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1)场地现状
清华园站节点南起知春路,北至北四环中路,周边用地以教育科研为主,聚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教育科研集群。
(2)清华园站发展沿革
原清华园站建于1910 年,位于京张铁路进京的第一站,车站由总詹天佑亲自设计并题名。1911 年在车站附近创办了清华学堂,其作为清华大学的前身。1949 年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进京就是在这里下的火车。清华园站历经沧桑,它见证了清华大学的诞生,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20 世纪50 年代,为解决清华大学扩建,原铁路线路东移800m 并新建清华园站。原车站先后改为货场、铁路职工宿舍、侵华日军兵营。建于1960 年的新清华园站坐落在本设计节点中心位置,距离原清华园站约1km。
为了修建2008 年市郊铁路S2 线,在新清华园站西侧新建专用候车室。随着京张高铁的开工,2016 年10 月31 日清华园站正式停运。
在现有清华园站节点地块范围内,联系不同时期清华园站站房及铁路线路,使不同年代的历史在此形成对话。
新旧线路的“对话”:通过采用历史上真实使用的不同枕轨材质复原两个时期的铁路线路形式,新线作为旅游列车的通行线路,旧线作为室外铁路遗址展示。
新老站房的“对话”:保留节点范围内的现状1960 年清华园站,在其旁边,正对旧线轴线方向复原1910 年清华园站牌坊和平面布局,形成沿新线路界面的新老站房对比展示。
室内外展陈的“对话”:通过新建京张铁路遗址博物馆,形成小型室内展示展览空间,延续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在室外布局铺设展示铁轨、陈列展示列车车厢,形成丰富多样的展陈形式,增加游人的体验感。
2.2.1 景观结构
设计形成一心引领、两轴支撑、一带联动的景观结构。以京张铁路历史文化展示群落为核心,包括室外的车站场景复原区、列车展陈互动区和室内的京张铁路遗址博物馆,是保留原真、可观可感、寓教于乐的博物馆群落。两轴分别为两条不同时期的京张铁路线路展示轴线;一带为贯穿南北、联系东西的慢行功能带。
2.2.2 京张铁路历史文化展示群落核心
通过室内外固定博物馆建筑及移动博物馆集中展示京张铁路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和实际真实场景复原,见图1。
图1 京张铁路历史文化展示核心实体模型
车站场景复原区:车站场景复原区是以现存1960 年清华园站站房为核心的室外展场。保留1960 年站房建筑,拆除2008 年候车室以避免其对清华园站的遮挡。恢复修建站台、铁路线路、站牌、信号灯,还原历史场景(见图2)并满足规划开通的詹天佑号观光列车的乘车体验。詹天佑号观光列车的车头、车厢、内饰均按照史料记载进行恢复,成为移动的博物馆。恢复的1960 年站房内部改造为铁路声音博物馆,播放历史上不同火车的声音和列车进站的广播。原比例重建1910 年清华园站站房立面和平面布局(见图3),以砖砌座椅象征墙体,以解说牌代表窗户,形成博物馆前的休憩展示空间。后庭院处展示詹天佑生平履历,向人们介绍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伟大的一生,形成亲临100 年前历史环境的时光博物馆。
图2 车站场景复原效果
图3 还原1910 年清华园站站房效果
列车展陈互动区:列车展陈互动区是以京张铁路使用过的列车为载体,植入声音影像、互动科普、餐饮体验等功能的趣味互动区(见图4)。
图4 列车展陈互动效果
京张铁路遗址博物馆:设计为半地下覆土式建筑,控制高度低于博物馆前的新清华园车站和复原的老清华园车站,并呈环抱式包围两个车站,外形消隐于环境。内部进行室内展示京张铁路相关历史文献遗迹、科普知识和模型等。
2.2.3 活化展示两个不同时期京张铁路线路
旧线:在西北侧地块旧线位置复原两条木质枕轨铁路线路进行展示,木质枕轨向远处逐渐减少并消失于绿地中,指向1910年清华园站原址以暗示京张旧线。设计步行园路模仿铁路肌理强调轴线方向,沿旧线进行室外遗址展示,结合铁轨竖线条式的园路设计,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旧线花园,进行雨水收集及生态展示。
新线:复原一条混凝土枕轨铁路线路以保证观光列车通车需求,复原线路采用标准轨距1435mm,在左右两侧原线路位置通过设计砾石及钢板收边步行园路标识原铁路线路位置。
2.2.4 功能多元贯穿南北、联系东西的慢行系统
设计满足公园基本功能需求,贯穿南北的绿廊为游客提供步行、骑行的慢行系统,串联多种功能的活动空间。在地铁13 号线由地面行驶变为高架行驶位置,设计园路联系东西方向,解决长年来被铁路割裂的城市。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对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建筑和要素需要静态保护,保持其本身的完整性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建筑本身需要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对于破坏原有建筑形式、结构及影响其历史特征的建设需要进行拆除。对于历史建筑的复原展示,需要做到异于真实建筑本身,并加以解说以免令游人混淆建筑的真实性。对历史建筑周边自然环境的整理和恢复需参考历史文字或影像资料,尽量做到还原历史场景,形成真实的历史展陈空间。
重现历史文化元素,并通过演绎的手法形成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景观元素或展示场地,结合各种特色活动唤起游人对历史的记忆,可使游人更好地体验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不同文化元素的演绎,形成多种历史场景,可提供场景化的纪念空间,更加体现场所精神。
在传统的图文介绍、模型实物展示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科技技术,提供多种展示展陈方式,包括应用AR 增强现实技术的展示、VR 互动投影展示等全息互动多媒体展示,可以让游人结合现存遗迹,体验亲临历史场景,加强体验感。同时提供视频、音频等调动五感的各种展示形式,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人。结合咖啡茶艺、电影娱乐、文创售卖等消费活动增加场地活力与人气。
在高速城市化建设的当下,纪念性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承载着重大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质并通过景观化的手法对纪念性空间进行保护与展示,通过场景化的空间营造,多元化的功能利用,充分体现场所精神,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