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麻争旗
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成为困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因素之一。无论是电影界还是翻译界都在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以求解决的办法。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电影界长期忽视字幕翻译”[1]的结果,只把字幕翻译当做电影海外传播的程式化步骤,对质量没有太高要求。电影界则认为国内译者水平有限,为保证字幕翻译的质量邀请外国人来译。尽管如此,字幕错译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为了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字幕翻译的困境,译者作为实践的主体首当其冲,需要从学理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刻反思,提升字幕外译的理念。本文从电影行业、译者能力、电影翻译本体研究等方面观察和分析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困境成因,进一步指出革新外译理念对解决字幕翻译问题的重要性,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和演绎外译理念如何革新,从而促进中国电影海外传播。
一、影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的字幕翻译问题
每年电影行业报道的电影产量、票房收入、观影人数、影院数量、银幕块数、国际获奖等数字不断突破、屡创新高,映射出中国电影的一派欣欣向荣之像,与之伴随的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良好态势。为了不断促进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效果,中国电影界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内容创作和故事叙事的创新,寻求电影叙事的本土性和全球性的最佳契合来提升接受度,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电影节展,努力拓宽海外媒体播出渠道,唯独没能改变当前电影字幕翻译的困境。据《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在对107个国家受众的调查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众普遍认为字幕翻译很难懂[2];2014年度《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渠道及其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的调查数据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之一是字幕难懂[3];2015年度《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區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字幕翻译问题成为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传播与接受的最大障碍”[4];《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度中国电影北美地区传播调研报告》中显示,北美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时的首要障碍之一是字幕翻译难以适应[5]。字幕翻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一些关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学者纷纷指出,字幕翻译的问题既有电影界对字幕翻译不够重视的态度问题,也有译员翻译能力良莠不齐以及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不足等翻译学界存在的问题。[6]
(一)国内电影字幕翻译实践的现状
电影海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影响传播的效果。高水平的字幕翻译可以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感受电影传递的思想情感,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反之则会成为传播的障碍。因此,字幕译制是影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环节,翻译水平高低直接牵制“文化折扣”的多寡。[7]
目前,我国电影字幕外译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公立译制机构,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等,承担电影译制任务。电影《乌珠穆沁的孩子》《湘女萧萧》《人在囧途》《杜拉拉升职记》的海外发行版都是公立译制机构的作品。作为中国影视外译实践的官方正规军,公立译制机构还吸收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译员加入,与中国译者进行协作翻译;其精益求精的译制要求和严密的审查制度为字幕翻译的质量提供保障。第二种方式是制片方委托自由译者或翻译工作室进行字幕翻译。这些专业译员通常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字幕翻译经验,能够按照片方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字幕翻译的任务。例如,在海外电影市场获得较好成绩的《中国机长》《攀登者》《飞驰人生》《我和我的祖国》《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中国电影都是选择这种方式。但是,由于译员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不了解电影字幕翻译的复杂性等原因,经常导致电影字幕翻译出现语言问题。一些对字幕翻译要求较高的片方尤其是合拍片,通常邀请外国人承担本国语言的字幕翻译任务,例如:电影《长城》《狼图腾》《芳华》《中国合伙人2》《流浪地球》等。外国人翻译在语言表达上自然、地道,但有时也会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十分严重的翻译错误,甚至违反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无论如何,这说明电影制片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字幕翻译对电影海外传播及其接受效果十分重要,问题更多出在译者的身上。因此,为了提升中国电影外译的水平,促进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译者作为实践主体要深入到对电影字幕翻译本体的研究去追根溯源。
(二)理论研究不足导致的字幕翻译问题
