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时,我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人生在未来,我只希望人生会如自己的想象,为此,我也愿尽力去做。
到了30岁出头,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思考了一阵,很高兴地说:“现在的生活真的就如我之前的想象,甚至比我想象中还要精彩。”
我指的精彩是自己算是快乐的,虽然会遇见种种问题,但能想方设法解决,身边也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总体看起来就挺好的。或许在我二十多岁的认知里,无论男女,一旦过了35岁,人就应该变得很压抑,各种人际网、人生大事、人生道路都已标注得清清楚楚,难有动弹的可能。而真的到了这个年纪居然发现,还挺好,还能自己做很多选择,没有成为被动者。
但现在的人生和我理想中的一致吗?
显然不一致。
其实也不怕被笑话,如果需要不假思索地描述,我的人生理想如下:每年能到处旅行,走走停停,有不菲的积蓄,至于多少也不清楚,总之是花不完的那种。除了旅行,要和心爱的人住在人烟稀少、风景绝佳的山谷中,四季轮替,雨天起雾,两到三个孩子,至于工作什么的似乎也不在每日的焦虑之内。春天种下花果的种子;夏天有私藏的阴凉和随时能一跃而下的河流;秋天坐在院子里喝茶饮酒,清晨去采摘想吃的食物;冬天在壁炉边听着喜欢的音乐,隔着落地窗看满山飘落的皑皑白雪,狗子和孩子在樓下嬉闹或在雪地里打滚……
写起来都觉得很带劲。
但就像在剧本会上我和编剧们彼此常问对方的问题:“主人公的设定真棒,但有一些问题我想问,谁如果想清楚了可以解答一下: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什么星座?喜欢过生日吗?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他的家庭关系如何?做什么工作养活自己?他为什么要选择山谷?他喜欢大海吗?他会做饭,擅长家务吗?如果他有爱人,爱人和他是怎么认识的?孩子上幼儿园怎么解决?之后的教育呢?如何添置日用品?整个居住区里还有别的邻居吗?邻里关系如何?他的父母呢?那他们老家还有亲戚吗?……”
半秒之后,我放弃了这个理想生活的打算。
想象当然很美好,然而我们却活在现实。
现实究竟有多现实?我回望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全然没了之前的喜悦,原来我的人生极其普通。
18岁前,被教育要努力学习,要考上一个大学。我考上了。
上大学,一定要选一个方便找工作的专业,我选了中文系。
很顺利地,大学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电视台记者的工作。
工作两年之后,想出去看一看,也没有离开传媒行业,做了一名北漂,进入了一家不错的传媒公司,从策划岗位做起,中间经历了一次很短的跳槽又回到老东家,就这么连续工作了15年,换过12个岗位,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管理者。在这样的传媒公司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每周一的早晨都是公司例会,满满当当的人挤满大会议室,晚到的人没有座位就站着,迟到的人会被人力记录,按迟到时间罚款。这些年我站过,也被罚过款,以至于到今天,每周一我都要给同事发信息:“别忘记,先帮我占个位子,我不想站着。”
在这样的北漂日子里,结束了一个项目,立刻又开始另一个。公司永远在催促:你们的计划呢?你们的年报表呢?你们预计自己的收入是多少?利润是多少?你们是否遵循着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度?你们手上有几个项目?还有什么有苗头在筹备的项目?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一晃15年过去,一件事又一件事,老板依然那么拼,同事跳槽、离开、回来,或在另外的合作项目中遇见,连感叹都免了,一个心知肚明的笑,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
除了工作,聊聊人生。
北漂时的前三年,天天加班到深夜,不是觉得朋友不重要,而是忙到不需要朋友。我妈问我什么时候回湖南工作,我说快了,让我再看看外面的世界。过了第三年,我妈认为我还没看够北京,就帮我攒了一笔首付,帮我在北京四环外买了一个68平方米的一居室。
27岁那年,我咬牙贷款买了辆自己喜欢的车。
30岁,存款不超过10万,那年的生日在一家小小的湘菜馆,本想着和几个朋友胡乱闹一下就迎接新人生,没想到喝醉了,拍了不少出洋相的照片。前几天看到那些照片,有些朋友已经好几年没有见了,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还死扛在北京,而那家总给我们预留小包间的湘菜馆倒闭了。
以前天天盼着双休日,现在双休日不敢休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不做完就永远没人帮你做。在公司负责过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熟悉了一批又一批导演和演员,然后因为各自有了下一个项目,从每天见面到不再见面,到朋友圈偶尔互动,最后大家逐渐失去了联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唯一的交集就是电影片头或片尾写在一起的名字。
这样的生活有趣吗?就这么被我写下来真是超无趣的。无趣的生活中,总得找点乐子吧。
我开始喜欢上看外国电影,初衷并非真喜欢看电影,而是喜欢看国外的样子,就好像自己躲在出租房里打开任意门真的去了一趟。
睡前看书,尤其爱看有很多地点的书,我曾买过一整套带图片的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很贵,但我就喜欢。看着那些地点、那些图片,然后在心里描绘一张地图,想象自己在那里生活,跟着主人公从农场走向一整片薰衣草田,在山顶呐喊,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摆一个很潇洒的姿势。你看,我征服了普罗旺斯,我过上了最棒的田园生活,哪怕只是在图片里。
合上书,我清楚地知道,我一年待得最多的地方不过是首都北京和湖南郴州,一个是我这些年必须拼搏的地方,另一个是生我的家乡。
无聊的日子里,总得给自己一点希望吧。
33岁那年,公司告诉我,我有可能通过人才引进申请到北京户口,让我准备材料。我在各个地方开各种证明,搞得精神焦虑,然后立刻安慰自己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啊,都说对子女有好处,虽然我还没有子女。当然,最后我也并没有被引进。
到了这几年,我又被告知可以参与到积分落户计划里,每年我都计算一遍自己的分数,虽然最后总在还差几分的懊恼中继续期待着第二年。
这些都没跟人说过。开证明开到想放弃人生时没有;被告知我的稿费纳税不算我的个人劳务纳税,很抱歉不能给你算分时也没有。
嗯,人生,可能就是这样。
年轻的时候想浪迹天涯,却迈不出半步辞职的步伐。谁养家?谁对未来的自己负责?想一掷千金,却在买一张去外地的高铁票时都要纠结是一等座还是二等座,买张打折的凌晨机票也行,然后心里再衡量一下,自己都那么辛苦生活了,是否还要继续在旅程里委屈自己?
