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晗,刘志勇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体育部,福州 350108)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某一“锚”(问题或个案)来设计,且要求学生根据所设计的“锚”进行探索。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优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利用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内和团队间讨论协作学习亲身体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和过程,利于学生发展思维、交流技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
以高校篮球课程选项课运用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为研究对象,抽取福建江夏学院2017级工商管理学院人数相等的2个班(n=30)进行教学实验,其中对照班男生16人,女生14人;实验班男生18人,女生12人,两班学生年龄、身高相当。
篮球课程选项课实验班与对照班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教学实验,总学时32学时(其中包含4学时理论课),教学场地是室内篮球场地,授课教师、测试者均相同,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进行3项篮球技术测试(见表1),两班之间3项篮球单项测试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实验。实验中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篮球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测试比较结果
2.1 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影响
2.1.1 篮球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往返运球投篮、绕杆体前变向、三步上篮3项技术测评成绩与对照班学生成绩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班运用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对篮球技术测评动作成绩有明显提高。
表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测评成绩比较结果
2.1.2 篮球技术测评成绩比较结果与分析
如表3,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测评比较结果(P<0.01),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技术测评成绩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其原因在于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优于传统的篮球教学。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传统的篮球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篮球知识与技术为主,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被灌输的,老师示范什么动作,学生就学习什么动作,缺少对知识的质疑与创新,也就缺少认知的主动性[2]。而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积极围绕某一“锚”(篮球教学的单元动作或个案)来设计,且要求学生对设计的“锚”进行探索[3]。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测评比较结果
2.2 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篮球教学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群体总体凝聚力相差不多(P>0.05),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群体任务凝聚力与群体交往凝聚力还未形成。说明篮球选项课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团队组建与破冰前学生之间缺少交往,学生对团队的概念、构成要素、团队学习目标认识和团队凝聚力的影响还不了解,自主学习的体验比团队学习更深刻,对团队的学习目标与个人学习目标还未能达成一致性,对团队及群体之间的差异及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对团队中其他队员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还够不成吸引。
表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群体凝聚力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6周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群体凝聚力比较,除了群体交往一致性(P>0.05),其他3个维度的P检验结果均为(P<0.05),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群体任务凝聚力、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方面与与对照班的学生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在经过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6周教学后,总体凝聚力与对照班的学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其具体分析,一是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验班学生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以团队与个人共同学习为主;二是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视频、微信互动主动探索知识点,而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4]。如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练习中提高对篮球动作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之间不但要合作探究绕杆变向的技术要点,而且要团队帮助每个人完成基本功练习,熟练往返运球投篮动作和三步上篮动作,在小组比赛中配合默契,战胜对手。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实验班学生通过团队的组建与锻炼学习,感受团队的价值,能够自觉形成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团队形为,团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团队总体凝聚力与对照班的学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5 实验6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群体凝聚力比较
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篮球技术测评成绩,说明“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验班学生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以团队与个人共同学习,团队内通过手机视频、微信互动的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练习中提高对篮球动作的理解与掌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团队间的互助学习与比赛,使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团队总体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