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因时间相隔久远,学生往往与其存在一层“无形的隔膜”。为了消除经典文言文篇目与学生现实生活这层隔膜,挖掘经典文言文篇目背后的多样价值,笔者尝试“融合勾连”:将不同能力训练点融合,即“文言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相融通;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打通,设置“学前课堂”,做一些“群文阅读”的小尝试。再以多种现实情境为依托,嘗试“分境”训练,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工具性”价值。
二、课例尝试
【导入】
一、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写了哪些事?
预设: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板书)
二、追问:何为讽?何为谏?
预设:可根据书下注释回答
文章围绕“规劝改正错误”展开,邹忌究竟对齐王含蓄地规劝了什么错误?齐王又如何接纳邹忌谏言呢?
【预读之准】
一、纠读音
二、正停顿
三、累词汇
门庭若市:庭:院子;若:像;市:集市。门前和院子像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四、集多义
找出文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语:闻、朝。
五、补省略
结合上下文,填补省略部分,请大家填补这三个空: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 )问( )客。
【讽谏之妙】
一、请用原文回答:邹忌含蓄规劝齐王改正的错误是什么?请说出最核心的部分。
明确:王之蔽甚矣
二、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齐王纳谏”?
考查能力:句子翻译文章第三段
三、邹忌是怎样劝说成功的呢?请结合文章具体词句分析,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
教师预设和学生答案:
1.邹忌讽谏有敬意:冒号使用、语序得当
2.邹忌讽谏有担当:双重否定(穿插朗读指导:“莫不”语速处理上急促些,重音要加强,让齐王感知到情况的严重性)
3.邹忌纳谏有思考:用语准确
“窥”“孰视”“暮寝而思之”等词语的使用,其实在用语上体现邹忌在纳谏前进行了深入思考,不是随口提出,而是深思熟虑。
4.邹忌纳谏有方法:层层铺垫,以小见大,类比说理
师总结:邹忌作为一个对君王有敬意,对国家有担当,对说理有思考、有方法的大臣,对齐王规劝是切实有效的。
【文本迁移】
我们综合之前学过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说话智慧,你看看邹忌和诸葛亮有哪些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
【分境训练】
情境一:初三的你想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妈妈以即将期末考试为由阻止你,你该如何说服妈妈?
情境二:你的好朋友担任班级干部。今天因某位同学不小心碰倒他的水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发雷霆,该同学反复道歉却未能得到原谅。当了解事件原委后,你该如何开导你的好朋友?
情境三: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课代表原先成绩优异,但现在因态度不认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你该如何劝说她?
三、课后总结
为消除经典篇目与学生之间的思想隔膜,教师首先需要挖掘背后的原因。以本文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着一定的阅读体验和生活阅历,且对战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理解文章仍然是“纸上谈兵”。此种境况下,教师可另辟蹊径,大胆尝试为学生创设学习联系,可将本课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说话智慧”,以求吸引学生注意,逐渐消除隔膜。
此外,教师还可尝试分境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源于近几年较为成熟的“情境教学”模式。语言实践能力不能仅限于语文课堂的口头分析或者语文试卷上的笔头解析,应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打磨、反思。所以,类似于摄影活动中的分镜头拍摄一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现实场景,由经典篇目中的多样价值,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