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静
(邳州市中医院 儿童输液室,江苏 邳州 221300)
儿科门诊输液室是面对患儿及其家属的重要窗口,作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具有人流量大、周转快、复杂性强等特点,所以,护理工作风险系数非常高,如果出现护理安全事件,不仅会加重患儿病痛与损伤,还会影响医院形象[1]。所以,在儿科门诊输液室治疗中,应对输液期间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此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性与有效性。风险控制干预措施就是在分析风险事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2]。基于此,本文现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收治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风险控制干预措施实施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1 研究资料。以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收治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时段范围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依据抽签法随机分组,组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②意识清楚;③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异常或者沟通障碍;②伴有免疫性疾病;③智力缺陷;④过敏体质;⑤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完整。对照组患儿(70例)年龄为1~10岁,平均(6.01±1.08)岁;性别:女32例,男38例。试验组患儿(70例)年龄为1~10岁,平均(6.05±1.02)岁;性别:女33例,男37例。两组上述数据对比不具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安全管理,即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及医嘱进行操作,仔细核对患儿相关信息,确保输液无误;同时,增加巡视次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确保输液安全;此外,积极和患儿及其家属沟通,详细说明输液的有关注意事项,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依从性。试验组应用风险控制干预措施,即:①组建风险控制干预小组:由业务能力好的护理人员成立风险控制干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总结分析临床以往经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②加强薄弱环节管理:交接班期间不良事件频发,为此,可事先30 min和交班人员予以交接,增加巡视次数,及时了解患儿输液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此外,加强对输液期间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总结分析,深入探讨发生原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以此预防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③加强和患儿沟通:在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积极和患儿沟通,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与心理暗示,改善患儿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并为患儿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输液环境,播放一些患儿感兴趣的动画片、音乐等,转移患儿注意力,进一步缓解患儿不良情绪;④强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熟练进行相关操作,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并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进一步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以此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1.3 观察指标。以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安全管理质量为观察指标,并统计对比两组观察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文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2.0中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以χ2值验证,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值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1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2/70),其中反复静脉穿刺1例,针头脱落1例;对照组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29%(10/70),其中反复静脉穿刺4例,针头脱落3例,刺伤2例,医疗纠纷1例。试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466,P=0.035<0.05,具有显著差异。
2.2 对比两组患儿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3%(1/70),即静脉炎1例;对照组输液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43%(8/70),其中静脉炎3例,药物渗漏2例,感染2例,给药差错1例。试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75,P=0.039<0.05,具有显著差异。
2.3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期间安全管理质量。试验组输液期间急救管理、病区管理、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期间安全管理质量(±s)
表1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期间安全管理质量(±s)
组别 例数 急救管理 病区管理 护理安全试验组 70 98.13±0.81 97.67±0.79 98.01±0.83对照组 70 83.42±0.76 82.14±0.73 80.67±0.79 t - 110.804 120.796 126.609 P - <0.001 <0.001 <0.001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安全管理中,为了有效减少输液期间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干预措施的应用,以此提高输液安全性与有效性[3]。本文研究表明:试验组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液期间急救管理、病区管理、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有关文献[4]的研究报道基本相符,究其原因可能为:通过风险控制干预小组的成立,能够由业务能力强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执行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并且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执行,以此减少不当行为的出现,降低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发生率[5-6];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薄弱环节的加强管理,深入分析临床以往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从而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此减少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积极和患儿沟通,消除患儿恐惧感与紧张感,提高患儿配合积极性,并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输液环境,让患儿尽量放松,以此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7-8]。
综上所述,通过风险控制干预措施的应用,能够显著减少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期间不良事件与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