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最近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区块链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体系,同时也对带宽和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块链会不会支持5G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5G会不会促进区块链成为一项有价值的服务,让区块链变得更加强大?
传统的信息存储,尤其是金融信息存储是中心化的,账本存在银行的服务器上,资金转移只要在服务器上作个记录就可以了。而为了安全,银行设立多个服务器,进行分布式存储,比如一笔账,记在5个不同地方的服务器上,数据可以同步。这当然还有不安全的地方,把这5个服务器的数据都改了,似乎比较容易。
区块链就是运用了“去中心化”的思路,账不再记在银行服务器上。那记在哪里?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账本上。在电脑或是手机里建立一个钱包,每一笔资金转移,都要在使用这项服务的每一个人的钱包上记录一笔,这和在银行服务器上记账相比,安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试想,银行弄了5个服务器来记账,把这5个服务器的数据改了,就可以了。如果是记在大家的钱包上,如果100万人在用这项服务,记了100万笔账,你必须修改巨量数据,才能把这个数据改掉,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什么是区块链?1.分布式存储。它的数据不是存在某一个或几个服务器上,而是分散地分布式存在于众多的钱包或节点中。2.点对点传输。以前的信息传输,是终端对服务器,服务器是一点、是中心,终端是多点,终端间不相互传输信息,信息的传输是一点对多点。现在的信息传输是点对点,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传输。这个过程也是“去中心化”的过程,以前服务器是中心,终端会围绕着服务器;现在每个节点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传输,它们都不是中心,而是平等的节点。3.共识机制。通过算法实现共识,例如工作量是用挖矿的模式来衡量的。4.加密算法。原来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都是明文的,区块链通过加密算法,使之成为加密文件,保护数据不被非法窃取、阅读。
通俗的表述就是,原来老鼠把粮食存在一个洞里,如果被挖出来,一个冬天就没有吃的了,所以不安全;现在老鼠把粮食存在多个洞中,这就安全了很多。
无论如何,区块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存储和传输模式,它是依附于互联网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区块链是不可能颠覆互联网的,它只能是互联网信息存储与传输模式的一种。就算区块链技术真的发展起来,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今天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信息存储和传输模式。
说起区块链的价值,很多人头头是道,但是不讲区块链的问题和缺陷。事实上,区块链存在无法避免的技术缺陷。
区块链通过大量节点的存储实现了安全性,但这需要通过消耗大量资源来实现分布式存储,这一缺陷事实上是灾难性的。比如一项服务有1000万人在使用,理论上区块链应该建立1000万个节点,有一个信息改变时,比如A给B转了100元,以前服务器只做一次信息改变,或者在几个服务器上同时进行信息修改,现在却需要进行1000万次的信息修改和存储。这就把存储空间、存储时间以及能源消耗提升为原来的1000万倍。这个过程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耗费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耗费了大量的能源,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特币的钱包现在已经是几百G了,一般的智能手机无法承受,也会占据电脑硬盘大量的空间,而且进行一次比特币转账,根本没有办法实时到账,必须经过几个小时对大量节点进行存储才能完成,所以将它作为电子支付手段基本上不可能。
区块链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存储空间和时间,它适合低频度使用、安全性要求极高、对时效没有任何要求的业务与应用。
一项业务如果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使用频度,是无法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除了把并非全量存储、依然是中心化的业务也称为区块链。
作为一项技术,区块链自有其优势,也有绕不开的缺陷,需要利用多种技术取长补短,形成一个系统,来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提升社会效率。
到目前为止,区块链还没有被较大规模地应用到社会经济的某个层面。我们在说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时,真正能采用区块链技术并且达到较好效果的案例还很难看到,应该说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乃至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尤其要提醒的是,区块链不能和虚拟货币画等号。虽然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区块链作为信息存储和传输模式的一种,它和互联网的发明、硅这种存储材料的发明、人工智能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无论是改变世界的能力,还是其本身的能力,都不足以和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相比拟。
同时,区块链也不等同于数字货币。从目前的技术机制来看,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是无法承载数字货币的,因为区块链不能实现实时转账,且需要耗费大量的存储资源。数字货币将来作为一种国家主权货币,由国家为其背书,它才会有信用,也才能得到广泛的承认。数字货币会整合多种技术,做到既安全、稳定,又能实时到账、方便支付,还可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数字货币可以包括一部分区块链技术,但是它本质上不可能是区块链,而且数字货币一定是中心化的,要由国家背书,并且在技术上国家有控制力,把钱包存在每一个用户的终端上的区块链不可能实现数字貨币的基本要求。
区块链最适合的场景是使用频度不高,但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业务。比如文物的数字身份证,针对所有收藏品建立一个区块链的系统。而通过多层技术建立起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节点,在某些层使用区块链技术也是可行的,但是这样的体系意味着这个系统其实还是有中心的,本质上不能算区块链。今天分布式的存储和计算,早已经在大规模使用,“双十一”和中国铁路12306对“高并发”的支持早就存在了,这些分布式的技术其实还是通过建立多服务器的资源的调配,它完全不是区块链的思维。
国家重视区块链研究,让很多在虚拟货币圈炒币的人非常兴奋。我相信认真研究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为了推动全民炒币,更不是鼓励创造众多的空气币,而是要把区块链技术研究透,用于社会管理和能力提升。而作为国家主权货币的数字货币出台,国家一定会对众多的虚拟货币进行清理,不允许这些虚拟货币破坏数字货币的信用、影响数字货币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重视区块链技术,重视数字货币,不是币圈的大好机会,而是币圈的末日就要到了。
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关注、推动、研究它都是正常的,但是必须把技术发展与炒作区分开,更不能让技术推动成为少数人炒作牟利的工具,发币、买币不是区块链技术,也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但是它不可能成为人类大规模信息存储和传输的模式,因为它的低效率和高资源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做到完全不在乎资源和效率,5G就完全不可能用来支撑区块链的体系。
人类未来的信息存储,总体而言还是会以中心模式展开,“去中心化”只会在极小范围内使用。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G机会:5G将带来哪些机会,如何把握》.作者:项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