电影字幕翻译属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范畴。梳理我国影视翻译研究三十多年的发展状况能够帮助译者管窥电影翻译研究的现状。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发端于1997年,其发文量在2004年之后逐渐增长,从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在研究内容方面,多数文章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电影或电视剧字幕和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方法多采用理论演绎和译例分析。[8]可见,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的现实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译学界未能从理论认识的层面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9]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结果、功能、影响以及活动参与者(包括译者和与这项活动相关的其他行为主体)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10]或许有人会说,即使没有理论研究,也不一定会影响翻译实践,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今天的语言服务行业不在少数。
在许多中国电影的外语字幕中,字字对应、望文生义式的机械翻译或脱离原文、天马行空式的任意改写现象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译者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本质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缺少对翻译对象,即电影对白的特殊性进行应有的学术关照,甚至将其大而化之为普通翻译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简单地将直译意译、增译减译这样的翻译方法套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只解决了语言转换的表层问题,却与故事的人物、对白的情境、画面的视觉表达格格不入。
(三)革新外译理念,指导电影外译实践
结合上述分析,字幕翻译影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症结不是电影界对字幕翻译不重视的态度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译员的翻译能力;而是译者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理解及其外译理念被困于文字的桎梏,对电影对白及其翻译的本体认识没有进行理性化思考,未能将视域扩展到电影艺术创作的层面,使电影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对话的想象性空间变成了扁平的、没有灵性的字幕。
电影创作者对字幕翻译的要求是再现对白的艺术功能,使外语字幕能够如中文一般与电影的视听元素完美融合,再现电影叙事的完整性。观众希望字幕翻译能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欣赏电影。译者则认为把对白的意思译对、语言表达规范自然就完成了翻译任务。可见,不同主体对字幕翻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电影字幕翻译要同时满足这三方要求,改变字幕翻译的窘况,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效果,必须革新外译理念,即深化译者对翻译对象的认识,树立艺术创作的翻译理念,同时从国家翻译实践的层面重新理解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的字幕翻译实践。
二、跨学科视角下电影对白及其翻译的再认识
从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的对象主要是电影里的对白。语言学意义上的电影对白通常具有日常对话的语言特点,传递出人物话语的意义。在电影学意义上,电影中的对白与生活中的对话相比,其传递、交流、沟通、表达的功能并没有改变,它还可以用来表现个性、塑造形象、推动剧情[11]。电影对白是电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译者不仅要理解每一句对白的设计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或叙事意义,还要思考如何通过翻译对白与故事的人物、场景、主题等进行艺术重构、使其融合。例如,电影《飞驰人生》中,张驰的对白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不同人物关系、不同的话语目的下,说话的方式、表达的情感都不相同。
例1:“我不好的时候再给我一两天还不行吗?”
Now that Im in trouble,you cant even give me one or two more days?
例2:張驰:是谁给了你这么一双慧眼?
Where did you get such fascinating insight?
例3:“你呢,是这辈子没故事,想拥有一段故事。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给故事一个结局。
Theres no story in your life,and you want to have one. I have too many stories. What I want is an ending.
例1原文通过反问语气将人物遭遇财务危机时,被追债又无力偿还的烦躁与无奈表达出来。同时一句“不好的时候”将人生低谷轻描淡写,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勇于面对、不畏艰难的人物形象,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使用反问句试图还原原文的意思;但译文使用了短语"now that"表达前后句意的因果关系,与原文不符,也丢失了对白在这一场景中表达的艺术效果。例2的场景主题是“有求于人”。人物语言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大哥”的奉承。原文句意可以理解为“您独具慧眼,能看穿我内心的想法”。反问语气表示突出和强调,强化了原文的语用意图。译文虽然使用了特殊疑问句式,但在语义上基本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展现出原对白的话语张力,将夸张、奉承之意表现出来。例3原文句式平行,句意相对。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与电影主题相呼应,即“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为了心中热爱,哪怕历尽艰难,也要不惜一切追求完美的结局”。而译文简单直译,语言略显平淡,破坏了原文的句式整齐,对主题的刻画和推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这三句对白均采用了直意的手法,如果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译文能够做到忠实、达意,却没有达到“雅”的标准,即没有根据话语的情景、人物关系等对语言进行深层加工,人物的内心情感就无法表现出来。
电影与戏剧中的对白通常会追求潜台词,就是语言背后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语言的表层所指背后,还有一层隐含更深的含义;具有潜台词的对白是富有张力和弹性的。[12]译者要把对白的“言外之意”翻译出来,不仅需要明白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更要弄清为什么这么说,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例如,电影《芳华》中,何小萍的父亲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写道:
“现在爸爸的力气用完了,就盼着早死早托生。”
"But now my energy is spent, and I long for a swift death."