绝大多数的人都像我这么想过吧。以为自己的人生能不一样,在悬崖边充满斗志地一跃而下后,并没有被风吹到有秘籍的山洞里,而是变成了自由落体,随时都有可能啪嗒一声——那是人生被盖章,被盖棺定论的声音。
一直闭着眼睛面对生活,稍微调整姿势,睁开双眼,去改变一点点空气流动的方向,也许本该落到水泥地的结局就能因此变成落到泥潭,甚至可以压出很漂亮的水花一头扎入海洋。
有个同事因为热爱电影,所以就进入光线传媒做字幕翻译,把电影字幕翻译成英文发行到海外。因为英文真的不错,脑子又好使,所以就一边翻译英文一边帮同事对接海外发行公司。后来,负责海外发行的同事离职了,公司暂时招不到人来接这个岗位,就把海外发行的工作交给了她。又因为在对接工作中极其认真,就被公司其他项目负责人挖过去做电影执行制片人,从头开始学。最近又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监制一起去参加了奥斯卡,比公司绝大多数同事先圆了参加奥斯卡的梦。她在年会上说:“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似乎一眼能看到头,但我知道只要我努力去改变一些什么,时间长了,这个弯度一直持续,将会画出一个更大的弧线,我的人生自然就能变得不一样吧。”
正因为大家都處于某种惯性生活之中,所以明明不舒服,却不知道作出哪些改变能让自己明朗起来。是因为懒吗?我觉得不是。是因为想不到吗?我觉得有可能。但这个想不到也绝不是没想过改变,而是不知道自己改变后的人生能那么精彩。没有好结果的诱惑,以至于不相信未来会更好。那句老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到底是因为看到了好结果才去坚持,还是因为我们的坚持才得到了好结果?
人生当中很多事,只要真的坚持去做了,就会觉得超美。
我也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作了一些改变。
比如我这些年要么不买衣服,要么就买很多,其实也是懒得再花时间。朋友说你疯了吗,买那么多,我就安慰自己说是为了以后参加活动穿(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每天工作忙得死,根本就没法参加什么活动)。而那些衣服放在衣柜里,标签都没时间扯掉,每天依旧是白T恤、黑运动裤、一件外套、一个帽子去上班……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家里看到我那些从没碰过的衣服,觉得太可惜了,就说你必须每天穿一件不同的,然后自己搭配,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坚持一个月,看看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就尝试着去做。前两天几乎放弃,一周之后,我突然觉得每天穿不同的衣服上班真的令人心情愉悦,而同事也总问我:“今天是要参加什么聚会吗?”一开始我有点尴尬:“没有啊,我就是想穿认真一点。”被问了很多次才知道,因为我真的让他们觉得认真了,所以总是被问这个问题。无论别人怎么想,起码我觉得自己每天的日子都充满了仪式感,以前躺在衣柜里的那些衣服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类似的事还包括,因为我喜欢听歌,所以花了一整天时间在家里每个房间都安上无线音箱。那种感觉太奇妙了,早晨起来洗漱、做早餐,走到任何地方都有音乐,一下就让我的清晨也变得美好了起来。
出门前,喝一杯黑咖啡,心情超愉悦。
每天中午午休半小时,下午效率超高。
每年约很会拍照的朋友出去旅行,多请他们吃几顿,换好多好看的照片,发微博也很有动力。
和两个朋友定期交换自己看的书,然后点两杯酒,聊聊书里的内容。
我想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能活得像个传奇,我们能活成一本算是精彩、有些细节的日记就很不错了。毕竟,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这样,上班,下班,养活自己,照顾家里。但我们依然能把人生搞得很精彩不是吗?
活得平凡,但能过得不平凡。
过得平凡,但也能活得不平凡。
别人的精彩终归是别人的,回归到自己身上,如果明天开始,你变得幸福了,这才是属于你的,真的。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个人就一个人》 作者: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