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旅游”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融合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为旅游业提供便利。行业发展的大变革必然会引发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本文结合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现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平台,简要分析智慧旅游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职业;人才培育
2011年国家旅游局指出,要利用十年的时间逐步实现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率先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重庆等地设立试点。至此,智慧旅游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因其便捷性、科技化、透明化等特性,广泛得到大众的认可。在信息量繁杂、出行方式多元、终端设备普及的现实条件下,互联网+旅游的新模式,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精准的出行建議、详细的智能语音讲解还能实现网上预约的便捷服务。产业化的创新和行业新业态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模式的改进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得以细化丰富。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要阐述智慧旅游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色化发展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而智慧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工作过程更为智能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兼备学科知识、文化储备、软件系统操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故而,在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实现特色化发展,迎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1.结合产业特性,对传统型人才进行特色化培养;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智慧旅游的发展不代表对传统旅游人才的摈弃,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特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与优势。例如,陕西西安,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在富有传奇色彩的华清池,就上演了“长恨歌”的经典歌舞;在风景如画的苏州,人为设计创造的“宋城”景区,导游化身为景区中的某个角色,对景区进行讲解;在山水桂林,刘三姐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是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那么老师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山歌融入工作之中,突出地域文化
2.普及智能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高科技的发展使旅游变的更加便捷。不同于其它产业,旅游行业将住宿、饮食、交通集为一体,是融合产业发展的代表。而作为整个团队的主导者,如何通过便捷的技术手段,合理规划行程,管理团队、保护游客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职业化的培育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的丰富学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高技术手段并熟练运用,为进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现代化教学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也拓展了信息的来源,丰富了课程知识的展现方式。比起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智能设备的发展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枯燥乏味的教条讲授已经不再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互动式的教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开放性命题设置,激发学生创造力;旅游资源的开发,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捕捉。除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沉淀,景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被赋予了新的理念。作为旅游资源的表达者,在讲述的过程中,主观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讲解感受,也传递着不同的美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挖掘主讲地背后的故事,并在讲解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感受,带动课堂整体氛围。
2.融合创新模式,调动学生表现力;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各行业也纷纷投入其中,寻找发展机遇。西安“不倒翁”姐姐的成功,就是智慧旅游发展的经典案例。在对旅游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手段给予教学,甚至可以尝试“星主播”的直播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强化学生的竞争力,并通过分析这些经典的案例,来提升其对智慧旅游的理解。
3.利用AR技术,实现可视化教学;与常规的专业相比,旅游专业的教学多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利用AR技术可搭建还原经典专业线路,并结合实际经典进行现场讲解,实现可视化教学,拓展了课堂空间和知识面。
4.创新学科赛制,提升团队协作力;在依托互联网科技技术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分组创新课题并进行实际调研,将最终的调研结果汇总,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调动起竞争动力,还可在实践中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理解。
三、注重师资团队双向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老师作为教学的核心,首先需要彻底的接纳全新的知识概念,并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结合课程内容和实践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成员,大都以来师范院校的输入,这些老师在教育模式方面具有专业性,但大都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结合。因此在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以下两种方式强化师资团队的综合力量。
1.重视教师调研协作能力,提升对行业的认知;时代的变化发展推动着行业的进度,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丰富着行业的理论体系。老师需与社会实践接轨,熟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通过基层调研和课题研究,提升对行业的认知能力,在强化团队协作的同时,创新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2.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客座讲授,加强学习;成功的业内人士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案例,在鼓励学生给予学习的同时,老师们也需提升自身学习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激烈其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3.与学生同步参与课外实践,扩充实践经验;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老师作为教学的核心主体,也需强化个人的实践能力,在其过程中,感受智慧旅游的优势,并总结核心关键用于教学之中。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理论理解,一方面也可及时发现其中的优势和缺陷,给学生正确的教育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为行业输送所需人才。
4.聘用“校外老师”,结合市场需求,强化课程设计;通过聘请在实践案例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在增强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将理论是实践阅历相结合,提升教学的专业化程度。
四、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强化定制课程的设立
现代的教育体系,加强了与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协作。职业教学因为其培育的定向性,都会结合企业的需求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就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施展平台,为定制化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受智慧旅游的实用性;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会设置一些实践基地。第一种类型,就偏向与社会化公益平台,例如我们常常看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对展馆的了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许多先进的展示设备也被丰富到这些基地,那作为主讲人,就需要对整个场馆的系统装置、展示平台、数字化管理模式熟悉和了解,这也是实现智能化管控的一部分;其次就是社会化组织机构,类似于我们常见的旅行团。在这些公司,往往注重整体团队的协调,考察的则是全局观,如何合理的安排住宿,预定餐食,以及合理化管理团队都需要借助互联网资源的整合,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智慧旅游的优势,增强团队管理意识。
2.研发定制化课程,增加就业方向;当前旅游产业更具特色化,各地都在打造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智慧数据的分析,可以细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融合就业机构与学生之间的匹配度。还可使教学实现定制化。例如,某些企业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现,就需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意向定制个性化红色教育课程,将地域特色融入教学。而对于一些有品牌传承的企业,则可强化企业文化方面的技巧讲解,深入管理系统的学习,注重品牌发展历程的呈现。
五、强化法律意识,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了社会的监督。由于缺乏职业素养,服务意识不强而引发的旅游产业投诉案件比比皆是。尤其在“云南黑导游”时间之后,净化行业市场环境,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重视行业普法教育,严守职业道德准则;智慧旅游的发展为产业提供了便利,但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通讯设备的进度也强化了社会监督职责。旅游从业者融合讲解、管理、引导为一体,主观思想会影响到游客的整体体验感。因此,在職业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智慧旅游产业的“双刃性”,强化其法律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准则,以身作则净化整个旅游环境。
2.提升服务意识,增强互动体验;好的导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舒适的旅游体验。虽然高科技的运用,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增强了自主体验的灵活性。但生动的互动交流,更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当地文化,更具真实性。在职业化培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尤其提升全局的综合管理、应对突发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人际沟通技巧,这样才能提升从业者的素质,与智慧旅游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3.注重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合法权益;智慧旅游的发展建立在数据透明的基础上,为方便系统团队管理,导游会整合游客个人信息,代办一切服务。在此,需要特别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与各机构交易的过程中,确保自身信息不被恶意利用,同时也需要保护好团队人员的隐私,维护合法权益。
六、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发为智慧旅游行业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机遇。在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对教学体制的改革指出明确的方向。在职业化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清晰职业赋予的专业性要求,积极拓展丰富文化知识,强化职业素质培养,还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模式。当然,特色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也需结合学生自身的属性,强化个性化的塑造,全方位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设置,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操控系统,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贴合市场人才需求,重点培育。为很好的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国纬.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课程建设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
[2]李佳.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3]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J].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报,2005(01).
作者简介
韦瑾(1985.11—),女,壮族,广西防城港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