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等新媒体方式,对本院学科专业、导师队伍、承担的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进行充分展示。同时加强与东北部、西部及中部其他省份医学院校的交流宣传,让外校知晓我院博士录取、培养的相关政策。
导师权力是否会放大,容易导致 “近亲繁殖”现象。以往博士初试是以统考的方式,笔试成绩合格决定考生能否进入面试,而在“申请-考核制”中,考生提交的材料及外语水平测试成为进入面试的关键因素,博士生导师对学生材料的评价是否客观,成为影响“申请-考核制”公平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一过程中,导师的招生权力得到明显放大,有可能会增加“近亲繁殖”的现象[8]。因此,在本院招生工作也有一定的措施约束导师权力,如导师的权力是通过专家组集体实现,报考过程中不区分导师,最终录取需通过专家组集体审核。尽管如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监督机制,以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的人才攻读博士学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丹:提出论文构思及数据分析;王晟:撰写并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