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开发“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和研究,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美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美育教育;探究;思考
一、意义与作用
“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教学与美育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育综合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加快课程改革;能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师生综合素养提高,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之目的,从更高层面提升美育的评价效果,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二、方法与过程
(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以学生学习及美育评价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分阶段地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推动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二)教学相长体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
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增强美育效果。
小学阶段“民俗指尖画”粘贴教学涉及很多生活元素,只要是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美术学习规律的内容,教师都可以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进度课程表。课程表内容应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设计,为课堂出谋划策,促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不断成长。对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指尖画创作的具体步骤,带领学生感受动手、动脑的过程,为学生的独立创作奠定基础。
(三)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和完善美术教材内容
1.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要将美育校本课程定位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以“剪纸”“五谷”“树叶”“针织”等粘贴内容为主。每类课程的目标力求“低層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形成的校本课程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
2.建立科学的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管理,形成由学生自评、教师指导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共存的评价方式。美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采用灵活、生动的评价标准,如看谁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积极、主动,可发放小红星或者小国旗等,作为评比的依据;二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成果可通过课堂发言、动手操作、小组间开展评比等形式展示。
3.搭建多层平台,促进美育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搭建多层平台,促进美育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通过组织教师搜集资料、编写校本课程教学指导方案、导学案等,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还要组织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如组织教研组通过“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教师授课、说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反馈和进一步完善美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弥补和改进“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成果和经验。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师生齐动手,多角度编写出适合小学生动手动脑操作、促进美育的校本教材。
4.完善“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美育评价体系
“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完善美育评价体系,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估外,还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和实施阶段,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果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首先要进行相应的背景评估。与美育内容相关的评估应在课程准备阶段进行。内容评价考察的课程特点是课程目标的合理性、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连贯性以及内容的准确性。评价“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后阶段是结果评估。结果评估用于评估运行课程的优点和缺点,主要目标是确定课程开发中的不足,提出有助于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效开发“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有效开展学生的美育,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栾美玲.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23):40.
[2]冉乃彦.美育怎样进课堂[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2):28-29.
作者简介:杨晓锋,男,回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从事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和研究。从教22年来,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奖励。
注:本论文系2021年省级规划一般课题《“民俗指尖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美育教育评价的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1]GHB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