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红芬
摘要:目的:对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社区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88例,根据不同治疗手段将其进行分组,各50例。分别为给予单纯硝苯地平治疗的对照组和给予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有利于患者血压的平稳,降低患者血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的疾病转归。
关键词: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安全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过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原发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在日常的诊疗中非常多见[1]。因此文章摘选在医院进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药物的诊疗效果,詳情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社区接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88例,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各44例,实验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范围在52岁-87岁,平均年龄为(66.44±3.4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23例和21例,患者选取范围在54岁-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08±3.23)岁。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此次实验得到多方同意,并排除相关禁忌症患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药物选择拜耳公司所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应的国药准字为:J20110115,药物剂量为30mg,每天干预一次。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的方法,其中硝苯地平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联合用药则选择厄贝沙坦分散片,药物丶生产厂家为拜耳公司,对应的国药准字为:J20110115,药物剂量为150mg,每天干预一次,药物服用方式为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间血压控制情况,以此评估药物的有效性。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软件进行t、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观察患者间血压控制情况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糖值更低,而且治疗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更低,患者间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具有较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老年人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糖尿病和高血压会相互影响,更容易同时发生,糖尿病和高血压都会损害血管,肾脏和其他相关组织和器官,引起各种并发症,威胁生命,对患者影响较大[2]。在现阶段,西药通常用于治疗该疾病,但是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一些患者会出现药物依赖性,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有必要加强疾病控制,积极预防并发症,以改善预后。
厄贝沙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机体血管紧张素Ⅰ进行转化,使其形成血管紧张素Ⅱ,同时,可能够对醛固酮的释放进行抑制,最后,可对患者的收缩进行控制,特异性的进行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受体的拮抗。与此同时,厄贝沙坦并不会对胰岛素造成影响,可促进其敏感性的增强,实现降压降糖的功效,同时可将尿蛋白的排量进行降低,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等情况进行延缓,避免患者出现肾损伤,对患者健康具有积极意义[3]。
硝苯地平主要被应用在各种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临床将此药物进行应用,多为口服方式,此药物可促进患者体内的有效吸收,促进药物效果的充分发挥,同时,硝苯地平可实现对钙离子内流的有效控制,在糖尿病与高血压合并患者的治疗中,其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的有效松弛,促进冠脉血流量的增强,并促进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将其周围的小动脉进行扩张,从而将患者外周血管阻力进行降低,降低患者血压[4]。
从此研究中可得知,患者间血压控制情况具有较大差异(P<0.05)。表明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将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利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有利于患者血压的平稳,促进患者的疾病转归。
参考文献:
[1] 朱旭明.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 2019, 031(002):188-189.
[2] 吴林琼.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科学养生, 2019, 022(012): 111.
[3] 朱旭明.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 2019, 31(2).
[4] 李倩.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9, v.15(0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