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奠基者。农民的劳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但文人们却很少描写农民及所处阶层。中国20世纪中期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是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中有表现人性光辉的,有展示英雄典型的,有体现社会变革中农民心态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不仅是一种文学形象,还是作家对实际生活的感悟与创作。
《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一书的作者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十分了解中国新文学的特点及其所描写的农民形象,学术经验极为丰富。本书重点阐述了五四运动时期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与农民的关系,论述了现当代文学发展对于作家刻画与描写农民形象所产生的影响。本书首先将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作为切入点,以农民运动与乡村书写为基础描写了20世纪30-80年代中国文学世界发生的变化,让读者能够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又通过介绍农民形象与乡村精神进一步分析了新文学中农民形象的类型与变化。然后阐述了农民文化对作家心灵的影响以及农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形式变迁,通过介绍莫言、赵树理、张炜、孙犁等著名作家的实际例子向读者展示了农民文化的意义,并且通过阐述文学变迁史说明农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该书内容涵盖中国新文学发展全程,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农民文学发展史。
现当代文学是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革时期受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现当代文学主要使用现代语言,在创作中融入现代的科学与民主思想。现当代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革新而产生的,作家们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融入新的元素,使用新的创作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新的文体,包括杂文、话剧、现代小说等等。另外,现当代文学通过将叙述、抒情、描写等手法以及整体结构进行创新使之更具现代化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世界文学潮流发展的要求,形成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对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现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当代文学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不仅能够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还能满足社会大众与时俱进、越来越高的精神追求。此外,现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增加了其阅读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国人文化教育修养的提高。
20世纪初期,随着与世界各国交流机会的增多,国民逐渐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部分民众的见闻与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他们高举文学旗帜寻找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的安定与和谐做出努力。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国际形势之下,他们开始关注中国农村地区,关心农民命运,通过文学创作向国民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真实生活,力图通过文学创作这一方式引起社会、国民及国家对于农民的关注。当时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作家对于农民所遭受苦难的同情,并且还在创作中反思了导致这一现状的文化心理及社会原因,这一时期描写农民形象的文学作品分为两类:描写农民的悲惨、阐述农民的心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革命文学,部分作家生动地刻画出为了美好明天而抗争的农民形象,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有了深刻地变化——从悲惨到为了明天而奋起反抗,当时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在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大致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思想主题,着重刻画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祖国的建设中做出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大多集中于赞扬农民群体的品格与精神,原本农民形象中所具有的一些传统特点则容易被忽视。与之前不同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描写主要关注农民群体的崛起,通过刻画农民优秀代表,揭示农民群体如何克服自身不利条件介入现代化进程,描写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现状。
20世纪初期,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创造出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现实意义的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一批鲜活的、具有个性的农民形象。从古至今,农民在国家发展中都起着最基础的推动作用,但很少有人将农民作为书写对象,由于历史的动荡与局势的不稳,农民在那个年代首次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当时的作家通过描写和刻画农民形象将农民的痛苦呈现在国民面前。作品使用现当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去描写农民形象,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农民群体,促使农民面对民族危亡的局面能够奋起反抗,鼓舞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农民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农民对革命的作用暂时没有显现出来。当时的作家也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试图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启蒙国民,并且剖析当时社会与民众在现实情况中能够做出的改变,力图唤醒国民,将其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脱出来。20世纪初至“五四”期间的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描写大多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作家们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用比较现代的思想去看待当时的社会,并对农民的生活与心理进行描写,刻画出长期遭受封建主义毒害的农民的现状与心态。这一时期,中国的新文学逐渐发展,作家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这些为中国文学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动乱时期。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部分作家渐渐意识到推动中国革命需要依赖农民的力量,他们发现了农民群体的潜力,开始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农民群体,通过刻画农民形象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出具有涵盖性的农民形象,向人们揭示农民与农村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语言也逐渐实现革新。应时代和国情的需要,当时的文学作品要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并唤醒之,尽管这一时期所描写的农民形象还具有前一阶段的某些特点,但这时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新的特征。开始从阶级角度去看待农民,并通过刻画农民形象揭示现实生活的矛盾,能够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当时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的综合投影,也能够发现社会生活中道德、习俗、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交织。这一阶段的作家还创作出新的农民英雄形象,揭示革命斗争对于农民的意义和作用,为农民文学的发展融入了新的色调。但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家大多居住在城市地区,并没有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导致当时的文学作品虽然能够细致地描写出农民的性格和心理,阐述农民对于社会现状的看法和行动,但是他们对农民形象的刻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某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较为苍白。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当时国民生活状态的改变,一些作家逐渐开始了解农民群体的生活,其观察、审视农民的角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即从之前的俯视变为了平视,从这个新的角度也创作出了新的农民形象,如描写农民翻身解放的艺术记录《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文学作品。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刻画有了很大进步,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描写洋溢着深厚的乡村生活氛围,通过作品歌颂新生活的美好、表现社会的和谐,阅读当时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感受到欢快流畅的新时代诗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此时的作品用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来看待新社会、新生活,作者融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一起劳作、吃饭,不断加深与农民群众的革命情谊,因而更加了解农民群体,对农民形象的描写也更生动全面。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与客观条件限制,作家们只能暂时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无法对外界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因此当时某些文学作品对表现现实与历史可能存在不足。总的来说,解放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特点,此时中国的新文学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建设新中国时期,为了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中国文学将刻画工农兵形象与展现新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描写基本都具备某些共同的特征——品德高尚、无私奉献,例如“合作化的发动者”梁生宝、“合作社优秀成员”李双双、“革命农民榜样”朱老忠等,作品生动描写了这些农民形象,促使他们在文学中获得了艺术生命,也直观地反映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改变。当时出现了许多描写农民的作品,但部分作品的审美价值却不高,这一现象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还与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关。中国的革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农民群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这一革命现实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大量描写了农民群体英雄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群体更加积极向上,为共建美好未来而不断努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描写农民的文学作品热衷于表现农民对于城市的向往。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城市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民对于城市生活产生向往,他们希望自己及家人能够挣脱耕种的辛劳,进入城市参加工作,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愿。这一时期的作家对外界文化的交流水平与学习水平逐渐提高,他们不再仅集中于阶级的角度考察农民的心理与生活,还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去审视农民。作家们逐渐开始描写、剖析农民在现代生活中的特点,思考农民的生活与祖国发展的关系,这一现象意味着此时作家的思想意识有了较大的进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明显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已经包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作品通过描写不同层次、个性、内涵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内涵。现当代文学对于农民形象的刻画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农民在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总体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刻画农民,进一步丰富了文学作品中农民形象的个性与特点。
研究、分析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不仅能够近距离感受20世纪文学发展变迁,还能进一步认识新文学发展大致形态。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时间沉淀,农民形象逐渐成熟、丰满、鲜活。中国的文学还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未来的文学作品对于农民形象的书写必然会更加丰富、更具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