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梯度教学的三个关键点

2021-07-27 10:40陈秀锦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

陈秀锦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中的文言文,旨在传承经典,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依据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横向关照单元整体,纵向关注语文要素,遵循一定的序列和逻辑,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梯度教学。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文言文 梯度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14篇经典文言文,其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从篇幅上看,选文由最少30个字到上百个字,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从内容上看,由叙事性文本到带有一定议论性、思辨性的文本,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

一、厘清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入文言文,结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通过纵向对比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语文要素,不难发现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安排是梯次推进的。如此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感,感悟文言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然而,每一篇小古文所在的单元不同,其语文要素也各有不同,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阅读教学的年段目标,也要关照单元整体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

1.关注年段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

在教学中既要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在单元教学中的目标定位,避免定式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依据文言文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以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为起点,及时把握契机,为学生搭建伸向文本深处的桥梁。例如理解文言文大意,是贯穿三至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同年段纵向对比又各有不同: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到了解课文大意,感悟文言文语言的风趣;最后到讲述故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目标的达成呈梯次变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

2.关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语都包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学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单元中选编的课文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螺旋上升。文言文教学不应单一地就一篇文章来教,而应放入单元整体中,寻找文言文文体特征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契合点,通过学生灵活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两个要素紧密相连,最终的言语实践都指向本单元的习作“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提出问题、角色体验、句式练习等策略,将故事“添枝加叶”,来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充分地感受到《精卫填海》的神奇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抓住文体特点,梯度安排教学环节

文言文博大精深,短小精悍,其遣词造句都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策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悟其精髓。

1.以读为本,品味语言节奏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往往只有简短的几句话,怎样让学生饶有趣味、百读不厌呢?首先,借助课文注音、查字典、同桌互读等方式纠正读音,做到读准确。其次,巧借断句,将古文读通。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断句难度相对较大,应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标注停顿、理解句意等策略帮助学生正确停顿,读出节奏。读懂,则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借助插图、古今对比、单字组词等多种策略为学生提供支架。如此,学生便能领悟文言文之精妙,读出自己的理解与韵味。

2.多措并举,理解文本大意

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显著特征。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单字成意、古今异义、一字多义、语句倒置、语意省略等情形,这给文言文学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趣味。《自相矛盾》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陷”字,《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的“走”字,皆为古今异义;《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则是借用孔雀的“孔”字来影射姓孔之人。只有引领学生弄懂了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才能领略古文中所蕴含的意趣。那么,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习得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文中注释、插图,是学生理解古文的得力助手,教学中要关注随文注解,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联系注释理解古文词语,借助语境展开想象,反复再现,层层推进。

3.巧抓文眼,体会文本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富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举一反三,文章所要表达的深意自然汩汩而出。以《杨氏之子》为例,“甚聪惠”无疑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个文眼,然后就让学生围绕文眼展开学习:“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杨氏子甚聪惠?”最终,学生从“应声答曰”这个提示语中读出了杨氏子的反应机敏,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出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严密逻辑,还从“未闻”二字读出了杨氏子的语气委婉,聪惠知礼。

三、巧搭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理解大意上,更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内在思维品质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言文中作者的思维点,捕捉文言文的思维基因,启迪学生思维。

1.巧设问题链,触发思维提升

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选编的文言文,其中蕴含着很多智慧。如《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打破常规,砸缸救人,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独創性;《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了逻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在应答客人的逗引时用的是“类比思维”,展现了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掘文言文中的思维点,设计精准有效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质疑和辨析,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师可以抓住“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一矛盾点设计问题链,启迪学生的思考:“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评判他们的不同观点?”在层层追问中,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评判,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2.挖掘关键点,丰富思维发展路径

文言文精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省略形成的留白给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点,运用文白对照、还原想象、补充留白等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支架,在深入阅读中促其思维发展。比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挖掘出文言背后的思维逻辑呢?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矛盾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在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处展开想象,丰富情节,讲述故事。如此,不仅使故事更加细腻动人,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言语背后的内在逻辑图式,引发自己的思考,真正读懂文言文背后的深刻意蕴。

参考文献

[1] 欧阳汝林. 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 教学与管理,2020(08):65-67.

[2] 杨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J]. 小学语文,2019,177(11):9-14.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调查之我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