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养成策略探究

2021-07-25 04:32倪佳敏
教育界·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幼儿

倪佳敏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垃圾分类被提上社会建设日程。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保护环境的第一步。基于此,本文针对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展开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

一、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意义

(一)保护生态环境

各种资源能源的不断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各种垃圾、各类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前,多种生物已经面临灭绝,生态环境急需进行改善。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引导幼儿将有毒、有害垃圾与可再生垃圾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1]。

(二)节约资源能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是很多资源能源在被过度开发后,面临着枯竭,严重制约着我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使其认识到垃圾分类与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三)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这样,幼儿在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才能够积极献身于环保事业,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关注度不高

垃圾分类是全民都要參与的环保活动[2]。然而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其社会关注度不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在实际教学中也就忽视了对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培养。

(二)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策略

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将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实际教学中,但是整个教学内容片面、方式单一、氛围枯燥,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因此,制订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策略,对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家长配合度有限

大部分幼儿家长忙于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也没有主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因此,在现阶段的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培养中,很多家长的配合度有限,没有给予幼儿正确指导与监督,导致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比较薄弱,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养成策略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与循序渐进中提高幼儿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改变幼儿的观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性,并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能够通过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制订,将垃圾分类相关内容逐渐渗入幼儿教学工作中,为后续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在幼儿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多样活动以渗透垃圾分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视频、改编舞蹈歌曲、开展游戏活动等,将垃圾分类内容呈现出来,以点燃幼儿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积极带领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端正幼儿的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质与行为。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做好垃圾分类,从而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垃圾桶上贴上不同的标签作为辅助,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然后指导幼儿将不同的垃圾扔到相应的垃圾桶,如将矿泉水瓶、纸张扔到可回收垃圾桶中,将电池、铅笔芯扔到有害垃圾桶中,将塑料袋、树叶扔到不可回收垃圾桶中。同时对于垃圾投放正确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其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且开展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技术,逐渐加深幼儿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记忆,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二)为幼儿树立榜样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是幼儿学习与模仿的榜样,也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导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垃圾分类行为的养成,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将正确、积极、健康的观念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学习与模仿。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垃圾分类的趣味活动,通过儿歌童谣、歌曲舞蹈、游戏故事等将垃圾分类的口诀分享给幼儿,引导幼儿遵循并执行,同时加深幼儿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在良好的氛围、环境感染下,幼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定期通过优秀典范的举荐与选拔,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无论在一日生活还是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可以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帮扶、相互交流,以此引发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幼儿的疑问给予正确解答。比如,纸张为什么要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中,其作用与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个性与差异进行详细解答,以此满足幼儿的不同学习需求。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行为,然后引导幼儿针对生活中有哪些垃圾、该如何进行分类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照片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则通过展板、课件等总结展示幼儿的所得,让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调动自身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三)加强家园的互动交流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行为。首先,教师要借助各种社交软件,将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传递给家长,要求家长认真学习。只有自身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与行为后,幼儿家长才能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亲子垃圾分类活动,并将整个活动利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增强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桶,分别贴上不同的标志,并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垃圾的图片,如香蕉皮、废纸盒、矿泉水瓶、杀虫剂、塑料袋等。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和其家长共同进行垃圾分类,将不同的垃圾放入对应的垃圾桶,并对整个垃圾分类活动进行录像。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录像配上解说词,引导幼儿、家长观看整个垃圾分类的过程,鼓励家长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家园合作的力量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垃圾回收利用的标志,认识到垃圾回收的价值与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借助多媒体课件、展板等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师要以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使其规范自身的行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设置垃圾分类实操区,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提升垃圾分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宣传区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环境。比如,教师将垃圾桶装饰成形象、趣味的卡通形象,并且贴上显著的垃圾分类色彩标识,如蓝色的哆啦A梦、黄色的海绵宝宝、红色的哪吒、白色的喜羊羊等,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垃圾,如蓝色为可回收垃圾,红色为不可回收垃圾,黄色为其他垃圾等,借此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进行密切的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树立榜样、加强家园的互动交流、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策略引导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树立环保意识,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古彬琴.增强幼儿垃圾分类意识的几点做法[J].甘肃教育,2019(21):65.

陈丽婷.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浅议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的合理使用[J].考试周刊,2019(69):187.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