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至今对我国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提出的美育思想与现阶段探究的课题内容不谋而合,城雕课程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富有朝气的学生,他们本身就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个性,通过一系列的城雕课程再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题的第一目标,因此,城雕课程的设计和实践环节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并结合案例研究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审美发展变化,同时针对学情及时调整城雕课程结构,使课程适合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美育思想;课题研究;审美能力
一、城雕课题中的行知美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当代美育应注重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进,倡导生活實践是美育的源泉,美育应立足于生活。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在每一个新建的区域都会运用雕塑来装饰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园区雕塑数量达577件之多,这些雕塑有的抽象,有的写实,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造型让我们看到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面貌,而这些城市雕塑就是美育的源泉。教师应做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美育方法,在当代美育中践行这一观点需要将美育的目标设计得综合、有层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美育活动展开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综合以上美育观念,并结合现研究的城雕课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接受美术教育是他们发展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城雕课程中,通过和自己经验、知识的结合,可以感受、分析、判断,得到一种审美体验,获得美的感受,掌握一些美学知识,进而提升审美趣味。
二、基于城雕课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从美术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出发,首先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六年级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从结果来看并不乐观,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从未关注过城雕,这些学生大部分的回答是:1.对城雕不感兴趣。2.不理解城雕的造型并认为这种造型不好看。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大部分的回答是:1.生活中看到城市雕塑(感兴趣的)偶尔会停下来看一眼。2.城雕有美化城市的作用,但没有思考过它的造型设计有何寓意。这样的结果显示,虽然生活中随处有城雕,但孩子们对城雕的审美程度却很低。
其次,在寒假作业中课题组对七、八年级布置了以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雕塑为主题的手抄报作业,其目的是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城雕,并用自已已掌握的美术知识解析。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情况来看,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圆融》,但对于雕塑的解析只停留在表面,并且大多数信息来源自网页检索。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他们,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可为什么他们没有主动的选择城雕呢?现阶段的美术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雕塑作品,但课本中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本课题中以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城市雕塑为主要研究内容,开设以雕塑为主题的课程来引导学生鉴赏雕塑作品,在园区中众多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坐落在金鸡湖畔由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孙宇立设计的《圆融》这件作品,它象征着中国与新加坡的友谊,表达出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与共生,蕴含着中国与新加坡双方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等寓意。但遗憾的是,学生们对《圆融》的了解却很少,所以在此期间学校开设了雕塑专题课《圆融》,在课堂设计中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传统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由学生探索实践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搭建圆融雕塑,实践过程中发现其构造特点,排列方式等,随后学生根据上一步实践经验,独立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单,相互分享自己观点,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并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模式。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在实践中形成,这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与日常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审美能力与生俱来却又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实践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培养是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基于城雕课程的教学,通过图像、造型、色彩等美术元素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直接刺激,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学会如何发现、认识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而提高其审美意识,陶冶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