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宝
(赣榆区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整体复发性极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症状为多为咳嗽、咳痰、气喘等,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理具有明显特点,其气流阻塞,且可以在肺部发生异常的炎症反应[1-2]。经临床证实,慢阻肺患者多以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或有阵咳,或排痰,痰液多为白色黏液状,或浆液泡沫状,晨间排痰量较高。病情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衰竭等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随机抽取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照患者的整体肺功能指标,将其评定为1组、2组、3组以及4组。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赣榆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照患者的整体肺功能指标,将其评定为1组、2组、3组以及4组。其中,1组11例(FEV1%≥80%)、2 组13 例(5 0%≤F E V1%<8 0%)、3 组2 0 例(3 0%≤FEV1%<50%)、4组16例(FEV1%<30%)。1组男7例,女4例,年龄48~78岁,平均(65.91±10.37)岁。2组男8例,女5例,年龄47~79岁,平均(66.43±11.81)岁。3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0~76岁,平均(67.10±12.14)岁。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4组患者进行肺容量以及肺弥散的功能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使用仪器(Ganshorn Power cube)。仪器为肺功能测试系统,可以对患者的整体呼吸流量峰值以及呼吸量、肺容量等进行有效检测。
1.3 评价指标。观察4组患者的肺功能、弥撒功能差异,以对患者临床指标、持续时间产生有效认知。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7.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运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4组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指标比较。1组、2组、3组、4组FEV1、PEF、MMEF、TLCO SB、TLCO/V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不同组间两两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2组、3组、4组RV、TLC、RV/TLC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不同组间两两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肺容量以及弥散指标(±s)
表1 患者肺容量以及弥散指标(±s)
注:同1 组比较,★表示P<0.05;同两组比较,#表示P<0.05;同3 组比较,※表示P<0.05。
?
2.2 患者临床指标。对患者的整体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在观察当中,发现其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咳嗽、喘息等持续时间较长。就时间分配而言,其保持4组>3组>2组>1组,详见表2。
表2 4组患者临床指标(±s)
表2 4组患者临床指标(±s)
注:同1 组比较,★表示P<0.05;同两组比较,#表示P<0.05;同3 组比较,※表示P<0.05。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仅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其自身的肺功能也遭到了损伤。患者肺部气量不断积累,将会导致患者自身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发不同程度的酸中毒[3]。但需要注意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越严重,气道堵塞程度也随之增加,气体陷闭更加严重,其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的变化也愈发明显[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4组FEV1、PEF、MMEF、TLCO SB、TLCO/VA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两两比较,不同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2组、3组、4组RV、TLC、RV/TLC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两两比较,不同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PEF及MMEF、水平越低,RV、TLC、RV/TLC表达水平越高,弥散功能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的逐渐加重,肺容量不断增加,TLCO水平也不断降低,弥散功能逐渐降低,而RV、TLC、RV/TLC则随之增加,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容量以及弥散功能变化,对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均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