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中岳
2003年7月21日,《书法报》一版“书坛人物”刊发了铸公先生撰写的《编辑·书家·印人——樊中岳》一文。有关硬笔方面的内容,铸公先生说:“在《书法报》工作的同仁,都有一专多能的本事,中岳兄除了他肩负的行政工作外,还担负着《书法报》‘硬笔书法’专版的任务。这既是一个普及书法知识,培养和团结青年书法爱好者的园地,同时也是一个硬笔书法艺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其中‘硬笔书天地’‘我来写几笔’‘名人硬笔书’等专栏,办得活泼而受读者的欢迎。中岳兄最让人尊敬的,是他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他作为《书法报》硬笔书法专栏的责任编辑,做的是汉字书写艺术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因此他关注并了解全国硬笔书法的活动与状况,身体力行地投入工作,自发便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与专家,他书写或编撰出版的《中国硬笔十家字帖·篆书册》《当代中国硬笔书法21家字帖》《钢笔大字丛帖·楷书·隶书·篆书》及《钢笔行书教程》(与谷有荃先生合作)等,不仅是精美的习字范本,也是优秀的硬笔书法教材,在全国硬笔书法界享有声誉”。
铸公先生撰文时任《书法报》社的总编辑,他说这么多这么好,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自2003年退休后,我打算放下一些事,比方说尽可能少的参加硬笔方面的活动,把精力用在书法篆刻艺术的提升上。时间过得真快,15年没怎么参加硬笔界的活动,很多事都淡忘了,这时再谈我的硬笔人生,只能讲讲记忆较为深刻的几件事。
论文《篆刻艺术与钢笔书法之比较》入选“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应该说是我硬笔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
1987年6月,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邀请我参加长沙“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篆刻艺术与钢笔书法之比较》在研讨会上作交流。
论文的立意,坚韧的刻刀能在印章石面上创作篆刻艺术作品,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钢笔已有的弹性在纸面上书写优美的钢笔字呢?意在鼓励青年人能参与钢笔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像篆刻家握刀耕石那样,充分利用钢笔的特性及长处,创作出优美的钢笔书法艺术作品。
在“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上,我阅读了《关于硬笔书法理论构建的设想》《硬笔书法现状及发展前景》《硬笔书法技法》《如何重视硬笔书法普及及教学中的问题》等论文。同时,在论文研讨中,聆听了前辈姜东舒、黄若舟、林似春等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及论述,聆听了全国各地艺术家的精湛发言。
参加“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的学术讨论,使我对钢笔书法艺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对我的学习与创作有较大的帮助;不仅如此,现在回头看来,研讨会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书法报》硬笔栏目的保留及拓展,有利于我担任“硬笔书法”栏目责任编辑的几年里,能较好地把握全国硬笔书法艺术的动态,较好地完成本栏目的编辑工作。如《名人硬笔书》(专栏),获得湖北省专业报记者协会颁发的“1997年度湖北省专业报好新闻二等奖”等。
2021年春为湖北荆州马山题:马山民歌大舞台
在戴浩书先生的领导下,有马万程先生的帮助及主席团成员的支持,在我担任湖北省硬笔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有几件事还是可以说一说的。虽说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的心力不坏。担任秘书长,心中想的是湖北硬笔书法事业的兴旺与发展,力尽所能为湖北硬笔书法事业做点事。
一是研究会主管领导的变更及更名。变更研究会的主管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病。变更前,研究会的主管领导机关是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说实在的,社科联的领导和社科联组联处的领导对我们研究会非常关照,从感情上讲我们舍不得脱离他们的领导关系。但我认为,硬笔书法与写字不同,要提高硬笔书法的地位和影响,适应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协会必须争取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省一级的硬笔书法组织应该像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一样,是艺术家的群团组织。由我提议经主席团集体研究,决定研究会的主管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变更为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时研究会更名为“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变更主管也好,更名也好,那真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副会长王臻良同志年富力强,不仅支持这件事,又热心办理此事,我请王臻良同志一起跑此事,还有个想法是锻炼他,也可以说考察吧。我们俩带着报告向省社科联和省文联汇报,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同意了研究会变更主管的意见。但是,在申报办理中有两个问题比较麻烦。一是省民政厅有规定,变更主管必须有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报告。还有一个难题是湖北省文联下属有一家书法家协会,省文联分管领导不同意“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这个名称,其理由是,如果省文联同意设置硬笔书法家协会,那么音乐家协会中的钢琴家、笛子演奏家势必都可成立钢琴家协会、笛子演奏家协会。