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1-07-27 04:13张玉娟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5期
关键词:武松水浒传人物形象

张玉娟

关键词:《水浒传》;武松;初中语文;人物形象

实践调查证明,若要问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是谁,绝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说出武松这个名字。且对人物形象具有分析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妨从“武松”这一人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的精彩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水浒传》中武松的人物形象做如下几方面分析:

一、从“醉打蒋门神”分析

了解一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其了解背景因素,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使学生对武松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顺利展开。

就“醉打蒋门神”这段故事而言,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学生了解到这是因为武松发现嫂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为了给哥哥报仇,将二者杀死,并向衙门自首,被发配到孟州后认识了金眼彪施恩。施恩了解到武松是打虎英雄,想请他帮忙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于是便有了“醉打蒋门神”的故事。然后,教师可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画出描写武松神态的句子。之后,教师可着重从描写武松喝酒的状态,以及进入快活林之后的表现,帮助学生了解到武松豪情壮志、酒中豪杰的人物形象。最后,可向学生拓展关于武松的更多故事,继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交流对武松这一形象的感悟。这样从背景因素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充满兴趣的学生展开对武松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从“大闹飞云浦”分析

就“醉打蒋门神”这段故事以后,蒋门神将快活林还给了旧主施恩,施恩便对武松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一起吃酒,但此时蒋门神并没有罢休,买通了官府,合谋将武松打入囚牢。施恩念武松恩情,上下打点,最后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于是就有了“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故事。

在引导学生阅读“大闹飞云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从而调动学生的记忆储备,加深学生对武松的印象,让学生根据章节题目以及上一回对武松人物形象的分析,猜测武松将会在这一回中做一些什么事情。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中分析武松的人物形象,由此使学生了解到武松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的特点,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武松因争强好胜得到的悲惨下场,给学生强调了哲学中的适度原则。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阅读内容,帮助学生整理了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样,我通过在“大闹飞云浦”中引导学生分析武松的人物形象,从故事本身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所学内容,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

三、从“独臂擒方腊”分析

“独臂擒方腊”是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后的故事。正是由于招安,导致很多读者不再愿意将《水浒传》这本书读下去。那么在招安以后发生了什么呢?武松又有什么经历呢?基于此,教师可采取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武松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于“独臂擒方腊”在原著《水浒传》中并没有提到,但是在电视剧版的《水浒传》中武松与方腊的打斗场面却十分精彩。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更为透彻的分析。

在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兄弟无数》的视频,刺激学生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观看后续视频的欲望。然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对武松人物性格特征的了解,进而播放“武松独臂擒方腊”的视频,学生十分投入地观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对武松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武松侠义之心浓厚、重情重义的特点。最后,我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了阅读《水浒传》的感受。这样,我通过直观情境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水浒传》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武松的喜爱,充分锻炼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总而言之,武松具有侠肝义胆、争强好胜、豪情壮志、酒中豪杰、疾恶如仇、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但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去深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高贵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佳轩.《水滸传》中武松人物形象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9(2):122-124.

[2]马应军.悲情英雄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J].西部皮革,2016,38(4):259-260.

猜你喜欢
武松水浒传人物形象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