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留海
(如皋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股骨头坏死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髋关节疾病,病因可分作两类探讨:①股骨颈发生骨折后出现复位愈合不良情况,股骨头因此出现应力损伤;②骨组织本身出现病变,如糖皮质激素诱发骨坏死、酒精中毒诱发骨坏死等[1]。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包括股骨头形变、疼痛、关节活动、行走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因而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开展治疗对疾病控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多通过CT、MRI技术诊断,两者各具优势,但如何进行选择尚待探究[2]。本文针对32例股骨头坏死病患为例,对比分析CT与MRI诊断的临床准确性及价值。
1.1 一般资料。针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如皋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观察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34~70岁,平均(50.3±1.3)岁,其中35例患者为单侧股骨头坏死情况,5例患者为双侧股骨头坏死。调查病因结果显示:19例患者存在外伤病史,6例患者因使用激素类药物所致,5例患者因长时间酗酒所致,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所致。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行走困难、髋疼痛等表现。
1.2 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为患者选择螺旋CT设备检查,在实际检查前需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其配合医护人员指示,以提升临床检查的准确率。检查时设备电压需选择120 kV,电流选择300 mAs,扫描层厚设定为5 mm,层间距设定为3 mm。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仰卧位,如必要时可使用束缚工具进行适当固定,确保患者处于检查床的正中位置,避免其擅自移动。扫描范围控制在髋臼顶部至股骨小转子水平线,采取常规平扫即可。
1.2.2 MRI检查方法:为患者选择超导型扫描仪,同样需在检查前告知各类注意事项,扫描时选择平卧仰卧位。扫描时设定T1WI序列的相关参数,其中TR为500 ms、TE为20 ms,层厚设定为6 mm,层间距设定为1 mm,矩阵选择256×256。T2WI序列的相关参数中TR设定为2000 ms,TE设定为100 ms,层厚、层间距、矩阵设定参数与T1WI序列完全相同。采用体部线圈,同时开展双侧髋关节横截面、冠状面的扫描检查。
1.3 观察指标。安排两名经验丰富都得医生共同对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诊断对临床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检出情况及代表征象表现。临床分期参考ARCO分期标准,I期,形态正常,通过CT诊断可显现骨质疏松征,MRI诊断可显现条状、点状信号;II期,可显现囊变、硬化征,未出现塌陷情况;III期,可显现新月征,出现塌陷情况,但无形变;IV期,发生退行性病变。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6.0完成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验证,计量资料采用t值验证,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CT诊断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不同分期的检出率对比。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诊断,以I、II期患者检出率最高(P<0.05),具体见表1。
表1 CT诊断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不同分期的检出率对比[n(%)]
2.2 CT诊断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代表征象对比分析。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代表征象中线样征检出率、骨小梁模糊检出率骨髓水肿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诊断方法针对局部囊变征象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CT诊断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代表征象对比分析[n(%)]
股骨头坏死并不单纯指该处骨骼的坏死,而是指整个病理演变过程,通常该病症早期的发病区域集中在负重区,由于骨质疏松、骨骼老化、极大外力作用等情况下,就会导致股骨头周围负重区域的骨小梁结构被破坏,临床称这种情况为“纤维骨折”,此时如患者及时修养,则破坏部分有较高几率自我修复,但修复后的骨骼结构无法回归原有状态,此后发生损伤的概率将会大幅提升[3-4]。如患者并未及时修养,或未发觉自身股骨头损伤,则在修复过程中会伴随继续破坏情况,就会加剧股骨头骨结构的改变,甚至形成局部塌陷、变性、骨性炎症等,最终引发骨骼功能障碍。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指出,股骨头损伤并非仅因极大外力作用影响,当人体出现酗酒、偏食、钙质流失、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等情况时,其骨代谢功能异常,加之日常运动负重影响便会导致骨结构破坏。股骨头早期结构破坏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且对自身运动功能也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因而导致容易被忽略[5]。而一旦出现股骨头坏死便会感觉明显疼痛,股骨头自身功能也会造成明显影响。已经被破坏的骨结构会直接影响骨质内的循环系统,继而导致局部骨质缺血,使得坏死症状进一步恶化,且在长期磨损下还会累及髋关节功能,使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疼痛。目前临床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大多处于中、晚期阶段,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情延误情况,骨面常表现出塌陷,临床首推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治疗,且根据股骨头坏死程度不同可选择部分置换或完全置换的手术方式。但即便应用置换手术后可能帮助患者恢复股骨头功能,但还需在随后开展数次翻修治疗,因而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因此越早确诊股骨头塌陷越有利于预防坏死类病变。
检查骨科疾病时通常选择超声或影像学技术,最早应用于临床诊断骨骼损伤的技术为X线,其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但特异性和准确率普遍较差[6]。现代诊断时推荐使用多层多排螺旋CT或MRI技术,这两种方式的特异性、准确率等均相对较高。其中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准确率在85%左右,且可时间从多个层面的连续扫描,对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的改变特点可以清晰显现,可用于判断股骨头结构处于增生或破坏状态,继而判断患者的病症程度。且扫描后可以发现骨结构内是否包含碎骨、坏死骨骼等病灶,也能观察关节脱位情况。MRI技术的临床准确率能够达到96%左右,其可以获得任意断面的影响,且不仅可检查骨质病变情况,对于关节内积液情况也能够准确反映[7]。
综上所述,MRI诊断股骨头坏死具有准确性高、操作便捷、安全等优势,可以清晰显示疾病代表征象,如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等,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