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佳
(临沧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云南 临沧 677000)
胃肠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类型,大多数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少数患者会有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对胃肠肿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2]。临床治疗胃肠肿瘤多采取手术方式,传统的开腹手术能够有效的将肿瘤病灶清除以控制病情的进展,但开腹手术造成的切口较大,感染的风险较高,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3-4]。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治疗胃肠肿瘤时采用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汇报如下。
选取5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 组,对照组纳入25例患者,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4-71 岁,平均(47.52±2.12)岁,胃间质瘤7例,胃癌5例,直肠腺瘤8例,直肠癌5例,肿瘤直径1.4-5cm,平均(3.52±1.45)cm;研究组纳入25例患者,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3-71 岁,平均(47.12±2.21)岁,胃间质瘤6例,胃癌6例,直肠腺瘤7例,直肠癌6例,肿瘤直径1.3-5cm,平均(3.48±1.38)cm,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和影像学技术检查明确诊断为胃肠肿瘤;②符合手术标准;③患者与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同意配合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或无法正常沟通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麻醉禁忌者;④心肺功能或肝肾功能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直肠息肉与直肠癌的患者取截石位,胃间质瘤和胃癌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采取气管内麻醉,在腹部正中做一个竖向约20cm 左右的切口,逐层切开,将肿瘤完全暴露,手术医生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对其病情进行分析与评估,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如直肠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等。完成手术后对其切口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行腹腔镜手术,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体位选择参照对照组。对患者采取气管内麻醉,麻醉成功后为患者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力设置在12-14mmHg,在患者脐周做一个1cm 左右的切口将腹腔镜置入。在患者腹部左右侧相应的位置建立腹腔镜操作孔,在腹腔镜下观察患者腹内情况并将患者体内肿瘤切除。完成手术后将操作孔关闭,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①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②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指标。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IL-6(白细胞介素-6)、CRP(C 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胃肠肿瘤病灶消失;有效:胃肠肿瘤病灶缩小≥50%;无效:胃肠肿瘤病灶缩小<50%。⑤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23.0 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型的数据使用±s来表示,运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型的数据使用%来表示,运用 值进行检验,当计算结果P<0.05 则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见表1,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切口大小较对照组明显缩小,手术总时长、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n=50)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n=50)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P术中出血量(ml)145.23±24.12 31.15±10.43 21.7060 0.0000切口大小(mm)88.43±10.85 20.43±5.21 28.2485 0.0000手术总时长(min)86.75±10.52 71.53±10.12 5.2132 0.0000首次下床时间(d)6.45±3.41 2.56±1.15 5.4047 0.000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d)3.42±1.05 1.52±0.51 8.1384 0.0000住院时间(d)13.12±5.42 5.46±2.46 6.4347 0.0000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总白蛋白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改善,P<0.05。
表2 营养指标对比(±s,g/L)(n=50)
表2 营养指标对比(±s,g/L)(n=50)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P治疗前103.45±20.45 104.51±20.41 0.1834 0.8552治疗后106.57±20.46 119.56±22.42 2.1399 0.0375治疗前28.84±3.77 28.75±3.81 0.0840 0.9334治疗后30.15±4.24 36.74±4.31 5.4499 0.0000治疗前54.43±4.14 54.37±4.22 0.0507 0.9597治疗后56.54±4.18 60.33±4.52 3.0780 0.0034白蛋白 前白蛋白 总白蛋白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炎性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天,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均有所升高,研究组患者IL-6、TNF-α、CRP 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天,两组患者各项炎性指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研究组各项炎性指标恢复接近治疗前,P<0.05。
表3 炎性指标对比(±s)(n=50)
表3 炎性指标对比(±s)(n=50)
观察指标IL-6(ng/L)TNF-α(ng/L)CRP(mg/L)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 天治疗后5 天治疗前治疗后1 天治疗后5 天治疗前治疗后1 天治疗后5 天对照组8.73±1.25 24.33±2.45 17.53±1.83 30.52±3.25 43.22±4.21 37.53±3.85 11.45±1.48 20.35±2.42 15.74±1.77研究组8.69±1.31 18.84±2.12 9.56±1.67 30.48±3.32 37.23±3.44 31.35±3.32 11.51±1.52 15.77±1.43 12.32±1.45 T 0.1105 8.4725 16.0850 0.0430 5.5089 6.0781 0.1414 8.1468 7.4735 P 0.9125 0.0000 0.0000 0.9658 0.0000 0.0000 0.8881 0.0000 0.0000
见表4,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治疗有效率对比[n(%)](n=50)
见表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n=50)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良习惯导致胃肠肿瘤发病率呈增高之势,胃肠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时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进而耽误了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临床治疗多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瘤病灶[5-6]。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能够将病灶清除干净,但手术切口较大,对患者的机体会造成较大的损伤,术后容易引发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这种手术方式通过腹腔镜的辅助可清晰的观察到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壁层间的间隙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可精准切除病变肿块与周围组织,彻底的清扫淋巴结[7]。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切口较小,术野清晰,方便于手术医生的准确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不仅能减轻手术操作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伤,还能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由于腹腔镜手术产生的创伤刺激较小,患者因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较少,有助于患者各项机体功能尽早恢复,也可促进患者尽早正常饮食,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提升其免疫功能[8]。
综上所述,在胃肠肿瘤手术中采取腹腔镜手术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对炎性指标产生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恢复其胃肠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可促进其尽快恢复,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