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25 16:13姚秀敏赵雪云樊会霞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姚秀敏 赵雪云 樊会霞

摘要:"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给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详细论述了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图书馆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而实施的支撑学科建设的创新举措,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45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开始于2015年10月。2017年9月公布了第一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1],全国高校掀起“双一流”建设热潮。

“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有进有出、动态调整[2]。这对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来说,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全国各高校都提前准备、积极应对,认真填报“双一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希望通过以评促建,切实加强建设成效。地方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借此契机,回顾、总结、反思自己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支撑学科建设的举措,学习、借鉴一流大学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以便更好地支撑本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1 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研究现状

截至到2020年12月30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入口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文献405篇。笔者对所获得文献内容进行了归类与汇总,发现郭俊仓于2016年发表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的《创建“两个一流”形势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考》成为高校图书馆界研究“双一流”建设的第一篇文献[3]。此后,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学科服务创新与发展。陈进认为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必须围绕融入教学、支持科研、传承文化、再造空间、辅助创新、绩效资源、生态管理七大方面,坚持泛学科化服务,推行服务转型[4]。徐健晖提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以决策支持、科研支撑、知识情报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细化等为主[5]。沈洋等强调“强化顶层设计+开发人力资源+创新服务机制+找准学科服务坐标系”,切实推动学科服务实现内涵式发展[6]。(2)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双一流”建设的新需求,必将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随之变化。刘万国等认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将成为新常态,特色馆藏建设将成为资源建设的重心[7]。王娜提出资源建设中应更为注重学科建设,配置高质量的一流学科所需要的信息资源[8]。(3)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调研。研究内容涉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创客空间建设、科学数据服务等多方面,分析数据全面而精准。王婧怡等从学科馆员人数和学科服务途径两方面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发现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是关键,提出招聘学科退休教授为学科馆员的策略[9]。袁红军等从信息素养教育栏目、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三方面,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认为应统一规范信息素养教育栏目称谓、清晰科学地界定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充实信息素养教育内容[10]。王亚平等通过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现状的调研,总结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创客空间相关管理制度、打造创客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改进策略[11]。刘敏调研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模式,发现了科学数据服务在服务理念、数据素养教育、服务内容、栏目设置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优化科学数据服务理念、优化科学数据服务新格局的优化策略[12]。

以上研究既有宏观上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研判,又有微观上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具体调研,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笔者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紧密结合本校一流学科建设内容,有的放矢实施支撑学科建设举措,补充了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研究内容。

2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2.1 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也迎来了服务的转型与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以学科为基础,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学科评价工具、馆员的专业技能,开展了基于客观数据的学科咨询、学科前沿追踪、科研成果评价等学科决策支持服务。如河北大学图书馆研究支持中心借助ESI、InCites 及 WoS工具,分析撰写的《河北大学ESI学科表现及提升策略》等报告,为学校制定学科发展决策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

2.2 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文献资源不仅是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按照“保障教学、保证重点、创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和完善馆藏建设规划和方针[13],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满足学校学科建设需求。

2.3 为师生提供多功能研学空间

空间是图书馆服务的另一个物质主体。“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正在从原来单一的“以书为主”,变为多样化的“以人为主”,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研究领域设置空间,将研修间、会议室、报告厅、培训教室、楼道等空间布置为多样、弹性的多功能学习空间,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图书馆以“空间按需搭建”“资源即时配送”“学科馆员全程服务”的标准来提供学习空间的资源和服务,有利于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协作学习和团队研究。

2.4 为人才培养提供多种途径的服务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作为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可或缺的。有数据显示,从1904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英国剑桥大学共有62人获此殊荣[14];美国哈佛大学在300多年时间里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4名普利策奖获得者[15]。这些精英们在校进行科学研究时,有60%左右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这一点说明大学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资源、服务、空间、设施设备和专业化的馆员,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有:(1)發挥学习中心作用,协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完成大学学业。(2)发挥知识中心作用,利用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素养。(4)发挥文化中心作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服务机构,如何助力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值得探讨和实践。我馆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员、技术、空间和服务在支撑学科建设上做了有效探索。

3.1 开展学科分析与评价服务

围绕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学科建设等重点工程,我馆利用现有资源、学术评价工具、计量分析工具等对SCI数据进行研究,深入开展学科评价服务。为学校提供《2015-2017河北师范大学发文统计与分析》《2017-2019河北师范大学科研产出分析》《河北师范大学植物与动物学科科研产出与ESI学科分析》等学科分析报告,为抓好学科方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3.2 拓展学科服务深度与广度

我馆自2010年组建学科服务团队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已经与若干学科合作,嵌入学科的教学科研中,实行“资源到系,服务到人”的服务模式,开展面向一线创新基地、研究所、办公室、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努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致力于提升学科情报服务能力[16]。在科学研究方面,嵌入国家级课题“河北省新型智库建设”“明清正定府历史文化研究”“近千年来畿辅文化形态与文学研究”“西柏坡精神研究”的研究过程,选派以研究馆员或博士为负责人的学科服务团队,承担资料搜集、整理与搭建数据平台的研究任务。在教学方面,根据院系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需求,提供嵌入式课程教学服务,逐渐成为教师科研和授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建立和完善丰富而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3.3.1 建立基于读者决策的馆藏体系

为了增加读者对图书采购的话语权,我馆建立基于读者决策采购的新模式。在不同学科专业招募包括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内的图书采购志愿者参与中外文图书的现采会及网络采购,提高了图书采购的针对性。

