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语境中的民族艺术

2021-07-28 11:22李梦竹
流行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艺术家色彩

李梦竹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图像的主题和意义,远远比我们想象到的更加复杂,只靠单一的艺术家个人情感或者说是一个单一的主题性创作是没办法成为一件好的艺术品。色彩总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我们总是说,透过形式看内在,这里的内在便是意义。但是同样我们去研究某一幅画,或者某一个文化,其中色彩构成时,我们只依靠理论和历史记载也是不够的,记载不一定面面俱到,要考虑到时代以及社会的因素。我们只根据历史记载是不能将里面的深层含义琢磨透的,那就需要我们利用其他的条件进行剖析,进行理性的研究。

一、民族艺术中的色彩涵义

“静寂的颠覆,潜行的煽动”。中国画的表现中,图像学理论自引入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以来,化解了许多古代图像作品的辨认和释读难题 。色彩从来都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画中的色彩运用更是奇正相生,富含不同含义。徐悲鸿是我国一代艺术巨匠,他主张对“传统中国画”的改良,提倡水墨的写实性。《九州无事乐耕耘》(图-1)是徐悲鸿军事题材代表作品。画中一头牛,三位耕作的农民。虽渐远渐小但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图-1 《九州无事乐耕耘》徐悲鸿(来源:网络)

此作品运用的是焦点透视,使画面的焦点放在了农耕场景上。画中的农民佝偻着背部,非常卖力在耕作,“年长”的柳树苦老弯曲穿插与耕作的老人相呼应。整幅画面色彩运用较为真实,人物在衣着色彩上的区分比较大,包括整个场景色彩的对比,其中胭脂色和老黄牛的颜色将整幅画面提亮,映衬了整幅画面的意义,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色彩对于绘画是重要的元素,但其中淡淡的墨色描绘出的轻柔的藤条与树干形成对比,仿佛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与新中国青春力量。此画的社会背景,是抗美援朝的奋战,画中表现出来的祖国大地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与其他的许多军事题材美术作品有差异,画面上没有战争,只是两位老汉和一位妇女在进行农耕放牛以及表现出来平淡中又透漏出鲜艳的色彩。徐悲鸿的作品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场面,全民族的融合奋进,虽然没有运用艳丽的颜色,但却将气氛烘托出来,高级富有寓意。所以画面的形式和内容不只在于表面,《九州无事乐耕耘》这幅画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民族艺术中的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是艺术中的重要构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艺术风格主要是体现在艺术家对视觉符号的使用。中国从古至今绘画方式的演变也亦是如此。只选取中国的绘画艺术来进行研究论证,中国水墨画中,可以说有这么两大类,至今都是国画艺术家选择路上的岔口,一个是工笔画,另外一个则是我们的写意水墨画。

