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勇,王 伟,方 静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就是图书馆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交互式学习研究工具,实现更广泛功能整合,满足老师和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进行知识学习、自主学习与创造的需求[1],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发交流学习活动等提供合适场所的空间形态[2]。高校图书馆自修阅览空间开放时间、学习氛围、环境等均优于教室和宿舍,相对安静私密,学习效率高,现已成为高校使用率最高的学习空间。1857年原隶属于大英图书馆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院中央的圆形阅览室(Read Room)建成开放,首次将书库和阅览空间分开[3]。2003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第三空间”概念的学习中心,该中心不仅提供信息服务,还提供支持协同工作和个人学习的学习场所,包括个性化特色家具和不断更新的设备以及读者所需的软硬件[4]。2008年,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拨款1.12亿加元用于图书馆建立一个支持个人学习和协同学习的学习中心[5]。2018年12月5日由芬兰建筑事务所ALA Architects设计的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Oodi)隆重开馆,整个建筑1.6万m2。Oodi图书馆是开放的,读者都享有平等的空间使用权,内部布局呈现大空间格局,不同区域之间连接通畅,有利于人群频繁快速流动,室内外交接融洽,尤其是内广场与外广场呈开放状态[6]。随着图书馆的转型,良好的读书环境与氛围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图书馆学习与讨论,图书馆不再仅仅是馆藏地,而更多的成了读者的学习共享中心[7]。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受到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主要由自修阅览室改造而成,其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值得探讨。
高校图书馆传统自修阅览空间布置形式单一,疏于管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高校学生面临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压力,对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迫切需求,而图书馆阅览座位数有限,配套条件好的自修空间一座难求,以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图书馆为例,仅供阅览无法自修学习的报刊阅览空间空置率均高达70%,晚上不开放的专业类阅览室空置率高达50%,结构性占座现象尤其严重,座位短缺与座位空置现象并存。同时还存在开放时间和环境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无线WIFI未实现全面覆盖;配套电源不足,学生私拉插座,易造成线路超负荷、短路等问题。
传统图书馆对学习空间设置极少从读者学习行为和个人活动的角度出发,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主要以书籍为中心。在信息化、全媒体、智慧物联化的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对图书馆工作流程、空间功能布局和开放性、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沉浸式学习氛围的付费自习室走红,显示读者对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览空间环境和服务有更高的企盼,对学习空间质量的需求升级;全民阅读和各类校园读书创作活动的开展和推广,让部分读者从碎片化阅读回归深度阅读;图书馆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读者的私密性需求强烈,人与人的间距变大;以上种种变化均给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自修阅览空间需从单一型向多功能多层次的智能化空间转变。
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其原有的功能渐渐被遗忘[8],自习进修成为同学到图书馆的首要理由。如何满足读者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要求,让前来自修的学生用好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不是单纯的公共空间,也不是私密空间,而是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结合体,创造层次丰富,既可促进社交活动发生,又可提供不同程度私密性,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当下各高校图书馆改造的热门。传统阅览自修室以阅览桌椅为重点,注重是否能为读者提供宽敞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读环境,便捷的阅读体验;而学习共享空间不以提供自习场所为主导,而是以读者为中心,更注重学习行为、个人活动(包括休息行为)、非正式交流、协作活动、社交行为、信息共享共创,提供无线网络、电源、会议平板、投影、自助打印、智能物联等设备,以及各种电子设备接口,更加强调空间和功能的交互性、层次性、灵活性,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学习需求,让空间去适应读者的行为习惯,读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疏于管理的阅览自修室成为图书馆最具活力的空间。