3.3.2 拓宽资源获取渠道

(1)加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我馆与CALIS、CASHL、NSTL等多家机构建立了文献传递关系,利用文献传递共享资源,扩大了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范围和途径。(2)整合开放获取资源。根据校内读者群体的使用特点,我馆有计划地整合了50个网络免费数据库,并将其纳入馆藏资源体系,提供给全校读者使用。

3.3.3 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针对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从2007起,我馆逐步搭建起“河北师范大学教材教参资源平台”“师大精品课”“中小学教材教参库”“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河北师范大学文库”“新书数阅”6个自建数据库,建立体现高等教育特色、具有学科优势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

3.4 建立功能多样的学习空间

根据师生学习、讨论的需要,我馆设立了单人、多人研修间。在这些空间里,师生可以进行授课、教研活动、学习讨论、社团活动、读书交流、个人学习。文学院的“文献学”“版本学”等研究生课程更是将授课地点从教室搬迁到了研修间,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知识,又能看到文献实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还依据馆藏资源的特点,搭建起了多个特色空间。如以画册、书法资源为依托的“书画空间”;与西柏坡研究相关的“红色文献”空间;专门收藏本校教师著作的“学者文化空间”;师范特色的“中小学教材空间”等。

3.5 建设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

3.5.1 提供泛在化学习资源利用方式

(1)与教务处联合开发了“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将实体空间的教学参考书全部数字化,并整合相关课程的课件、新书及在线讨论,提供实体与虚拟并存的课程资源与服务,推进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2)为解决复本不足的问题,我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2013年以来购置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了“新书数阅平台”。截止到2020年12月中旬,该平台电子书数量达到15万种,涵盖了全学科22大类图书,保障读者随时随地利用新书资源。(3)在实体空间放置中文在线电子书借阅机、歌德电子书借阅机、电子读报机,以多种方式满足读者对于电子阅读的需求。

3.5.2 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格局

为适应读者多元化的信息行为,我馆除在正常的实体空间服务外,还开通QQ、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服务空间。自2012起,开通移动图书馆,将实体空间的服务尽最大努力地在虚拟空间里实现。自2014年开通微信公众号以来,关注微信的读者数量达到29 000多人。图书馆以固定栏目和临时栏目为全校读者推送各类信息,并用学生们喜爱的漫画、小视频等方式将利用图书馆的技巧、资源使用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们,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格局,突破物理时空的局限,保障读者学习、科研、教学需求信息能即时、及时获取。

4 思考与启示

4.1 以高质量服务支撑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基调,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相比,地方高校图书馆底子薄,在支撑学科建设中尚存在文献购置费和馆藏文献总量相对较少、科研支持服务欠缺深度、缺少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无法回避的困难。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找寻本馆事业发展的切入点,集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图书馆等各方面的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4.2 以多举措服务支撑学科建设

虽然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难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反而更应该创新工作方式,多措并举,支撑学科建设。以我馆科研支持服务为例,在缺少资源及分析评价工具的情况下,创新科研支持服务思路,采取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并举的方式,逐步深入开展此项工作。(1)自力更生。利用现有资源和分析工具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基本分析。比如,根据图书流通数据分析撰写的《2019读者阅读行为》,呈送给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为本科生培养计划提供参考;《2019年河北师大图书馆资源分析报告》从馆藏结构、入藏新书比例、馆藏——借阅符合度等多维度分析,为合理购置文献资源提供依据;《2019河北师大科研数据》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对全校教师2019年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并呈送给学校领导和发展规划处。(2)借助外力。委托数据库商对学校科研数据做全面画像。我馆只购买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没有购买InCites、ESI、JCR等资源与分析评价工具,不能对学校科研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对标、预测、学科竞争力等多维文献计量和情报挖掘。為此,我馆不定期委托科睿唯安公司对学校科研数据做全面统计,特别是对进入ESI前1%的学科进行详细分析、研判,并为优势学科提供发文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我馆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的科研支持实践,可以为兄弟院校图书馆提供借鉴和参考。

5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正面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节点。作为大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更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打好主动仗,结合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进资源配置模式和服务体系创新,以“特色建设、服务一流、创新发展”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莎莎.高校图书馆“双一流”服务平台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4):76-81.

[2]高校“双一流”建设每5年一周期 采取认定方式确定[EB/OL].(2017-01-26)[2020-03-20]. http://education.news.cn/2017-01/26/c_129461286.htm.

[3]郭俊仓.创建“两个一流”形势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8):120-123.

[4]陈进,徐璟,董珏,等.大学图书馆创新与转型趋势预判[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6):21-27.

[5]徐健晖.“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2):55-58.

[6]沈洋,李春鸣,覃晓龙,等.融入“双一流”战略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建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0):121-125.

[7]刘万国,周秀霞,孙波,等.“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热点扫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33-38.

[8]王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探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0,33(2):26-29.

[9]王婧怡,石宏伟,袁润,等.“双一流”大学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員制现状及建设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38-40.

[10]袁红军,袁一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0(19):20-28,35.

[11]王亚平,袁红霏,刘豫红,等.“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与发展研究[J].晋图学刊,2020(6):48-52.

[12]刘敏.“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1):15-24.

[13]马俊敏.“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

[14]许仁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条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1):79-81.

[15]黄宝印.适应发展新常态 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1-6.

[16]刘兹恒.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4-08(13).

作者简介:姚秀敏(1968),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学科服务。

赵雪云(1973),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学科建设。

樊会霞(1966),女,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学科服务。

(收稿日期:2021-03-04 责任编辑:马玉娟)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upported by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Taking the Library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o Xiu-min Zhao Xue-yun Fan Hui-xia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strateg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s service f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ing the Library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paper discusses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s innovati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measures, which are centering closely on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first 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other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uppor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words:Double First-class;Discipline Construction;University Library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