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研究
——评《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1-07-28 07:44:20曾小珊
中国农业气象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农业

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更是十分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史长河里,立足于资源条件禀赋各异的自然环境中,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协同并进原则下,运用自身思想智慧与辛勤劳作,创造出一系列色彩鲜明、类型多样、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土地利用体系,并通过这些体系将国家所存自然、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充分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让人们对农业文明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使国家传统优秀农业文明得以继承与发扬。本文结合李桂玲、贾利光编著的《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研析农业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发展状况,以扩宽农业非遗文化传播范围为目标,探索构建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农业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提供助力。

华文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明确意识到部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正随着社会生产结构转变而逐渐消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深入探寻农耕文化本质内涵,使其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推动农业产业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加深民众情感纽带,增强民族团结力,并加快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书在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重要性基础上,以各领域的多元研究成果为基本理论来源,大量且系统地归纳整理出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并从博物馆建设发展视角出发,就如何保护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使其得以继续延续进行初步研究,力求向阐述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概念、理清其文化内涵,让其能快速、清晰地掌握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实质含义,从而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此外,本书还分别从神话传说,农耕信仰、农业时令变化,农业艺术文化,农畜产品手工与加工制作技艺,传统农耕种植、饲养、生产等技术经验,以及农业商贸习俗、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等方面,总结归纳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特征,运用图文结合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遗产,深入论述博物馆对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深化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延续性发展。

伴随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愈发高涨,非遗文化作为丰富精神生活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成为社会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热点。陕西汉中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仅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张骞传说、汉中藤编、镇巴民歌、贯溪地围子、汉调桄桄、端公戏等,还具备代表性水利工程系统,即汉中三堰,为促进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且该水利工程还于2017年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于此,加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力度,成为国家保留汉中这一文化古城发展历史,扩大农业非遗文化对外传播范围的必要手段。作者也在参与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机制研究”(2018M35),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权转换及“走出去”策略研究(2018M16)过程中,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机制益于汉中非遗文化转换当下话语权,使其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由此可见,翻译与传播机制的建设对农业非遗文化有重大传承意义。可就现实情景来看,中国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实际发展状况,尚不能为创建现代化非遗文化翻译与传播机制提供全面的实质性帮助。

首先,对农业非遗外宣意识不够强烈,致使其翻译传播工作关注度不高。面对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农业非遗文化,相关部门首要想的是实施建档、传承及申报等工作,尚未深刻意识到农业非遗外宣的必要性,没有以强化农业非遗外宣效率为目标,建立专门翻译与传播系统,致使农业非遗文化只能在国内,甚至是专业领域内进行传播,严重降低了农业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同时,也造成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工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迟迟不能建立健全农业非遗翻译传播工作系统,延缓了国家农业非遗文化对外传播进程。

其次,农业非遗项目介绍仅停留于中文申报书,相关语料库难以支撑其外翻工作。因大部分农业非遗项目所在地区政府或机构外宣意识不足,所以在翻译与传播当地农业非遗文化方面,对有关农业非遗项目的介绍不但停留于中文这一文字语言上,如对农业非遗文化项目进行详细说明、叙述农业非遗文化发展历史,均使用中文,只有对少数省级或国家级农业非遗文化项目才制定详尽译文版本;还区别对待各农业非遗项目,如对社会价值与国家重视程度较高的农业非遗文化制定详细解说系统,对级别较低的农业非遗文化介绍却仅限于申报书,这将对当地建立健全农业非遗翻译语料库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无法促进农业非遗翻译工作的有效实施。

最后,结构复杂、内容详尽、语言专业的介绍文本,使农业非遗缺乏大众性传播路径。由于农业非遗项目介绍主要是以申报书上的内容为主,虽对农业非遗项目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与说明,但其使用书面语言却汇集各种专业词汇与术语,且结构也较为复杂,远远超出大众理解范围,只有从事与农业非遗文化相关的工作人员或研究者,才可迅速、全面地理解申报书中内容,所以普遍的农业非遗文化项目对社会大众来说,基本都是可观而不可触的,更别说加强农业非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播效率、扩大其外界影响力了。可见,对项目多而繁杂、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强的农业非遗文化来说,其翻译与传播工作的执行在当下社会中存在较大难度。

