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万圣书园,就开在北大旁边,创办人是北大毕业的刘苏里。
不是所有书店都能叫书园
在中文语境里,书店的同义词非常丰富,书屋、书舍、书社、书局、书院、书苑等叫法,应有尽有。除此以外,还有书园,以此为称谓的书店并不多,却有两间已大名鼎鼎。万圣书园与季风书园,在中国独立书店的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是,季风书园在2017年关闭。
万圣,源于西方的万圣节,书店的标识“蓝鬼”的原型便是印第安人的鬼面具。至于原因,因创办人的生日是10月31日,即万圣节,这是一个蛮私人情感式的命名。然而,随着万圣书园成为著名的独立书店,它的含义被一些人解读成“一万个圣人”,似乎这样才与其精神气质相匹配。譬如诗人西川曾说过:“我宁愿把它理解成一万个圣人,这一万个圣人就是万圣书架上的作者。”
万圣不只是属于刘苏里的,更是属于公众的,公众的期待胜过了书店主人的私人情感,最终,万圣书园的英文名由原来的“Halloween Bookstore”改为“All Sages Bookstore”。
独立书店的先驱与传奇
1993年, 33岁的刘苏里,放下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教职,与同样是万圣节生日的甘琦一起,在高校聚集的海淀区开办了万圣书园。那时的他,也未曾料到,一间小小的书店,在贫乏的年代,价值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为海内外学子的精神家园。
万圣书园是中国最早一批独立书店之一,由此,民营书店的浪潮被开启。如此算来,仅从开业时间上看,万圣书园已当属独立书店的先驱。
紧随其后——1993年年底,薛野在贵州遵义创办了西西弗书店;1994年,陈定方在广州创办学而优书店;1995年,王炜在北京创办风入松书店;1996年,钱小华在南京创办先锋书店;1997年,严博非在上海创办季风书园。
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独立书店快速兴起的阶段。这批书店均是以社科、历史、哲学为主的学术型书店,而决定这种共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书店创办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
如果只是论及体貌,成长于乌苏里江边的刘苏里,粗壮健硕的典型的东北人体格,很难让人想象其是博览群书的儒家学者。然而,形似关云长,实则诸葛亮。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之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读研及任教的刘苏里,多谋高智,学识过人,被誉为最具文化水准的学者型书店人。
20多年过去了,风入松与季风书店已经不复存在,西西弗书店随着薛野的退出,切换成另一种画风。在整个中国,以学术性广为人知的书店,只剩下北京大学旁边的万圣书园、南京大学旁边的先锋书店和中山大学旁边的学而优书店。
在书店走向文艺休闲体验、追求优雅浪漫创意的大趋势下,“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这样的公共性思想文化平台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一间严肃的学术性书店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放眼望去,万圣书园是将这种可贵保持得最纯粹与极致的那个,没有之一。
这种纯粹与极致的把控,离不开刘苏里强大的知识储备,这样一间学术性书店不是常人可以駕驭的。学识过人的他,常常被教授学者讨教,为其把脉论诊。像刘瑜、周濂等中青代学者,是书店的常客,听其授业解惑。
一个卖书的人可以做到指导学者写书,而这些作者已是众人眼中声誉卓著的师长。在这点上,很难有人企及,已是传奇。
打通清华北大血脉的神话
除了依仗书店主理人这条大河,纯粹与极致的学术性书店,能够得以延存并光大,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区位。
万圣书园旁边不仅有北大,还有清华,与这两所中国卓越的高校为邻,成为万圣得天独厚的优势。万圣书园周边的学生和教授成为主要消费群体,不少学术书倘若放在其他书店可能无人问津,只有在万圣书园才会受到青睐,或者说卖得出去。书店内经常可以遇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擦肩而过的他们,很多都是学术领域的“大鳄”。
特殊区位的受众人群决定了书店内的图书结构不会随波逐流。如果留意各个书店的畅销榜单,便会发现万圣书园收银台处的那块橙黄色木板上的书单是最出尘脱俗的。销售品类里,民主改革、社会政治等主题占据绝大部分,多为严肃、庄重、高贵之书,店内罕有市面上的畅销书。
主持人蔡康永是万圣书园的拥趸者,对这间书店不吝喜爱之情。《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在全国各种书店热销,作为此书作者的他,很遗憾在万圣书园找不到自己的书,然而他却因此更爱万圣书园。
万圣书园不只是北京的,而是全国的,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影响辐射面超过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员来到北京,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来自世界的四面八方,但凡爱书的人,来京之后往往首选的前往之地是万圣书园。像蔡康永这样公然示爱的京外公众文化人物,还有梁文道。梁文道是位读书人,基本每次来北京都会前往万圣书园,在他看来,很多书店都是形式大于实质,身临其境,最原始的冲动是拍照留念,而万圣书园是最纯粹的书店,除了书,还是书,而且是好书。
书店界的扫地僧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万圣书园时被震撼到的体验。置身其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一种魔力,让人心惊。窄窄的过道,大量的书籍从地板被堆砌到天花板,没有多余的装饰,不浪费任何空间,我从未见过书的密度如此之高的书店。
在书店业界追逐设计感、追逐“最美书店”的浪潮下,万圣书园几乎放弃一切设计装饰,只用书这个最本真的元素,便呈现出一种无法复制的美感。
万圣书园不仅书多,更重要的是书好,几乎每一本都是想要拜读的。面对着那么多自己想看也看不完的书,那么多自己想看也看不懂的书,我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敬畏感。
好的书店,如同寺庙教堂一般,成为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庄严而神圣。置身其中,人通常会心怀敬畏,安静有礼。在南京的先锋书店,硕大的十字架与黑色大幅人像照设置,使其宛如一座教堂,一位传道授业的神父;而万圣书园,更像是山巅上的一座庙宇,藏经阁里的一个扫地僧。
如果说踏入江湖是书店的命,那么万圣是个不认命的家伙,在书店纷纷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生机时,在普遍认为纯粹的书店将时日不多时,依旧我行我素,秉行着纯粹的、极致的图书经营理念。在这个江湖里,万圣书园已经不屑于与谁拔刀论剑,俨然已成一代宗师。
而世间,终极版的宗师莫过于扫地僧。
(摘自金城出版社《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 作者:慕月 刘二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