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琴,罗和川,何玲,朱进,程卓,范晓
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是一种起源于性索-间质的低度恶性肿瘤,仅占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的5%,主要发生于30岁前的年轻女性和青春期前的女孩[1]。JGCT作为儿童卵巢最常见的性索-间质性肿瘤[2],却因疾病本身的罕见性,既往专门针对JGCT的影像特征分析较少,加之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极易误诊。JGCT具有早期预后良好、晚期易复发或转移的特征[3],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JGCT的临床及CT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1.临床资料
回顾性搜集本院2015年6月-202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术前CT资料的13例JGCT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发,发病中位年龄为4岁(10个月~11岁)。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乳腺增大或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性早熟相关症状8例(61.5%),腹胀2例(15.4%),腹部肿块2例(15.4%),腹痛进行性加重1例(7.7%)(术中发现肿瘤及输卵管完全扭转、坏死)。术前血清学检查:11例(84.6%)雌二醇水平不同程度升高(4例伴总睾酮水平升高),最高为3670 pg/mL,2例(15.4%)患儿雌二醇及总睾酮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儿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正常。
2.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或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CT扫描仪。1例仅行CT平扫,12例行CT增强。对不能配合检查的患儿,扫描前用右美托咪定(0.02~0.03 mL/kg)滴鼻+10%水合氯醛(0.2~0.3 mL/kg)口服+2.5%七氟醚吸入,由麻醉师行专门镇静。扫描参数: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60~100 mA,螺距0.800,层厚5 mm。增强以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注入碘海醇(350 mg I/mL)行动脉期(15~25 s)和静脉期(55~65 s)扫描,剂量1.5~2.0 mL/kg,流率0.8~2.0 mL/s。
3.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意见有分歧时讨论后达成一致。分析和测量:①肿块性质,根据平扫密度分为囊性、囊实性及实性;②肿块大小,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测量病灶最长径;③肿块内有无钙化;④肿块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对周围结构浸润;⑤肿瘤实性成分强化程度及方式,增强后CT值增加<20 HU为轻度强化,20~40 HU为中度强化,>40HU为明显强化;⑥肿块内部及周围血管情况;⑦盆腔有无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⑧子宫大小,在静脉期测量子宫大小,测量方法及子宫增大的定义参考陶然等[4]所述。
1.CT表现
13例均为单发,左侧5例,右侧8例。平扫时,肿块均边界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长径2.5~28.6 cm,中位数为8.9 cm,2例为囊性(图1),10例为囊实性(图2、3),1例为实性。11例含实性成分的肿块,9例与子宫相比呈等/稍低密度,2例部分呈稍高密度(手术证实瘤内有陈旧性出血)。1例肿块内见点状钙化,2例伴腹腔大量积液,1例合并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图3d)。
除1例因伴卵巢及输卵管扭转在急诊CT平扫后进行了剖腹探查术外,其余12例均完成了CT增强扫描。增强后,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均强化,实性部分4例呈中度渐进性强化,6例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动脉期,11例(11/12,91.7%)同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增粗并进入肿块内,其中1例伴同侧卵巢动脉增粗,1例伴同侧卵巢动脉、对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增粗(图2b、2c),1例伴同侧卵巢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肝总动脉分支增粗供血;静脉期,5例同侧卵巢静脉迂曲扩张(图3c),其中2例病灶内见明显的动静脉瘘。10例伴子宫增大,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及对周围结构的浸润。13例JGCT的详细资料见表1。
图1 囊性JCGT,2岁,发现腹部包块。a) 平扫示右侧盆腹腔囊性肿块(箭); b) 动脉期示囊壁强化(箭),囊内容物无强化; c) 冠状面静脉期示肿块与右侧附件关系密切(箭),右侧结肠旁沟见少量积液; d) 镜下见颗粒细胞增生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滤泡,滤泡内嗜碱性液体聚集(×100,HE)。 图2 囊实性JGCT,1岁10个月,腹胀5天。a) 动脉期示右侧腹腔囊实性肿块(箭),实性为主,伴大量腹腔积液; b) 动脉期示右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增粗(箭),进入肿块内; c) 冠状面示右侧卵巢动脉增粗(箭),进入肿块内; d) 静脉期示肿块不均匀强化,子宫增大(箭)。 图3 囊实性JGCT,伴多发性内生软骨瘤,10岁3个月,阴道异常流血3月余。a) 动脉期示盆腔内囊实性肿块,实性为主,肿块内见多发增粗血管影(箭); b) 静脉期示肿块进一步强化(箭); c) 容积重建(VR)图示双侧子宫动脉-卵巢支明显增粗(长箭),左侧卵巢静脉明显扩张(短箭); d) VR图示左侧肩胛骨、双侧肋骨及骨盆诸骨多发内生软骨瘤。
2.病理结果
13例肿块大体标本示所有肿块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2例囊性,10例囊实性,1例实性,与CT表现符合;1例肿块包膜不完整,2例肿块内见陈旧性出血。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呈结节状、囊状或弥漫性分布,1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滤泡结构,核分裂象可见,少数可见核沟。免疫组化:9例α-抑制素(+),11例波形蛋白(+),10例细胞角化蛋白(+),12例CD99(+),Ki-67:5例5%~20%,7例20%~40%,1例40%~50%。
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病历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1日,3位患儿失访,余10例随访2~63个月,中位时间27个月,期间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征象,存活率为100%。
