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考验

2021-07-28 12:53:11
现代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台湾人台湾地区领导人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台湾地区仍是一个和国家主权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台湾岛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自1949年以来它就和大陆分裂,海峡两岸之间的现状十分脆弱。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的质量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政治倾向而改变,尤其是2000年至2008年间陈水扁发出让台湾完全独立的威胁、蔡英文和唐纳德·特朗普分别当选最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美国总统以来对大陆采取挑衅态度。对美国来说,除了部分美国领导人出于反共意识形态,尤其是新保守主义派,台湾的地位问题也是一种对中国施加压力和长期制造不稳定的有用的“发痒粉”。1978年12月16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曾精确指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但关键问题是,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并未在达成这一公报的谈判过程中得到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和中国台湾地区三角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人们认真研读公报的内容就会发现,从法理上来说,对台军售明顯是违背承诺的,因为这种涉及一国国防部和另一政治机构的销售行为是不可能纳入“非官方关系”的范畴,而“商业”关系的概念也很难应用到这种关系里。唐纳德·特朗普当选后,马上表示希望利用与中国台湾的关系作为对北京的压力,但收效甚微。美国在台湾问题中的直接干预就和其直接介入其他一些复杂冲突的后果一样,往往导致相关各方的关系不平衡。由于“美国保护伞”的存在,台湾方面的谈判意愿也减弱了。美国人是健忘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重新控制了岛屿。国民党对整个权力机器的运用损害了台湾人民的利益,让台湾陷入经济危机中,这导致1947年2月28日台湾发生了叛乱。国民党军队对这一叛乱的镇压十分粗暴,数周之内屠杀起义民众3万多人。尽管出现一些要求独立的呼声,大多数台湾民众在要求自身特殊性得到承认的这一时期,表达出台湾属于中国的意愿。自1661年台湾被支持灭亡的明朝的郑成功所占据起,从大陆迁至台湾岛的中国人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台湾文化。不仅如此,1885年10月,台湾岛成为清帝国的省份之一;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使得台湾随后经历了50年的日本殖民时期,这些历史都给台湾民众带来深刻的影响。然而,1945年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台湾重回大陆怀抱仍然受到台湾人的热情庆祝。1947年3月6日,在台湾政治危机和镇压浪潮的顶峰之时,台湾有媒体断言:“无论台湾人有多么兴奋,他们属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都不会改变。”

就分裂主义者所希望干预的美国而言,只是提醒了中国对台湾主权的原则。华盛顿打算支持恢复岛上民族主义者的权威,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推进之时。他们武装了1947年3月8日在基隆港口下岸的数以千计的军队。面对随后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暴力镇压行为,美国驻台北领事处的工作人员表现出一种完全的冷漠。1948年,华盛顿认真研究了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以完善其日本—冲绳—菲律宾的战略之弧的可能性。当时在美国基督教团体的支持下,一场支持蒋介石的运动在美国兴起。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坚定地希望“把中国转化成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抵消那些即将统治全中国的一群无神论的共产主义野蛮人所呈现的东西”。当国民党在1949年共产党取得完全胜利后避难台湾时,国民党努力摧毁一切表现本地台湾人的身份认同的东西,甚至禁止使用台湾地区的方言以及引用非汉语的报纸。至于台湾少数民族——台湾的第一批居民——他们被封闭在山区的保护区内,这是美国征服西部的模式。这一重新汉化的进程伴随着大张旗鼓的反共宣传,在蒋介石看来,反共宣传有助于形成新的台湾认同。1949年,在台湾有一万多人因涉嫌对共产主义或“台独”主张较为热情被逮捕和处决。

国民党应对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捉襟见肘,因而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起初对于支持国民党较为犹豫。但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深刻地改变了远东地区的战略态势,并使得华盛顿决定将自己的“保护”延伸到台湾,为台湾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帮助,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尽管国民党以凶猛的方式建立一党制,由一个家族支配掠夺台湾的财富,这种体制甚至完全缺乏基本的自由,这一切却似乎并未引起和美国的对立。40年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成为台湾人称之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军事法庭处理了3万~7万件控诉案,受害者的数量上升到20万人。最后两个政治犯一直到1984年才被释放。台湾的绿岛地区曾经开设了一座监狱,一度关押了2万名囚犯,1000多人在绿岛被处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受到在台湾的美国福音派秘密支持的分裂主义主张在台湾始终受到强烈的压制。只有在取消戒严令的时候,这一讲话——基于台湾特定身份和激进的反共主义的观点——再次出现,这无疑促成了陈水扁在选举中的胜利。陈水扁在自己的两个任期内,推行教育和文化的“台湾化”政策,以加强对台湾独立地位的诉求,但这种台湾“民族主义”的政策仍和岛上分化成两个阵营—— “历史的”台湾人和“大陆的”台湾人的情况相互冲突,支持向北京靠拢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表现就体现出这一点。2013年2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正式访问北京,和新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进行会面。连战在会见中提出“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的十六字箴言。毋庸置疑,国民党领导人无疑有可能通过和平统一最终解决他们与北京的分歧。两岸在经济方面的融合已经较为深入。到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已经超过7万家,生活在大陆的台湾人已经超过百万。习近平主席2014年2月18日在和连战会见时清晰表达了他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我知道,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

为了表达善意,习近平主席补充说:“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交流。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始终出于对两岸关系的牵挂以及怀着彻底解决问题、稳定地区局势的愿望,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接受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会面,这是近70年来双方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会面。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他在他的新政策的框架下,表现出灵活机动和重视和平的愿望。他本人也表示,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习近平主席回顾了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他的相关观点,概括地说,就是除了独立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可以谈的。对他来说,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不再是冲突性的,也不是敌对性的,而是建设性的,而为了双方的利益,这种方向是不可或缺的。习近平主席强调,主要的障碍在于“‘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他们是敌意和对抗的源头,对海峡两岸的和平和稳定造成威胁。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蔡英文自2016年5月当选以后,拒绝承认使得两岸关系显著好转并使得贸易增加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之间的沟通被打断。

虽然“台独”分子经常表达独立倾向,但与中国人民军队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仍然是大多数台湾舆论所要极力避免的。但是,美国在一种明显的遏制中国东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将这种分歧工具化的行为,使得台湾政治格局的民族主义边缘依然抱有在美国军事保护下,尽快获得“台湾独立”的臆想。美国的这一政策直接损害了海峡两岸开展的一切缓和的谈判,也是一个威胁中国和东亚地区稳定局势的主要因素。

(摘自东方出版中心《伟大的变革——中国追梦新时代》    作者:[法]魏柳南    译者:韩冰  骜龙)

猜你喜欢
台湾人台湾地区领导人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00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28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39:50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8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廉政瞭望(2015年19期)2015-12-23 02:36:56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社会与公益(2015年8期)2015-05-30 08:11:19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海峡姐妹(2015年4期)2015-02-27 15:10:26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