传统的阅览自修空间以多人阅览桌椅摆放为中心,呈现单一性。学习共享空间整体布局以读者为核心,为其提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教学研讨等场所。从读者角度看,学习共享空间更加注重空间行为,注重读者心理和行为,私密空间与协作交流的公共空间衔接顺畅,充分考虑给读者提供私密性、领域性的空间,保证空间整体舒适性又要留有独立的区间。通过划分动静区域,用书架、屏风家具隔断等灵活性的基本分割单元的布局调整使得学习共享空间具有辨识度,提供深度沉浸式学习空间,同时也有休息区、检索区和传统自习区等。
2.2.1 阅览桌椅。 阅览桌椅依然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主体,传统阅览自修空间的桌椅存在形式单一,舒适度差,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尺寸,缺少秘密性的领域空间等问题。学习共享空间在动静区域采用冷暖不同色系的人体工学椅互相搭配,整体设计统一布局,避免传统摆放不当造成空间拥挤感,给读者最舒适学习体验。
2.2.2 智慧物联设施。无线网络WIFI的覆盖、配套电源、会议平板、投影仪、自助打印设备以及多种电子设备接口是学习共享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搭建成基本的主动学习空间[9]。但是智能物联网时代,智慧物联智慧阅读空间不限于配备简单设备,还包括对于智慧物联阅读空间下灯光、风扇、空调、窗帘、智能插座插排、智能门锁等电器设备管理实现方式具体设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物联阅读空间智能化管理,节省人员管理成本,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加固用电安全,为学生打造“体验式教育”的未来智慧物联阅读空间。
2.3.1 光环境。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图书阅览室照度值需达到200lux以上,阅览时最高照度值达到750lux。室内照明以灯光为主,同时借助和控制自然采光使图书馆呈现良好的光环境。安装百叶窗、反光板、遮光板等控制自然光的入射量,调节馆内的自然光分布;通过护眼灯、窗帘等物联控制,避免照度低时,眼睛疲劳造成近视,照度太高造成电力浪费。
2.3.2 声音环境。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学习共享空间属于声环境功能区的1类地区,噪音要控制在45dB以下。图书馆嗓音主要有喧闹声、脚步声、打电话声、手机铃声或震动声、朗读声等,以及电脑运行声、视听设备声、学校广播声和建筑施工噪音等。可通过动静分区、标语提醒、吸音材料合理使用等方法,将学习共享空间打造成为环境清幽、安静、无人打扰、无噪音环境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场所。
2.3.3 微气候环境。 学习共享空间提供高品质的微气候环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舒适体验。通过AI科技赋能智慧物联设备对环境进行监测,从“温度、湿度、风向及风速大小、空气质量”四个维度实现对学习共享空间微气候的掌控,通过智慧物联设备中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空气开关等实现自动调节,使微气候环境处于体感舒适的范围内。譬如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智能化调节空间的湿度在40%~60%,温度在25℃左右等。
2.4.1 圈子。圈子是一种通过聚合内容来聚合人群的组织形式,同时承载了信息匹配和人的匹配的作用。学习共享空间就是提供给不同领域和兴趣驱动下的读者所需的场所,读者主动在学习共享空间圈子中聚集,享有平等的空间权力,信息既能在圈子内高效传播,也能通过学习共享空间内容分发的弱连接实现跨圈传播。学生结伴自主学习和团队研讨是主动的紧密的圈子[10]。图书馆通过功能布局的调整,以及各项阅读推广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圈子,只有建立圈子才能打破学习共享空间沦为纯自习室的尴尬境界。
2.4.2 私密性。 读者有个体活动的私密性需求,而传统自修阅览空间座椅摆放整齐,没有独立自主学习区域,缺乏领域性,不能满足读者对秘密性的心理需求,没有归属感。学习共享空间为相同兴趣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场景支持,有多种自主学习场景,做到公共性与私密性兼顾。
图书馆环境的约束较少,更多地强调阅读的自由性。学习共享空间则更强调大家共同遵守学习空间的规则。譬如研修空间的座位预约规则的遵守,自主学习空间的电脑以及手机和耳机不可发出外音,阅读区禁止交谈等,只有读者按照规则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才能营造出高品质的学习共享空间。
以作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图书馆为例,共有四个阅览室,位于图书馆三、四楼,每个阅览室建筑面积约为600m2,内部设施建设时间久远,环境较差,设备使用标准、舒适性、质量都在降低,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空间。传统的阅读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探索智慧物联阅读空间的新模式,基于物联网技术,汇集创意阅读空间、环境调节、用电安全、座位预约、数据分析等软硬件建立智慧物联化学习共享空间。智慧物联空间拥有传统阅读空间不具备的优质的物理空间,读者在阅读空间学习和休闲,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知识服务和惬意的空间环境。
