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2021-07-25 07:31王璐吴忠军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王璐 吴忠军

【摘 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破解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

【作 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69-0008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分析

农民增收难,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更难。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全面脱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行战略部署,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扩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急迫性。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因此,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俨然成为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及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1]

(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农民的收入指农民一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总和。农民可持续增收指农村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相关技术,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获得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目前,国内外农民增收有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研究集中在农民旅游增收影响因素及途径探讨,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为主,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成为当务之急(朱红恒,2010)。[2]针对我国当时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放缓的现实背景,部分学者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建议,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季红,2011;[3]李凤梅,2011[4])。然而,自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乡户籍隔离、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的约束,尤其是2020年爆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我国农民增收面临极大挑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阻碍(李子联,2014;[5]贺飞燕,朱舜,2014[6])。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民增收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如何破解农民增收困境,进而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民族特色村寨众多,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0%。經过几年的脱贫攻坚,龙胜县已于2019年4月脱贫摘帽,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在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上还存在诸多制约。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选取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瓶颈,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地区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切实路径,以期为龙胜县乃至全国民族地区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提供参考,为居民生活富裕、全面脱贫攻坚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借鉴。

根据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2010年之前,主要基于农业收入探索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重点关注产权、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深层影响(高文敏,2008[7]),2010年之后,逐渐关注宏观经济层面农民增收的探索性实证研究。部分专家关注资源禀赋、教育投入、地方财政支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龚贤,肖怡然,2017[8])。此外,还有一些专家着重从民族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医疗条件、基础建设、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入手(佟光霁,张林,2013[9];谢素艳,2017[10]),探索这些因素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从而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农民自身等为实现增收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降低消极因素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和环境会议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便引起了农业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针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但从目前看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于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难”逐渐转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难”,这一问题加强了现阶段部分学者对“农民可持续增收”“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问题的关注,提出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等途径(胡红斌,2013[11])。同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学者提出关注失地农民,积极推进农地流转,完善利益机制等途径(陈军,2013[12];全世文,黄波,2018[13])。此外,还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收入影响有关问题(杜会永,王德章,冉庆国等,2019[14])。

总体上,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众多,尤其是民族地区具有自身极大的特殊性,但学界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案例研究及情景分析较少,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探讨也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及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对乡村产业兴旺及生活富裕目标实现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北部,处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地带,辖1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拥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总面积共2538平方公里,土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其中,山地占87.2%,森林覆盖率达到79%。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以苗、瑶、侗、壮、汉族等民族为主,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80%,农业人口14.7万,占总人口85%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加速乡村振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其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4月龙胜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

(一)龙胜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图1反映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十年地区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1~2017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借助名优水果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对龙胜县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增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高。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0.13亿元,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发生一定的下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较大。2019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愈发呈现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达到近十年峰值,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可直接用于消费、非义务必要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能够有效反映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根据图2,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868年增长到2019年的12816元,是2013年的1.87倍,连续7年稳步提升,年均增长超过10%,但是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从2013年的14.3%降到了2018、2019年的10.1%。表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愈发缓慢,缺乏后劲,长此以往会阻碍农民的可持续性增收,不利于乡村脱贫致富和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总体来看,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产业2018年之前发展平稳,2018年之后其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但同时农民增收一直显现出增速乏力、后劲不足的趋势。具体而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方面,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明显放缓,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农民从事第二产业所得收入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农民的收益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加大扶持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的传统县域经济向生态服务业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良好提升趋势,农民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业为主要构成,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富民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农民增收的情况,也表明了今后当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取非农收入,尤其是参与以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及自身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探索相关制约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

