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娴
【摘要】家国情怀归根结底是培养初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历史文化传承需要中学生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能够使学生牢固树立核心文化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文章分析了家国情怀的本质属性,然后提出了怎样有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家国情怀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相对简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重要任务,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观念共鸣,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从而培养出核心素养高的中学生,让他们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家国情怀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教育,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这种认知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一定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充分挖掘出有力度的历史教学案例和素材,并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气质。
二、家国情怀的本质属性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是时代的召唤,是大势所趋。家国情怀是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家国情怀指的是主体对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和热爱情绪的总和,它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心理素质和担当。家国情怀的本质属性在于爱国,爱国主义是奉献的重要表现形式。初中历史教学就要讲奉献,并教会学生该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奉献,讲述历史的意义所在,让初中生真正明白坎坷历史存在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感悟。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介绍了历次侵华战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典型的失败案例,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强大的必要性,而要使国家强大必须要培养出拥有家国情怀和大国担当的人才。只有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复兴做出重大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目的。因此,家国情怀具有社会、人文等属性,是人文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延伸。由此可见,将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进行有机结合是教师必须要实现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贯穿
新时代,归根结底要赋予历史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诉求。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不要做一些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否则就会与家国情怀背道而驰,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去评判事物。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围绕教材,深度挖掘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渗透,要求教师拥有典型案例和最快的灌输方法,并且务必要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历史教材,除了要把知识点讲好外,更重要的是把握知识内涵外延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的内容往往都是最精简的,所以内容不会很多。要实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无形渗透家国情怀。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教材内容与家国情怀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因为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尽快达到丰富课堂知识的目的,进而将家国情怀通过多个途径展示出来,并熏陶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传承各种传统民族精神。
例如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史前时代”一课,虽说知识点不多,并不是核心考点,但需要把史前知識和今后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不应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知识讲解方面,应该侧重于文化拓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想问题做事情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营造活泼生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初中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事实上,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阅读性的知识点都具有家国情怀内涵,教师不必要一味地灌输培养,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失去兴趣,觉得这一科目对于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最终放弃学习。
(二)创造情景,引导家国情怀深入
情景教学法在大多数科目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情景再现的作用,也就是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来想象,很难将当时的情景氛围真正体现出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加深记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进而真正体会家国情怀,并产生要继承这一情怀的意识。教师长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口述教学转化为以学生思维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出好的方案,创设历史情景,展开历史情怀的内容。
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历史。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长时间在课堂上维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课堂时间利用率。其次,要创设出历史知识和家国情怀的结合点,讲清楚家国情怀的主线。再次,要做好知识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根据学生表现来判断家国情怀是否根植于学生内心,适当评价,并给出建议。
例如八年级讲到“抗日救亡运动”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给学生讲解每个事件的意义,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思想。教材中的内容有限,仅仅通过几段文字很难让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图书资源或者网络资源来筛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通过讲解课外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史料要精彩细致。这样才能充分集中初中生的倾听注意力,并且抓住其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切合實际,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之所以要让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最终目的是将这种高尚的情怀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历史这门学科对学生成长和思维建构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传统历史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教师和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一般会加大知识教授力度,为升学考试做准备。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要注重将平时的历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九年级“冲破思想牢笼”一节讲述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对人类思想的大解放,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会开拓思想,创新思维,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和经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素养。历史课本知识的趣味性强,很容易被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在历史测试当中没必要将知识点固化,应创新考题形式,丰富题型,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素养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养,而是需要培养的。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会学生积极弘扬家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使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历史教学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实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家国情怀深深植入学生内心,为其接下来学习历史知识打好基础,也为学生以后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校和教师要把握时代脉络,教学相长,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家校合作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共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耿霞.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2):43.
张再良.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8(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