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倩,周泽堃,苏楷欣,鲁译暄,潘小曼,张 帆,罗 眺,龙璐珏,陈顗可,刘欧胜,2
(中南大学:1.湘雅口腔医院/学院,2.湘雅口腔医院正畸科,湖南 长沙 410000)
口腔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由5年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轨教育组成[1],是我国以培养口腔医学精英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新形式。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者,“5+3”一体化学生不仅需要面临对其临床诊疗能力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其科研创新素质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规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时间不得少于33个月[2],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院校医学教育应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3]。在此形势下,有限的培养周期与对“5+3”一体化学生在临床与科研方面的高标准的矛盾日益凸显,科研训练时间被极大压缩,致使其科研素养及创新意识淡薄,学位论文质量日益下滑,同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室的学科建设、医疗水平也将因此发展缓慢,如何平衡对“5+3”一体化学生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训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5+3”一体化模式相较于5年制本科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升学的培养模式具有连贯、系统的优点,院校可利用8年一体化模式来建立学生递进性、层次性的科研思维,同时,从本科阶段起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极大缓解其研究生阶段临床科研冲突的压力。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将四大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一门综合性实验课,并实验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病例分析等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环节[4];海军军医大学通过制定系统的三年第二课堂培训计划以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美国部分院校通过“学术集中”计划、暑期临床研究培训计划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探究机会[6-7];加拿大皇后大学设立了为期至少8周的“批判性探究”课程[8]。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于2016年开始招收“5+3”一体化学生,针对“5+3”一体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其本科阶段采取了诸如鼓励大学生创新项目、设置基础科研选修课程及定期举办讲座等措施。为评价各项举措的实施效果,找寻改进切入点,进一步提高“5+3”一体化学生的科研水平,为“5+3”一体化模式下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5+3”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科研方面的自我认知、主要欠缺和培养诉求。
研究对象为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2018,2017和2016级全部“5+3”一体化在读学生,共149人。其中,受访人群的年级结构: 2018级45人,占31.03%; 2017级49人,占33.79%;2016级51人,占35.17%。
本研究采用网络专业调查“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问卷由多选题、单选题和填空题组成,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知情且自愿的情况下完成问卷。对“5+3”一体化学生的调研内容有: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参加科研活动的频率、科研能力缺陷的自我认知及科研能力培养诉求等。本次调研的具体时间为2021年1月29日~2月1日,参与调研的学生有149人,在线发放问卷149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7.32%。
采用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
通过“是否参加过如大创、大挑、科技发明、社会调研等科研活动?”“您参与创新性课题情况?”“您进行科研活动的频率?”对“5+3”一体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与频率进行考察,分析其所占百分比或选择比例。
数据显示84%的学生参加过科研活动,其中31.72%的学生参与了校级课题,38.62%的学生参与了省级课题,13.79%的学生参与了国家级课题,33.10%的学生未参与任何课题,3%的学生总是进行科研活动,19%的学生经常进行科研活动,63%的学生偶尔进行科研活动,15%的学生从不进行科研活动。
通过“您有过何种科研经验?”“您觉得您在科研方面的主要欠缺是什么?”对“5+3”一体化学生接受科研培训的情况与自我科研缺陷认知进行考察,将两者进行交叉分析。
图1显示,经过科研培训的学生较无任何经验的学生“信息检索与收集能力差”“文献阅读障碍”“无法根据课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能力不佳”“论文书写能力不佳”等各项缺陷比例均下降,“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曲线平缓。
图1 科研经验与科研缺陷自我认知的交叉分析
通过“您更倾向于何种科研活动?”“您对学院‘5+3’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何建议?”对“5+3”一体化学生对科研培养方面的需求与对学院的建议进行考察,分析其选择比例及观点词。
数据显示,73.79%的学生倾向于实验操作活动,53.10%的学生倾向于课程培训活动,36.55%的学生倾向于文献汇报活动,27.59%的学生倾向于学术讲座活动。图2显示,“科研机会”和“课程培训”为学生对科研培养方面建议的主要关键词。
图2 您对学院“5+3”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何建议?
3.1.1 学生参与课题竞赛流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84.00%的学生参加过如大创、大挑、科技发明及社会调研等科研活动,66.90%的学生参与了创新性课题,即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课题竞赛等科研活动,表明学院对科研的鼓励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仅有22%的学生经常或总是进行科研活动,暴露了学生参与课题竞赛流于形式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有:学生未从实质上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更多地关注表面科研活动的参与经历。大创课题结题要求低,对课题参与者缺乏督促作用。
3.1.2 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需要针对性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各类科研经验的学生相较于无任何科研经验的学生除提出科研问题外障碍比例均显著下降,表明学院的各类科研培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提升效应,但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缺陷比例在有科研经验和无任何经验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学院对学生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尚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3.1.3 科研机会与培训课程为学生的主要诉求
调查结果显示73.79%的学生倾向于实验操作活动,53.10%的学生倾向于课程培训活动,且观点词云图显示“科研机会”与“培训课程”为最高频词,表明科研机会与培训课程为学生的主要诉求,学院在提供科研实践操作机会及系统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其可能原因为:①学院虽开设有科研设计及文献检索等培训课程,但均为选修,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学生往往倾向于考察形式简单、得分高的课程。 ②虽开放有各项科研实验平台,但对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欠缺明确指引,导致科研实验操作参与率低下。③当前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对科研能力缺乏明确要求,尚无系统的课程规划。
从现状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学院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举措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3.2.1 深化学生科研认知,提高大创结题要求,加强过程培养
学院不应局限于以生硬的考评体系对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鼓励,而应将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知融入日常教学及宣教中,使学生深刻理解科研能力对个人前途、学科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大创项目结题要求,加强过程培养,提高对中期报告,结题论文,结题答辩等环节的考核标准,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对课题组进行指导,保证项目组成员均参与项目的研究,通过外力督促其进行科研活动。
3.2.2 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教学
在专业课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方向逐步分析,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产生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从而产生对科学问题价值的感性认知,再通过结合任课教师的全面分析讲解,使其感性认知逐步转化为理性认知,对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继而提升其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采用PBL、CBL及TBL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9],介绍经典临床问题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从自身临床见闻出发产生科学问题,提升其结合病例提出有价值可转化的临床问题的能力。
3.2.3 增设必修科研训练及科研实践课程,减少非必须课程
将文献检索、SPSS和科研设计等设为必修课程,加对强学生的科研启蒙,引导其对科研形成基本概念,夯实其科研基本功。在实验理论教学的同时增设实践课程,给予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加强其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课程安排,精简非必须课程[9],实行课业减负,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更有高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广泛征集课程建议,开设相应选修,满足学生诉求,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3.2.4 实行“全程导师制”,全方位提升科研参与度,培养科研素质
本科入学即分配导师,实行“全程导师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导师课题组组会,通过组会对其进行科研启蒙,增强其对科研的认知,提升其对科研问题的理解,同时建立“传帮带”小组,形成导师指导,研究生带教,本科生跟进的模式,确切提高其科研实践参与度,具体解决其学习困难、满足其诉求,全方位培养其科研素质。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5+3”一体化是医教协同背景下精英培养的新模式,在有限的培养周期内,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仍需各高校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将持续推进口腔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为国家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