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耀鹏
日前,乘联会公布了5月的乘用车销量数据。大家都比较关注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在后补贴时代的发展(虽然补贴尚未退光)。
当前尚未到半年,但如无意外,今年的基调已经无法逆转。原因在于5月份承接了前4个月的趋势,前5个月表现出态势趋同。
整体趋势毫无疑问地向好,以至于乘联会在4月份和6月份两次上调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预期:从200万辆调到220万辆,又调到240万辆。
5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包含EV和PHEV)达到18.7万辆,同比增179.9%。其中EV销量15.56万辆,同比增194.6%。而狭义乘用车同比增速仅为1.1%,新能源车市场占比已经突破11.5%。
仅看5月份的数据,新能源车特别是EV,相当于从燃油车市场里切走了份额。
再看1-5月,新能源车销量77.74万辆、EV销量65.0万辆,增速分别为236.4%、250.4%;而狭义乘用车销量836.6万辆,增速38.2%,这里面有去年低基数的原因。新能源车市场占比为9.29%。
市场整体上,把去年第一季度的坑填上以后快速收敛,增速一下子掉下来,但新能源车没有改变快速增长的势头。动辄3位数的增长率,给人的印象是这几年的生产端补贴、消费激励和“双积分”措施,正在收效。
新能源车市场的体量和惯性都在加大。一般而言,看新增销量是否稳固,判断方式在于,增速是否持续抬头(即二阶导数大于零)。如果是的话,就会把一段时间的增量累积下来,视为“基本盘”。
但是,透过“形势一片大好”的数据,不难发现,新能源车市场仍为政策驱动,市场力量并不稳固。新能源车市场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其中很重要的理由,就是A00级EV占比太高了。
5月份A00级EV轿车销量59572辆,1-5月累计销量则为259902辆;而1-5月市场上A00级轿车的销量为26万辆。后者并非确切数,但可以看出,A00级轿车市场已经近乎完全“电动化”了。
燃油车和PHEV在这一细分市场没有生存空间,而级别比A00稍微高一点的A0级轿车,也被挤得在榜单上没有位置(市场占比2%以下不上榜)。
A00和A0级EV有明确的性能分野。A00级EV为3万元、续航120公里(电池只有十几度),极简内饰,基本上只有短途通勤能力。能够应对多样化场景能力强一点的A0级EV,续航就达到300公里,安全设备更齐全一点,价格也升到五六万元。
我们可以看到,长安、奇瑞、五菱、长城欧拉、合众和零跑,都在这两个细分领域里厮杀。A0级EV之所以弱势,是因为这个级别的消费者对成本极为敏感,而对性能差异化表现得相对钝化。
所以,拼BOM(物料清单,即通常所说的产品数据树)就成为核心竞争力。五菱凭借这一条一路通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长城欧拉创造出了女性消费者的细分市场,算是在残酷的互碾市场里占据一块地盘。
A00级EV是低级别市场上低速电动车的替代者,也是占牌利器。对于企业而言,按照2019年“双积分”修订后的规则,续航低于150公里的EV(标准车型),统统算1分。这样“双积分”对A00级EV的拉动作用就只能聊胜于无。
一线城市管理者,不掩饰对A00级EV的厌恶。“五一”前后,市场便有传言,称上海将对10万元内或4.6米车长以下的新能源车不再“赠送”绿牌。
但无论限制尺寸还是价格,都涉嫌歧视。价格本身可由厂家决定,很容易产生钻空子的做法,而且有人认为是地方保护作祟(上汽大众ID.4 X超过了4.6米,而一汽-大众ID.4 CROZZ未达到这一标准)。更重要的是,限制这些车辆,与中央鼓励新能源车的政策大方向不符。不知道是否由于这些说法,截至发稿,“限绿牌”政策并未落地。
但是在5月份,上海本地市场上的五菱宏光MINIEV、欧拉白猫/黑猫、奇瑞小蚂蚁、长安奔奔EV等多款车型处于“停售状态”。
1-4月,上海的新能源车上牌数量达到6.3万辆,同比增236%。如此膨胀下去,限制政策随时会出台。现在是棒子落在谁头上的问题。
不过,今年2月,上海发改委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中明确,自2023年起,PHEV和增程式混动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这倒是和“双积分”规则中EV待遇优先于PHEV的原则相符(增程电动可被认为是低排放燃油车),A00级EV则始终有被一线城市排除在外的风险。
从另一角度看,A00级EV轿车的市场竞争力本身,就因为受到政策的扭曲而被放大,A0级EV轿车则被殃及池鱼。至少第二轮A00级EV政策,是和电动汽车下乡和普惠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A0级EV SUV由于与A00级EV轿车存在错位竞争,有一定竞争力。5月和1-5月销量分别为8806辆和33545辆,占新能源车比例分别为4.3%、4.7%。
再来看B级及以上车型。
1-5月,B级以上新能源车型上榜的有:B级EV轿车,销量11.3万辆,占比14.6%;B级EV SUV销量7.6万辆,占比9.8%;B级PHEV轿车销量2.6万辆,占比3.4%;C级EV轿车销量3.3万辆,占比4.2%,合起来占据新能源市场32%。
同期,特斯拉的Model 3(B级EV轿车)、Model Y(B级EV SUV)加起来销量12.8万辆(出口不算在内),占据B级以上大品类刚好超过50%,达到51.6%。
也就是说,剩下不到50%的市场份额,由蔚来(3款车)、小鹏(P7)、威马(EX6)、比亚迪(3款车)和大众、本田、丰田、广汽传祺、吉利、长城(多品牌)等一大票产品瓜分。
特斯拉的竞争优势仍旧明显,相当于排名2-5名的新能源企业产品的总和。
但是,蔚理鹏、德系、日系和中国品牌,都已经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除了新势力,德系、日系和中国品牌,都采取EV和PHEV并重的技术路线。但是如果去掉利润不高且杀红了眼的A级以下车型,EV产品量能增速,比PHEV更困难。
部分原因是特斯拉的压制作用。另一方面,B级及以上EV目前的附加竞争力,特别是和AI有关的能力,并未充分挖掘。空间更大、更舒适,以及内外饰更精美,这是传统高级别燃油车的竞争手段,EV尚未完全脱离窠臼。至少客户并未普遍认可智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暂时图个新鲜,大多数情况下并未作为严肃的购车权衡筹码。
但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假以时日,这部分竞争力早晚会释放出来(虽然燃油车照样可以培育AI能力,但大多数厂家并不试图大幅改变燃油车电子电气架构)。这样就与传统产品产生足够的价值分野。
到那时,毛利润较高的B级新能源车,将比现在的竞争力强出一个层次,不但将继续深入侵蚀燃油车市场份额,如今A00级EV呼风唤雨的市场格局也将改变。新能源车市场也就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