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霓,黄日香,严泳怡
(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儿童孤独症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发育障碍疾病,其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发病地域,该疾病一般发于婴幼儿时期,其病因较多,且复杂[1]。临床上该病患儿一般会呈现人际交往障碍,自身活动以及行为受到限制,表现为行为模式刻板,且会伴随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不良,智力低下,进而患儿的活动情况一般较少,自身的兴趣范围与语言发言存在异常。一般来说该病会对患儿的正常学习、成长、发育造成即为严重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患儿的一生,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治疗[2-3]。临床上对此类患儿的治疗并无效果良好的特效药物,多是采取特殊教育、行为干预、针刺等综合治疗,尤其是针刺治疗,其被广泛用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不过其效果并不理想,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医学界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发现,其虽然发病部位为脑部,但是却和心、肝、肾等器官存在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外部刺激治疗显然无法达到对此类部位的刺激效果,因此有研究认为应当结合药物进行治疗。本文基于此将中药辩证治疗联合针刺用于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儿童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共计60例,对其进行随机数字抽签,依据不同的抽签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其中参照组最小年龄为2,最大年龄为6,其年龄均值为(4.31±1.27),男性有23例,女性有17例。在实验组中最小年龄为2 岁,最大年龄为6 岁,年龄均值为(4.36±1.29),男性有25例,女性有5例。全部病人自身的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规则:①所有患者均已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经相关审批予以批准;②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治疗的耐受情况,具备针刺治疗的耐受能力。排除规则:①患者有重要器官严重受损情况或其他影响观察判断的疾病或生理特征。
1.2 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4]中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实施诊断。并采取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5](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定患儿的病情程度。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对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针刺治疗,具体为:主穴取开四关,醒脑开窍,定神针、手足智三针,四神针。语言1、2、3区,百会,眼针,耳针,视区、舌三针,使用我院的26-28 号,25-45mm 长的针灸针实施针刺。
1.2.2 实验组
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六经辩证分型,将患儿分为厥阴下陷型、厥阴风木直升型、厥阴横逆中土型、厥阴中化至阳明。对厥阴下陷证则使用娇芽方(吴茱萸3g、五味子3g、桂枝10g、赤芍30g、生晒参15g、大枣7 枚)治疗。对厥阴风木直升型实施来复汤方(生山茱萸60g,红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芍30g,炙甘草30g,黄芪60g。随症加减。)治疗;对厥阴横逆中土型实施理中汤类方(生晒参45g,干姜45g,白术45g,炙甘草45g。随症加减)治疗;对厥阴中化至阳明实施厥阴阳明同治方(吴茱萸5g,五味子5g,桂枝15g,赤芍90g,石膏15g,山药15g,炙甘草30g,生晒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随症加减)治疗。
1.3 观察指标
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两组患儿的进行评分,以判定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后的改善情况,该量表包括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躯干运用能力、与非生命物体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近处感觉反应、焦虑反应、非语言交流、活动水平、智力功能以及总的映像,共计15 个选项,单个选项1-4 分,从完全正常-完全符合孤独症,共计60 分。将视觉反应、听觉反应、划分为自身反应,共计8 分;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非语言交流、智力功能划分为生活能力,共计12 分;将情感反应、人际关系划、焦虑反应分为交往能力,共计16 分;将总的映像、情感反应列为交流能力,共计8 分;将模仿、躯干运用能力、活动水平、近处感觉反应划分为躯干能力,共计16 分,观察其在治疗后的评分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依据CARS(ABC)评分和患儿的临床表现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即患儿的CARS(ABC)降低≥15 分,临床行为明显趋于正常;有效:患儿的CARS(ABC)评分均降低≥5 分,且<10 分,临床行为有一定改善;无效:不满足上述要求。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1.0 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t检验与χ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病人临床治疗信息
由表1 数据可知,实验组病人的自身感觉、生活自理、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躯干运动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病人临床治疗信息的比较(±s)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病人临床治疗信息的比较(±s)
组别实验组(n=30)参照组(n=30)t P自身反应4.31±1.35 5.31±1.89 2.358 0.022生活自理7.31±1.51 8.26±1.85 2.334 0.023交往能力8.14±1.89 9.31±1.93 2.372 0.210交流能力4.41±2.69 5.88±2.46 2.209 0.031躯干运动8.53±2.07 9.80±2.56 2.113 0.039
2.2 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临床治疗效果
由表2 数据可知,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6.67%,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2 实验组和参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 实验组出现1例患儿发热,占实验组比例为3.33%,参照组出现2例发热,占参照组比例为6.67%,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χ2=1.174,P=0.279)。
儿童出现出现孤独症多是因为大脑受到创伤或者神经内分泌、遗传、神经传递异常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该类问题当下临床上并无显效的特效药物,也无针对性手术措施,多是由医师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实施对症刺激+康复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过一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儿的运动、智力以及语言等功能,但是尚无法满足家长的治疗预期,而且患儿在经过长期的作业训练治疗容易出现抵触情绪,这使得其对于治疗表现出抵抗、逃避,甚至是对抗治疗[7-9]。
此次研究中在常规的针刺刺激基础上实施了中药辩证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参照组(P<0.05)。中医学中,认为孤独症虽然是脑部疾病,但是其与心肝肾等器官都存在联系,先天肾精亏虚可造成儿童禀赋缺乏,进而智力不良好;心则是主神志,心失养,则神志不宁、精神萎靡。针刺可以对患儿的脑部神经进行刺激,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儿的恢复,但是却无法改善患儿的自身的腑脏情况,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则可明显提升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中,对其实施中药辩证结合针刺治疗相较于传统的综合治疗具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行为能力,而且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