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摘 要:一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关爱,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以发展留守儿童体育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体育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让留守儿童通过体育锻炼这一重要手段,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活动中逐步改善自身不良的心理状况,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有关情况调查
1.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时常见的心理问题
(1)性格孤僻,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由于缺少父母必要的关心爱护,一些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社交能力差、不喜欢与人沟通、缺乏沟通技巧等现象,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
(2)胆小、自卑心理强、抗压能力较弱
有的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时常表现出情绪低落、胆小、注意力涣散等心理特点。尤其是在比赛竞争这一环节,容易表现出紧张、怕输、怕参与竞争以及抵抗压力的能力较弱等情况。
(3)缺乏集体主义思想
有的留守儿童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有时会故意破坏规则,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团队合作,在遇到集体活动时,经常找借口不参加或偷偷躲在暗处观察。
2.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喜欢的项目调查
有的留守儿童内向、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沟通,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跳绳、跑步等单人完成的项目,而不喜欢合作性强、竞争性强的集体项目,这就需要重视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加大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力度,探索出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锻炼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1.提高认识,把引导留守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当成一项重要工作
學校要考虑到一些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在思想上、源头上高度重视和关心这一群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留守儿童,在平常生活中多给予关心、爱护,引导他们在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
2.创造宽松的锻炼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运动
相关研究表明,宽松的锻炼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锻炼。创造宽松的锻炼环境,利用一切资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在内心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3.以兴趣为切入点,考虑个体差异性,做到区别对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留守儿童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体育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强和合作性强的显著特点,所以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参与。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团体项目,有利于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理解竞争的真正含义,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锻炼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效
1.克服自卑心理,逐渐融入集体的怀抱
一些留守儿童其实是渴望参与体育锻炼的,但因为有的学生胆小、害怕失败等种种原因害怕参与运动。学生应通过参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项目,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自觉主动锻炼的勇气和自信心。
2.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在体育锻炼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与人合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面对失败时,鼓励他们正确勇敢面对,能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及时鼓励他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此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
3.逐步树立规则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知晓遵守规则的意义,然后通过反复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学生加深印象,最后鼓励他们学会尊重对手和享受比赛,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有的留守儿童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张玲.城乡接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