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立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050)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指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此病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患者生存时间短等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有报道称,胰腺癌患者五年的生存率仅有10% 左右。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伴有胰头部肿块的慢性胰腺炎。相关的研究指出,用超声检查诊断胰腺癌的特异性约为76%,用CT 检查诊断此病的特异性约为83%,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诊断此病的特异性约为93%[1]。目前,临床上在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误诊率较高[2]。除术后病理学检查外,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是临床上鉴别诊断这两种胰腺疾病最准确的方法,但该检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无创、安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方法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至关重要[4]。本文主要是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在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 例胰腺癌患者、20 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40 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这50 例胰腺疾病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诊断标准,均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且其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其中,排除对造影剂过敏、生命体征不稳定、病历资料缺失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将其中30 例胰腺癌患者、20 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40 例健康人分别设为胰腺癌组、胰腺炎组与对照组。在胰腺癌组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其年龄为48 ~76 岁,平均年龄为(60.16±5.48)岁。在胰腺炎组中,有男性12 例,女性8 例;其年龄为43 ~79 岁,平均年龄为(58.46±5.19)岁。在对照组中,有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其年龄为45 ~80岁,平均年龄为(59.68±6.03)岁。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方法是: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检查,嘱其在检查前禁食5 h。扫描序列为横轴位梯度回波序列T1加权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横轴位加权像序列、横轴位同相位和反相位梯度回波序列及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2加权序列。一次性扫描全部序列,采集图像。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扫描,经肘静脉为其注入对比剂(注射的速度为3.5 ml/s),再以相同的速度注入20 mL 的生理盐水,然后开始进行扫描。在扫描时选择PWI的靶层面,对病灶的最大层面(包括全胰腺组织及腹主动脉)进行扫描,扫描的序列为Turbo-Flash 序列和T1WI 序列,合理调节各项参数。扫描结束后,将得到的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在主动脉、正常胰腺组织及病变区画出圆形区域,选择合适的分析范围。在此过程中不可切到脏器边缘,并避开血管,尽可能地降低溶剂效应。根据病变的区域范围减少圆形区域的面积,然后绘制数据表,表中包括不同时间各个部位圆形区域的信号强度及相应的指标。
比较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时的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及最大峰值时间。
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F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人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最大峰值时间的均值分别为(19.85±5.82)%、(25.59±5.19)%、(11.89±2.46)s,胰腺炎组患者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最大峰值时间的均值分别为(16.53±4.62)%、(21.71±8.26)%、(26.78±15.64)s,胰 腺 癌 组 患 者 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最大峰值时间的均值分别为(10.79±5.21)%、(17.16±5.32)%、(51.79±13.64)s。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胰腺癌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强化率均低于胰腺炎组患者,其最大峰值时间长于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强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人,其最大峰值时间长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结果(± s)
表1 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结果(± s)
注:* 与胰腺炎组比较,P <0.05 ;@ 与胰腺癌组比较,P <0.05。
组别 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最大峰值时间(s)对照组(n=40) 19.85±5.82*@ 25.59±5.19*@ 11.89±2.46*@胰腺炎组(n=20)16.53±4.62@ 21.71±8.26@ 26.78±15.64@胰腺癌组(n=30)10.79±5.21* 17.16±5.32* 51.79±13.64*F 值 24.304 16.745 115.817 P 值 <0.05 <0.05 <0.05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炎,其临床表现与胰腺癌较为相似,易被误诊为胰腺癌。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国外的研究表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血脂异常、酗酒、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及胰腺先天性功能障碍等有关[5]。何伟杰等[6]研究发现,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为糖耐量异常、脂肪泻、营养不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等。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居于前十位。根据胰腺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部癌,其中胰头癌较为多见。目前,临床上尚未彻底阐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患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酗酒、长期大量吸烟、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量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尤其是胰头癌)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影像学表现都极为相似,故给临床上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增加了困难[7]。从病理学方面来看,胰腺癌和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的形状[8]。胰腺癌的肿瘤细胞会向周围的胰腺组织浸润,使正常的胰腺组织发生粘连,但胰腺的外观与正常的胰腺组织大致相同。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病理特点是胰腺小叶间或胰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导管上皮化生、纤维化、萎缩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且肉眼下可见胰头肿大,呈结节状,表面凸凹不平,质地坚韧,难与胰头癌区别。对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9]。康鑫崴等[10]研究指出,胰腺组织属于内分泌器官,其中含有丰富的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胰液属于高蛋白组织液,在这种特点下对胰腺组织进行CT 增强扫描或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可获得清晰的图像。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是一种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近年来在胰腺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逐渐得到应用[11]。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胰腺炎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强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人,其最大峰值时间长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健康人相比,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组织血流减慢,肿块区的小叶间或胰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微血管受压变窄并出现炎性渗出,形成纤维包膜,使血管床的数量减少、灌注降低,进而可引起最大灌注斜率、最大强化率降低、最大峰值时间延长等影像学变化[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胰腺癌组患者的最大灌注斜率和最大强化率均低于胰腺炎组患者,其最大峰值时间长于胰腺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胰腺癌易累及肿瘤周围的血管,使血管壁遭到破坏,且胰腺癌属于无包膜肿瘤,肿瘤内的血流灌注要明显低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3]。
综上所述,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