(一)农业脆弱性突出

农业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农业灾害的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据调查,由于2019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遭遇洪涝灾害,其重点发展的罗汉果、百香果、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遭受重创,大多数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已经落花、落果、根茎霉烂、叶子发黄。据估计,这一灾害将造成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产业损失3成以上。另外,由于龙胜县受到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企业养殖积极性大幅降低,生猪存栏也下降,全县2019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大约较正常年份下降50%左右。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过去,主要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高,如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越趋于多样化、高质量,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为靠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农产品供求市场,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有效高端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县域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促進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决定因素,已由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转向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高层次农林人才匮乏,民族文化利用不充分,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制约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提振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亟待发展一批高素质农民。

(四)生产成本上涨

近几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其幅度远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甚至部分产品价格成倍增长。由于农产品涨价所增加的一部分农民收入是隐性的实物收入,在调查过程中,县内农民普遍认为其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而他们对用于现金支付的生产和生活支出,受价格上涨影响感受明显。同时,土地成本、设施成本较高,制度改革等落实不到位。因此,这些造成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治理无力”引发大量的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五)农民非农收入不稳定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由农业收入不断向非农收入转移,政策环境及非农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非农收入稳定增长,大部分农民的非农收入以进厂务工所得工资性收入为主。但是,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立足生态发展目标,县内大批高污染、高耗能的工矿等企业被关停、整改,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难,退库的企业多,入库的企业少,龙胜县一直难以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造成全县第二产业发展动力与后劲不足。据政府官网统计,2018年底,龙胜各族自治县共有7家工业企业因产值达不到规模企业的标准退库,2019年上半年只新入库了一家规模工业企业。同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现阶段龙胜各族自治县大中小工业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龙头产业滑石矿区受灾影响严重,部分厂区已经停产。造成了龙胜各族自治县进厂务工农民数量的减少与收入的不稳定。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上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瓶颈在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除最突出制约因素之外,民族地区还存在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制約,如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环境有待优化、三次产业发展割裂、农民乡村振兴参与不足、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这些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因此,民族地区亟待探索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模式,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围绕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上述龙胜县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瓶颈,提出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模式,如图3所示,以促进生态、产业、人才、文化及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助力民族地区农民实现生活富裕。

(一)提高农民增收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培育农村主导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主导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的质量,民族地区一是应因地制宜,找准主导产业。掌握村情民情,选择高质、高产、高经济效益的主导产业,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二是大力培育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户紧密联系的双赢发展机制,促进产品优质优价;大力延伸主导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产品附加值。三是应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导产业发展增添一道屏障,增强主导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2.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

由于地理位置、技术水平等原因,广大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尚未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种植,一、二、三产业发展部门割裂,信息不畅。因此,民族地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有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群、产城融合发展。二是可以加强民族地区产业要素流动,形成农村产业经济网络化。要素流动主要涉及信息流、金融流、交通流、人才流、贸易流等流动。三是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同农民形成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龙胜县为例,龙胜县可以当地名优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罗汉果、龙胜椪柑、南山梨、竹子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联合不同主体打通作物种植、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更好地融合与延伸三次产业链条。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覆盖要素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正如龙胜县,近年来该县树立了“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 “世界梯田原乡、多民族生态博物馆、康寿养生胜地”的民族生态旅游品牌,旅游发展成果成效日益突显。其中,龙脊梯田景区的美誉早已享誉国际,每年获得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景区内农民60%以上从事旅游服务,旅游收入已远超农业收入,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空间广阔,质量效益更高。因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强,少数民族文化突出,尤其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都可以将民族生态旅游产业作为非农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持续增加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红利。一是加大发展民族地区生态观光游、民族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品,让农民从土地入股、门票分红、景区服务、特产销售等各方面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二是加速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让民族地区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三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的优势,推进农村“旅游+”建设模式。当地农民可将农房转变为民宿、将农产品现货转变为期货、将消费者转变为投资者,实现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生态宜居环境