图书馆馆舍于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原有学习空间经过长年使用,已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①家具设备老化,损坏率及维护量加大;②阅览室环境较差、座位拥挤,没有独立的研修空间和休闲区可供学生自由阅读;③家具照明、电路线路等几乎没有智能联动,不符合学生日益增长的智慧阅读空间需求;④原图书馆服务器机房环境较差,与阅读空间同处一室,建设标准较低,且四楼已新建图书馆机房,三楼机房已无存在必要,白白占据了一部分阅读空间;⑤座位无法预约,阅览室相关活动和阅读数据无处展现,无法为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任何辅助型决策依据。
因此,顺应新时代科技潮流,进一步推进智慧物联阅读空间建设和应用场景(见图1),为广大师生的阅读、自习、研修提供方便快捷的智慧化空间服务,为场馆提供实时可靠的环境设备监测信息来源和空间内读者数据的决策依据,建设开放、共享、舒适、安静的新型阅读空间势在必行。
图1 智慧物联学习共享空间拓扑图
3.3.1 取消电子阅览室。 取消三楼电子阅览室,改造为学习共享空间,通过隔断和可移动的家具还有书架来分割空间,书架不仅是书籍的承载,亦是空间划分的隔断,在中间以镂空的形式提升空间的开阔性。改造后布局有单人和双人隔断座位为主的自主学习区、配备个体学习仓座位的沉浸式自修区、电子检索区、协作研讨区、休闲区等。
3.3.2 报刊阅览室改造。 报刊阅览室分割成期刊阅览区和自主学习区两个独立的空间,期刊阅览区由订制阅览座位和玻璃墙等分隔,将过刊转移到二楼书库,该区域只保留现刊和当年未装订的报刊,阅览空间增加140m2,座位数从120个调整为20个,开放时间和书库相同,读者可以在该区阅览期刊,也可凭相关证件抵押将期刊带入自主学习区阅览。新增的自主学习区拥有阅览座位140个,报纸零散分布在其中,学生可以自带书籍进入,每天开放时间比期刊阅览区多2h,预计改造后座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50%以上。
3.3.3 实现动静分区。 学习共享空间中动静分区主要是将协作交流空间和公共空间(如研讨室、中厅、朗读亭等)与要求安静的自主学习空间(隔断阅览区、个体学习仓、冥想区等)适当分开,以避免相互干扰。动静分区优势在于一方面使教学研讨、协作交流或者娱乐休闲的读者能够活动交流,另一方面也不会过多打扰休息、学习的人,这就使得学习共享空间功能设计更加合理,读者更舒适方便。
3.3.4 打造私密空间。如图2所示,学习共享区域半数左右座椅采用单人和双人屏风隔断订制座椅,读者拥有不受外界打扰的领域空间,满足读者对私密、安静的心理需求,让其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图2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共享空间改造平面布局
3.3.5 打造智慧物联学习共享空间。智慧物联硬件系统主要有护眼照明、风扇控制、空调控制、窗帘控制、智能插座控制、空间环境监测系统、设备管理可视化。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应用策略下发、座位预约系统、数据大屏分析。管理人员可以监测智慧物联阅读空间设备运行状态(见图3),包括阅读空间各个场景设备应用情况(在线率、离线率、使用率),用电统计、能耗管理、用电安全,空间管理中图书馆各个场景的设备运行、告警情况等信息,数据通过友好的UI大屏形式呈现,图书馆整体情况一目了然,实现管理可视化。
图3 智慧物联后台管理界面
3.3.6 提供配套齐全的场所。由于设备老化和损坏的维修和更换过程较长,我馆建设思路是重场所、轻设备、多接口。给读者提供可以沉浸式学习又可协作交流的场所;每个阅览室内配备2台检索机,研讨空间中仅配备大屏和桌椅,公共区域的展示系统只保留一套,集成统一展示等;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电源插座、USB接口到座位, 各类音视频转接口到研讨空间,提供自助打印设备,方便读者的多种移动设备能方便快捷的连通馆内资源。
3.3.7 合作共建特色共享空间。 图书馆和人文旅游学院共建美育共享空间,利用学校美育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和大学生艺术俱乐部的丰富活动开展各类艺术通识教育。2019年11月5G商用正式启动,随着XR(扩展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2018年中国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用户数量规模已达5.01亿人,据艾媒咨询预测2020年将超过7亿人,短视频爆发式增长被称为第二次电商机遇。图书馆和二级学院合作共建短视频录播中心,室内提供多轨道多吊臂的天花路轨,配备小型演播厅级别的灯光和绿幕场景,保证光源照射到绿布上光线很均匀,让读者在录播中心能录制高质量的短视频。
3.3.8 推行实名制线上预约。线上预约整合到学校智慧校园系统,开发微信端的小程序,采用实名制授权,关联到微信公众号菜单。采用实名制线上预约模式(见图4),座位清退规则的执行效率会提高,可有效减少占座现象,避免座位资源的浪费。
图4 座位预约系统E-R图
学习共享空间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自习的场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南京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主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新时代、新课题和新作为》的主题演讲,其中提到,空间资源是有限的,自习室是图书馆放弃责任的一种表现。空间改造目的是变成全校师生学习、阅读、交流、研讨、休闲一体化的第三空间。整体空间功能定位为自习阅读空间和独立功能区,不仅有公共自习空间,还有沉浸式单人学习仓、双人屏风阅览桌等,满足升学考证等不愿受外界干扰的同学需求;还可预约4~6人讨论室和10人小型活动研修空间,重视协助学习,加强思维碰撞,提供可供自主学习多元化体验的场所。