虽说领导这么讲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的初衷还是要更名为硬笔书法家协会。仅为协会的名称,我和王臻良三番两次找省文联领导,继续申述我们的愿望。文联领导有水平、有方法、有策略,领导在表示同情和理解的情况下终于满足了我们的想法,同意了“8+3”的名称,8是“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这8个字,我和王臻良还是蛮高兴,符合我们的初衷及更名的愿望。后3个字是“联谊会”,我们一时间接受不了,我俩愣住了。领导见状又给我们支了个招,协会做活动“湖北省硬笔书法家”的牌子一样挂,协会会员还是书法家,“联谊会”三个字可以“虚”一点吗。文联领导这么一说,我们无言以对,也无力辩解了,原“湖北省硬笔书法研究会”这才更名为“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
关于协会财务审计,问题是事务繁琐,协会当时还没有办公地,审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请来后就在《书法报》社办公室挤了两张桌子办公,财务会计是兼职的,也要请来一起对账。好在财务上没什么大问题,有些事还得我们到场作些说明。
办理变更时正是武汉的三伏天,王臻良开车(有时我打的)多次跑民政厅,记得一次往民政厅报送资料时,我几乎没有耐心了,与工作人员争执起来,好在王臻良同志比较冷静,为我解了围。在这次办理协会变更的过程中,我佩服王臻良同志的能力、修养及平和的性情,还有他对书法的执着,对协会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我心想王臻良同志是一个不错的苗子,研究会的几位主要领导年龄偏大,接班人的事也应该考虑了。
记得是2002年夏天,《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主编王正良同志一行三人来湖北,他们主要是来《书法报》社“访问和考察”的,重点了解《书法报》社的管理制度及办报经验。我是办公室主任,负责接待,报社安排接待晚餐时,征得书法报社领导的同意,特地请王臻良同志和浙江客人一起用餐,借此机会引荐王臻良认识钢笔书法界的名人王正良,有利于王臻良同志今后的工作。二王见面后,那场面好不热闹,王正良王臻良像两兄弟,都是高高的身材,还都是一表人才,书法名人,在场的客人都为这次巧安排举杯喝彩,二王的交流也十分融洽。
2006年,王臻良正式担任“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长职务。个中,我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十多年来,在王臻良同志领导下,联谊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二件事是有了自己的“会刊”。在我担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有一个“偏执”的想法,研究会应该有自己的“会刊”。“会刊”是会员艺术交流的平台,在我的提议之下,经主席团研究,决定编辑出版会刊《中国硬笔书法》杂志,由副会长柳长忠同志担任执行主编(由于精力有限,我只是挂了个总编的虚名)。《中国硬笔书法》2004年第四季度正式创刊,一年四期,共出版26期。
会刊《中国硬笔书法》杂志编辑出版的六年半时间,在硬笔书法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湖北硬笔书法家联谊会的地位在国内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点柳长忠同志的贡献与付出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早期,严海南同志参与了《中国硬笔书法》杂志的编辑工作,海南同志的工作非常投入,他的书法及书法理论基础都不错,又善于学习,仅仅一年多时间,便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编辑。这一点,与他今天胜任《书法报·硬笔书法》的主编还是多少有一些联系的。
学有专攻,我这辈子,艺术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写好篆书,在金文的创作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力争在楚金文的艺术表现上有个人风格,在章草和篆刻的创作上还是那么回事。爱好古文字,在认真学习、整理研究古文字的基础上,做些探索有所收获。我的主要精力几乎都用在主攻方面上,因此时间上看得紧,似乎还比较忙。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钢笔大字呢?要说原因,也很简单,1988年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邀请我担任“首届国际硬笔书法大赛”评委,此后,还担任好几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大赛评审团的朋友,都是当代国内硬笔书坛的宿将,如卢中南、王正良、骆恒光、任平、高惠敏、崔学路、邱明强、顾仲安、赵彦良等,他们大都是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中的大奖获得者,有成就,有影响,知名度很高。我在硬笔创作方面不大用心,谈不上得什么奖,和硬笔界的高人一起工作,还得有几把刷子,于是我产生了探索创作钢笔大字字帖的想法,以毛笔书法的优势,书写几本钢笔字帖,拉近与高手名家的距离。
在谋篇布局中,我计划以毛笔的良好基础和优势,用较少的时间去书写“楷书”“隶书”“篆书”三册钢笔大字字帖。“楷书”册选择瘦金体书写,记得1964年在部队当兵时买了一本宋徽宗写的瘦金体字帖,年轻时临写过瘦金体。隶书写过多年,基础还可以,“隶书”册以《张景碑》为蓝本。“篆书”册不用说,习篆初期写过“铁线篆”,基础更好。
虽说在书写创作过程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总的来说比较顺利,在美术出版社的支持下,《钢笔大字丛帖·楷书·隶书·篆书》1997年出版发行了。
说实在的,我这么多年没怎么参加硬笔界的活动,然而身心,不时还在硬笔艺苑中徜徉。南京《七彩语文》编辑部邀请我为学习硬笔书法的小朋友写几句勉励的话,我用心地写了。朋友在南宁的教学基地开课了,我要去那里看看硬笔书法教室,说几点参考意见。而我最为关心的,还是《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和《书法报·硬笔书法》报的成长与发展。总之,硬笔书法是我今生说不完道不清的那些不离不弃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