OGC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性索-间质源性肿瘤,根据临床及病理特征分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和JGCT,临床上前者多见,后者较为罕见(约占5%)。JGCT主要发生于青春前期及年轻的女性,70%~80%发生于20岁以下[1],也是儿童卵巢OGCT最常见的类型[5-6]。本研究中13例儿童JCGT,中位年龄为4岁,与文献报道[4,7]相仿。
1.JGCT的临床特征
JGCT是一种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肿瘤,约75%产生雌激素,少数可分泌雄激素[8-9],临床主要表现为常见的雌激素相关的性早熟,如乳房发育、阴道不规则流血等,在月经前期的性早熟患儿中,约10%是由JGCT所致[10],少见的雄激素相关男性化症状,如阴蒂肥大、多毛或闭经等。部分可表现为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本组11例(84.6%)血清雌二醇水平升高(其中4例伴总睾酮升高),8例(61.5%)表现为乳腺异常发育或者阴道不规则流血;1例因体检发现包块就诊,可能是因肿块较大(长径约8.9 cm)导致非特异性症状较明显,同时该患儿伴子宫增大;余下2例分别因体检发现肿块、腹胀(大量腹水)就诊,她们虽无内分泌相关症状,但均伴子宫增大,也提示了JGCT的激素分泌功能。2例雌二醇及总睾酮水平均正常,可能与部分颗粒细胞瘤缺乏卵泡膜细胞不能分泌激素有关[11]。此外,本组中所有患儿血清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为阴性。综上,详细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对JGCT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JGCT的CT特征与病理基础
尽管JGCT的影像学报道较少,但JGCT与成人型颗粒细胞瘤有相似的大体病理,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类似且具有多样性[12-14]。CT主要表现如下:①数目、形态及边界:JCGT多呈单侧、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囊实性、实性或囊性肿块,少数为双侧[12]。本研究中13例均为单侧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②类型及大小:肿块以囊实性最常见,部分为实性或囊性,大小不一[12]。本组中13例均为单侧,囊实性肿块约占76.9%(10/13),所占比例较Young等[1]报道(49%,61/125)的稍高,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组织病理学上,肿块类型与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少及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有关,囊性部分由大滤泡构成,实性部分主要由微滤泡组成[15-16]。有学者[4,17]认为肿块性质与其大小有关,早期肿块小为均匀实性,随着肿块增大,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多,实性分隔逐渐变薄、破裂,最终形成薄壁的纯囊性肿物,囊壁内层为颗粒细胞,外层为纤维间质。但本组中3例较大的肿块(长径分别约10.9 cm、13.3 cm、28.6 cm)却以实性为主,其内可见丰富的供血动脉,这提示较大的肿块只要血供足够丰富,也可以实性为主。李冰等[18]有类似发现,他们认为肿瘤的类型与大小无关,但较大肿瘤易出现囊变。③密度及强化特点:囊性部分呈低密度,实性部分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少数可呈稍高密度。本研究中2例呈稍高密度,术后证实有瘤内出血。瘤内出血为OGCT常见的特异性征象[19],但CT对瘤内出血的敏感性不高。增强后囊壁及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典型征象为多发小囊分布于实性肿块内,呈“蜂窝状”或“海绵状”[14,20]。本组中,10例含实性成分的肿块4例中度渐进性强化,6例呈明显渐进性强化。④与邻近血管关系:胡海菁等[21]研究发现,通过CTA及重组图像显示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丛,可提高对卵巢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在OGCT中,患侧卵巢动、静脉及子宫动脉可不同程度增粗[18]。本组中,91.7%(11/12)有同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增粗进入病灶内,有助于提示肿块可能来源于卵巢,其中3例(实性为主的肿块,长径均>10.0 cm)伴同侧卵巢动脉及其他动脉血管(对侧子宫动脉卵巢支、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增粗,这可能与肿块较大所需血供较多有关;静脉期5例同侧卵巢静脉迂曲增粗,其中2例可见明显的动静脉瘘,可能是高雌激素水平刺激肿块产生许多新生血管所致[22],余下3例可能与肿块压迫静脉导致回流受阻有关。⑤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特点:JGCT为低度恶性肿瘤,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发生较晚,本组中13例均未见盆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肿块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征象。⑥伴随征象:高雌激素水平可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增大,本组10例伴子宫增大,与陶然等[4]的结果一致。少数瘤内可见钙化或盆腔大量积液。此外,JGCT与Ollier病、Mafucci综合征等软骨瘤病存在联系[14],Burgetove等[23]提出患者表现为软骨瘤病及单侧大的多房性实性卵巢肿块时,可特异性诊断颗粒细胞瘤,本组中1例合并内生软骨瘤病。
3.鉴别诊断
JGCT发病率低,在儿童中的误诊率较高,当以囊性为主时,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卵巢畸胎瘤,畸胎瘤内多含有钙化和脂肪,可伴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但子宫大小正常;②盆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常表现为薄壁多房囊性,部分可伴钙化,具有“匍匐”生长特性;此外,肿块的定位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③囊腺瘤,囊腺瘤在儿童中较JGCT更罕见,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及分隔薄,无壁结节。当以实性为主时,需要与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等鉴别:①卵黄囊瘤常伴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增强扫描强化明显;②无性细胞瘤常伴血清乳酸脱氢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升高,增强扫描后多呈轻-中度强化。
综上,儿童JGCT的CT表现多样,典型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楚的多房性囊实性肿块,囊内分隔厚薄不均,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可伴子宫增大,患侧子宫动脉卵巢支和(或)卵巢动脉增粗供血有助于提示肿块源自卵巢。结合性早熟、激素水平等临床资料,可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