高校阅读空间的环境再造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通过学习共享空间内书架的排列结构、护眼照明、智能插座、风扇与家具窗帘的物联控制等模式的服务创新,配合智慧物联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和PM2.5、CO2、甲醛、TVOC等检测,一旦有异常环境,将第一时间知晓并处理,同时可与各种监控系统相整合,实现远程控制,通过手机App、大屏显示系统、电脑端控制平台进行查看、显示、管理等,后期还可联动新风、净化器等设备进行空气治理。凭借阅读空间设备智联提升对读者的服务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打造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创意型空间,实现读者、信息和空间的互联互通,搭建推进人才阅读研修和素养提升的创新服务平台。
利用阅读空间内设施设备的物联数据。诸如室内温湿度、进出口人流量、馆藏资源借阅信息,学习共享空间座位预约情况等,结合大数据分析维度,为阅读空间提供相应数据展示机制和载体,同时定制研发座位预约及研修室预约流程,使学校师生用户可以在移动端进行预约留座操作,提升图书馆场馆空间服务质量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混合现实是人工智能、计算机、光学、行为心理学等技术的组合应用形式,MR通过使用前沿的组合光学硬件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到同一个空间。随着5G商用普及推广,AI和MR虚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虚拟直播、虚拟演播室便是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绿幕拍摄相对于户外实景搭建,虚拟演播室的费用低,效果不输于实景,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可以满足教育等多领域的使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软件和OBS推流软件进行直播;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可以自带设备进行实训;短视频制作爱好者可以进行拍摄;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教师可以进行讲课视频录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读者对于文化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化休闲空间的角色已经产生的很大变化,涵盖的内容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休息区、冥想区以及依附于校园书店建设的咖啡饮料销售点,都成为读者学习之余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好去处。影音多媒体室和展厅通过影片放映、开展主题活动等文化娱乐形式向读者传递着书香校园的信息,使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因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变“以藏为主”为“以人为主”,拓展阅览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协作交流等需求。同时,优化人文环境,吸引学生阅读,整合文献资源,开启各种空间平台强化阅读推广。笔者所在的高校作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单位,图书馆空间改造项目启动时,图书馆对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读者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致力于打造适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空间,激发读者交流与分享的欲望,助力学校双高创建工作,但改造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图书馆的发展转型永远在路上,未来图书馆将以“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11]”为时代使命。物联网和云计算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自助借还系统的普及节省了人力;RFID精准定位缩短索取文献的时间;设备物联可减轻馆员管理众多设备的负荷,可以监控设备的使用状况,记录读者进馆活动路线,分析使用习惯,精准的活动推送。随着新技术规模化部署的展开,5G、AI和IoT(物联网)这三大关键市场和技术正在融合,今后成本将不断下探,学习共享空间要抓住智慧物联网发展机遇[12],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优势,开发图书馆内适用的多种空间场景,提供给读者更加智能、更加互联、更加沉浸式的未来,努力推动图书馆空间服务与创新服务向纵深延伸,实现巴金先生所说的图书馆要“散布知识,散布生命”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