传播本质是一个对任何信息进行传达与交换的互动过程,通过某种中介将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联系起来,进而让信息得以有效流传;翻译则是通过语言间的科学、合理转换,运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原文语言所传达信息。由这两点内容不难看出,翻译与传播间具有极深联系,即翻译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间的信息相互传递,其信息传播不但涉及两种语言,还身处跨文化发展背景之中。对此,农业非遗翻译发展深刻影响其传播领域的扩宽进程;换言之,农业非遗翻译过程即是其传播过程,所以须严格且认真地研究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的建立健全发展。为提高农业领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农业非遗翻译应符合当地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以保证翻译成果能充分展现该地区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凸显该地农业生产特色,从而形成独特农业品牌,以此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发展必须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注重翻译的简约、生动性,保留源语言的实质文化内涵;二是明确口耳相传与言传身教等普遍信息传递形式的意义,根据口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对农业非遗进行翻译,降低其在社会群众中的传播难度;最后,强调非遗项目与农业文化的整体性,将非遗翻译成果应用于农业产品品牌建设中,创建灵动农业非遗品牌,增强农业非遗传播影响力。

针对上述内容来看,为加强国家农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非遗文化管理部门与政府应基于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原则,参考下述要点推动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强化农业非遗外宣意识的培养,正视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工作重要性。农业非遗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侧面展现出劳动群体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值得推广,以此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优良品质的文化因素。因此,面对丰富农业非遗文化资源时,社会与政府既要根据这些资源的特色实施合理建档归案行为,构建井然有序的农业非遗文化管理体系,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农业非遗外宣意识,通过各种翻译技术与传播手段增加中国农业非遗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地位;同时,还应正视翻译工作在传播农业非遗文化中的必要性,针对农业非遗文化,建立专门的翻译与传播部门或机构,提高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专业性。

第二,根据时势建立健全专业语料库,为开展翻译与传播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健全且紧跟时势的语料库是为农业非遗翻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使农业非遗文化传播范围得以扩宽的基础要素,在促进农业非遗文化整体推广效率过程中,起到极为关键的现实作用,所以,人们可按照农业非遗文化内涵与其翻译发展趋势创建对应语料库,并在时代不断更替变化下完善其中词汇与术语信息,力求为顺利开展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工作提供充实理论基础。此外,还可从主体视角着手,运用简单、生动的口语化翻译文本,辅助大众将隐晦难懂、结构复杂、介绍公式化的解说内容,转化为大众话语形式,加强民众社会认同感,从而积极参与农业非遗传播,使其焕发新活力。

第三,丰富翻译形式、发展多元译文版本,借助现代技术营造不同传播效果。丰富多样的译文版本可满足不同群体翻译与传播需求,使农业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是将农业非遗文化传播至更广区域的有力条件,而丰富翻译形式与手段又是制作不同译文版本的必需要素,因此,为营造不同农业非遗传播效果,农业非遗文化管理部门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利用各种翻译方式与手段译制多个译文版本,如为社会大众提供生活化译文,为专家学者提供专业性译文,为外籍人员提供双语译文等,并借助现代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深化农业非遗的对外传播发展,以此增加农业非遗影响力,加快其内化与国际化发展进展,达到理想传播效果。

概而言之,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体现了一个国家农业行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沉淀,更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全面折射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本质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国际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本土农业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大环境的积极推动下,愈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农业非遗的对外传播更是成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热点。可从现有情形来看,农业非遗翻译传播机制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深化农业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语言传递形式将中国农业非遗文化向世界推广,是中国非遗文化管理部门或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对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进行深切研究势在必行,均应重视农业非遗外宣的积极意义,运用科学手段协同完善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农业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