图2 潘天寿《访荷浪》

工笔画,又称为“细笔画”,这属于国画中技法类别的一种,巧密而精细,比较典型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八十七神仙卷》《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现当代也有相当多的工笔优秀作品。这一独特的画体的风格面貌,是以线为造型,工整、细腻、严谨,中锋用笔比较多,颜色则是以固有色比较多。那么相对应的写意画,则是另外一种风格,用简练的笔法描绘事物,那么大部分是在生宣上,挥笔洒墨,比较能体现事物的神韵,墨色对比相对明显,干湿浓淡、气韵生动等特点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例如潘天寿的水墨花鸟画(图-2)亦是如此,大气磅礴,以大墨块为主,中锋侧锋逆锋的表达,与工笔画的表达方式悬殊较大,颜色虽少,但却以墨色彰显其韵味。同时物质上客观的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风格和形式。墨分五色,生动有趣,笔笔皆为章法,为民族之大成,文化之结晶。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文化与艺术息息相关,形式感无处不在。文化传播同样是由不同形式来承载、传播,从而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展现,为大众所服务,充分发挥文化中的价值,展现文化自信。时代在发展,艺术不可能停滞不前,我们既要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理论结合实践,也要结合自身背景、时代背景、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盲目跟风的创新创作是不可取的。在创作的路上艺术形式与风格多种多样,我们再寻找不同道路的时候,细致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艺术家会通过雕塑或者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信仰,色彩的传递也变成了他们精神的向往。特别是在“圣母”的主题中,圣母的形象不仅仅是女性的角色,母亲的形象,更是表达了一种圣母的精神诉求和伟大的内心世界精神。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至今,是更加缺少不了精神的烘托了。但是,在这个主枝干生根发芽分枝茁壮成长的大树上,出现一些扰乱视线,漫无规律肆意生长的“杂叶”,主体力量被分散,这些肆意生长的枝干穷途末路汲取不到养分,最终枝枯叶落。而真正顺着主心骨汲取营养的枝干便会得到亘古的绵延。现当代的艺术中,什么是我们的主心骨,中国绘画秉承着什么样的精神,是形式的创新?传统的绵延?更或是存在我们之间的精神诉求?西方艺术家德沃夏克也有提到精神力量。他的精神异曲同工也指出了这棵大树只有根心稳固,树干雄厚正直,才能撑得起无数树枝的繁衍,大枝生小枝,小枝散叶开花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人,我们的精神是不是该在潜移默化中根深蒂固,这种精神是不是沉痼老旧,作为艺术人更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传递与表达。无论我们的创作体现何种精神世界,一定是有那么一股力量激发着所有艺术家,画中诉说内心世界,同样诉说着时代追求,同样诉说着一种精神力量。

北方的自然主义变化出丰富的形式,这就跟参天大树根植于树根树心而作出的延伸的变化,就像德沃夏克说的那样,“它仍根植于中世纪的土壤中。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在现如今也同样适用。”例如,我们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幅长约500多米,宽约25厘米的有数量巨大人物、驴、马车、各种船只、房屋桥梁等事物的长卷,很明显可以看出大概是市井的场面,简单的墨色渲染,并且是围绕着一条河在其周围所布置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艺术文化的毁坏。那么再来看一下从古至今,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也相对自由,这幅画可见并不是对社会现状的满意,而是体现出了穷苦人民以及大多数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希望混乱的秩序可以得到改善,安居乐业才是人民所追求向往的生活,那么我们可以想到宋徽宗时期绘制的《流民图》,当时社会背景是请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变法活动。当时宋徽宗迷恋祥瑞和吉兆的绘画,那么再看这幅画所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幅画,就确定是《清明上河图》了。并且在技法、构图以及表现方式上,确定是风俗画,这种大场景的风俗画,加上宋代建筑明显的特征基本可以确定时代时间。这幅图虽然场面热闹,却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内在含义,虽然场面热闹但其中的细节却有了即将面临危难的显露。中华民族自古具有觉醒、奋斗的意识,不愿自我沉沦,哪怕由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那也是不甘于放弃,敢于直面的勇气。我们要把握好主流,根植于民族精神,无论再多的创新和变革都会有我们独特的精神追求。而我们青年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奠定好基础,未来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更要不负前辈栽培,撑起属于我们的世界。

总结

“艺术本身不应受到非难,只有那种将我们的思想引向艺术家或是画家而不是上帝的艺术才应当受到谴责”。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享有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与艺术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和消耗品,艺术更应该秉承继承与创新的内涵意义,将民族精神文明融入进血液中,流淌进创作中。中西方的文化的交流更是促进了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并且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艺术的求同存异中促进全球文化的共同发展。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宗教等文化融合。在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以及中华民族漫漫发展的长路之中总结经验,各民族只有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才能使各民族共同受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要在时代背景下推陈出新,将优秀传统发扬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族精神发扬其中。特别是在现当下全球百年之大变局中,我们更要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提倡民族间经济、文化合作,大力促进民族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将我国艺术之路走得更加长远,将我们的精神文明无限传递。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艺术家色彩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