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环境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富民增收的基础。为此,民族地区一是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新基建”建设,大力改善民族村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健全乡村学校、农村医疗、养老服务、公路管护等设施;加强农村水力、电造生态经济循环产业链,优化农民农业生产投入,打造村寨优质绿色农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区、生态园区及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二是着力进行生态项目建设,提高民族村寨农民生态补偿力度。积极开发生态碳汇项目,完善民族村寨森林、草地、山地、水域等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民族村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生态危机事件进行动态实时监管,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塑美丽乡村。

(三)培育农民素质技能,提高农村精神文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管理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民族地区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应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建立农村人才队伍。具体而言,第一,政府应充分保障农民行动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各民族农民的不同的发展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应充分确保农民是受益主体地位。整合不同民族的利益,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依法保障村民在村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并提供良好的農村发展环境。第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升。落实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其对数字科技、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网络科技手段的应用;进行精神文明家庭、文明服务标兵等评选,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程度。从而在产品生产、市场营销、活动推广、文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打造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塑造民族地区文明乡风。

(四)落实农业改革政策,推进农村有效治理

为克服农业的脆弱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民族地区应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农业扶持与改革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应贯彻执行乡村振兴各项方针政策。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富民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完善治理方式,简政放权,降低成本。二是应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坚守政策底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把民族地区农村的闲置资本变成生产要素;大力防治病虫害,恢复猪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应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生活幸福富裕

目前,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民族村寨增收渠道单一。因此,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力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促进农村土地等各类产权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释放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发挥农民财富积累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应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民族地区政府应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收入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转移创业等,降低农民工创业门槛;在资金、税收、金融、物业租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租金、薪金、奖金、股金等多次分配。此外,扶持壮大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为留守农村的农民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民生活幸福富裕。

结 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幸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年,2020年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指出,各地要坚决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民族地区农村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局限,农民可持续增收仍存在诸多障碍。本研究以龙胜县为例,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乡村产业振兴及农民生活富裕层面探索了龙胜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涉及脆弱性、产品结构、劳动力素质、生产成本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切实路径,为促进龙胜县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民族地区农民迈向富裕提供了案例和素材。研究表明,能否提高农民收入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土地、自然资源、人才、资金、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流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遵循“经济要素联通—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高质量发展”的渐进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山林等资产和资源没有被盘活,农民被赋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也没有充分实现,农村所需经济发展要素不贯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第三产业增收点有待挖掘。在农民农业、务工收入增收潜力日趋减小的趋势下,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提高农民非农服务业收入,尤其是旅游增收,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深化民族地区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经营制度等改革,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服务业可持续增收?相关议题值得日后再作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罗洁.民族乡村经济振兴的“龙脊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0(1).

[2] 朱红恒.经济放缓背景下农民增收的宏观困境[J].宏观经济研究,2010(4).

[3] 季红.后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3).

[4] 李凤梅.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5] 李子联.中国农民增收:困境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4(6).

[6] 朱舜.农民增收“潜力空间”到“现实空间”的创新路径——基于东部省域视角[J].社会科学,2014(6).

[7] 高文敏.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学理论,2008(2).

[8] 龚贤,肖怡然.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状况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9] 佟光霁,张林.农民增收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3).

[10] 谢素艳.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大连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J].农业经济,2017(5).

[11] 胡红斌.农民可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收入来源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

[12] 陈军.农产品价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疆农民可持續增收研究[J].西北人口,2013(1).

[13] 全世文,黄波.中国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路径分析[J].世界农业,2018(1).

[14] 杜会永,王德章,冉庆国,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地流转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INCOME-INCREASE PATH OF FARMERS IN ETHNIC AREA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Longsheng Multi-Ethnic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Wang Lu, Wu Zhongjun

Abstract:An urgent issu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ethnic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urrent phase is to promote the steady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in ethnic areas and to solve their dilemma on sustainable increase since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taking Longsheng Multi-ethnic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rmers' income situation, an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regarding sustainable income-increase, and explores suitable path for sustainable income-increase of farmers in ethnic areas upon research finding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areas; sustainable income-increase for farmers; path

〔责任编辑:陈家柳〕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