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宣亚
今年5月11日,万众瞩目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其中关于城乡人口的变迁引发广泛关注。据统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为9.02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1亿人,占总人口的36.11%。与10年前相比,城镇人口猛增2.36亿人,乡村人口则骤减1.64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与之相比,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相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这说明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又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在进一步膨胀、扩张,变得更为拥挤,与此同时,中国的乡村也在萎缩、凋敝,人口愈加稀疏。
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正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彰显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背面,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如今,年轻的农村学子通过高考升学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同样在大批涌入城市,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独守空村的局面依然存在。长此以往,宅基地空置、耕地撂荒,对农村的土地和财富资源造成的浪费势必将更严重。改变农村空心化、资源浪费的局面,合村并居似乎势在必行。
合村并居,简言之就是合并临近的自然村,建立统一规划、管理的农村社区。合村并居的理念提出至今已有20年历史,山东省在2008年最早试点施行。只不过,合村并居的推进也不出所料地遇到重重阻碍。一方面,“一刀切”和运动式的实施方案,遭遇了强势抵制。仅仅在拆迁层面,就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简单粗暴地将农民赶上楼房甚至收回他们的土地,而没有提供其他就业机会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让合村并居的模式难以为继。例如,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引進房地产资本开发楼房,将土地回收,旧村拆迁,盖楼房小区,有些农民为买新房而欠债,同时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相比之前,生活变得更加困窘。
合村并居遇到困难缘由复杂。文化上,中国的乡村通常以同姓的家族群落聚居,且素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仓促并村,会打破固有传统、文化与习俗。经济上,一旦涉及拆迁,涉及房产、土地,就会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扯出千头万绪的纠纷,一刀难断清。管理和政策上,没有标准、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也没有从上至下一以贯之、清晰明确的政策可以遵循,都是边试行边摸索。因此,从过去到现在,合村并居一直都在艰难中推进。
实际上,合村并居在长期的施行过程中,已经探索出多种模式,如山东的德州就曾探索出6种合并模式: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吸纳型,强村带动型,产业联结型,企业带动型,相邻村合并型。合村并居最深切的教训便是一刀切,为了政绩而莽撞推行。与之相对应,因村施策、合理合法当是最基本的准则。当前宅基地应以农民自愿有偿退出为原则,以政府政策为引导,通过市场化方式运营盘活乡村的存量资产。比如,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用退出的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又比如,退出的大块成片的宅基地可用于发展仓储加工、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产业。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会继续推进,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普遍在80%以上,中国的城镇化依然有很大空间。这就意味着,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减少,更多的宅基地和耕地会空置。因此,在有必要的地方合村并居,是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农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合村并居短期内可以让农民享受集中供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长期看更能享受到区域资源整合后的发展红利。这一方向也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致。只不过,合理、合法、合乎人情地有序推进,考验全社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