电影中并没有何小萍父亲这个人物,父女二人的书信语言塑造了一个对人生充满遗憾、对命运充满无奈、对家人充满愧疚、对女儿有无限牵挂的父亲形象。“力气用完了”表达的意思是半生劳改岁月将他的生存意志消磨殆尽,“盼着早死早托生”是心灵深处对人生和命运的绝望,只希望快点结束生命,从惨淡无奈的人生中解脱。译文采用了直意的策略,没有译出语言背后的含义。试将译文改成"And now I feel drained of energy, death is a release",修改后的译文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人物身心的精疲力竭、对人生的绝望、渴望解脱的情绪表达出来。
电影对白具有传情达意的艺术特征,译者的翻译思想不能囿于语言的视域,要从电影学的角度去欣赏和解读对白,从翻译学的角度去思考语言表达的技巧,再将二者结合通过另一种语言实现表达人物情感、塑造形象、推动剧情的艺术功能。
三、电影字幕翻译是多模态的修辞重构
译者翻译的对白是以字幕形式呈现于银幕,译者往往错误地认为电影翻译和其他文本翻译的区别就是白纸黑字或是银幕下方的文字。文化研究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13]观众看电影看的是画面,但由于语言的差异,需要借助本土语言的字幕与电影之间实现意义的流转与再生;画面和字幕都是电影叙事意义的表达。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就是以对白意义为核心,以字幕为书写形式,包括了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翻译在内的多模态翻译实践;译者要结合对字幕和画面意义的解读进行翻译。
观众观看电影时,通常与画面表现的影像世界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语篇,视觉语法描写图像所描绘的任务、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表达。[14]视觉语法通过视觉接触、社会距离、视点角度三个要素来分析观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意义,三者相互作用构建出电影画面的意义潜势。译者在视觉语法框架下分析画面意义,并与对白意义相结合,最终以字幕的形式将二者呈现出来;观众才能通过字幕和视觉影像之间产生思想与精神的互动,感知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躲在山石后偷听的江流儿被孙悟空发现,被迫现身。江流儿急于求证眼前这只落魄的猴子就是齐天大圣,重获自由的孙悟空却不愿被人发现自己就是曾经的齐天大圣。
孙悟空:怎么又是你?Oh.Or maybe a babysitter.
江流儿:你真的是齐天大圣吗?Its him. He really is the monkey king.
孙悟空:是又怎么样?You got the wrong monkey. Goodbye.
原文中孙悟空使用反问语气句“怎么又是你”来质问江流儿“你到底是谁?你怎么总是跟着我?”,字幕却译成了陈述句“原来是个小保姆”,陈述江流儿的身份信息,丢失了“质问”表达的不满情绪。当江流儿向他确认“你真的是齐天大圣吗?”,孙悟空的回答在字面上承认了,却也表达出愤怒、烦躁的情感。
解读文字背后的含义或许千人千面,但结合了视觉画面的意义能够为文字意义解读增加更多的理据。在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下,分析对白出现的电影画面可以帮助译者更加全面地判断电影图文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在第一句对白出现的画面中,孙悟空的头部特写拉近了他与观众的社会距离。观众通过画面元素建构的图像意义能够感受到孙悟空内心的愤怒——他虽然重获自由,但封印未解,他再也不是曾经的齐天大圣。他不想面对任何人,也不愿被人发现齐天大圣这个身份。因此,孙悟空这句对白的内心情感是:“你为什么总跟着我?让人很讨厌。”
当孙悟空被江流儿识破身份,被迫承认自己就是齐天大圣,画面中人物与观众没有视觉接触,表示提供信息。人物呈现腰部以上以及平行的视点暗示了距离疏远。这些画面意义与对象相辅相成,共同表现出孙悟空愤怒、郁闷、不甘而又无奈的人物情感,所以他只想逃离。这些图文意义的解读与后续镜头相互衔接,使电影的叙事意义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写道:“电影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15]对白与画面作为电影叙事的手段皆为电影语言的具体形式。对于翻译者而言,要在译入语中让原文本的意义获得再生,不能不从原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6]翻译电影对白则需要透过对白和画面去寻找意义并重构字幕对电影意义的艺术表达。图文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更加透彻地理解电影对白和画面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在解读图文意义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重新规划语言,并与人物、场景、主题相结合,用另一种语言展现对白,重构电影的修辞艺术。
麻争旗引入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电影对白翻译,从作品主题、人物性格、话语节奏和表达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对白的修辞艺术,并进一步指出:“电影翻译的本体就是修辞重构”。[17]修辞重构的理论思想能够深入到电影翻译的本体内涵,在多模态翻译与修辞重构的翻译理念指导下,将上面的这段对白译文进行如下修改,或可为观众呈现画面、对白、人物、情感,相互统一、协调表达的电影修辞内涵。
四、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的中国电影外译
国家翻译实践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自发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实践,具有民族性、系统性和权威性。[18]将中国电影外译实践上升为国家翻译实践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纠正翻译認识的某些偏差,深化已有理论认识,对目前及以后的重大翻译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战略指导。[19]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字幕困境是由于译学界对电影翻译的理论研究不足,导致译者对电影对白及其翻译的理念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从国家翻译实践的角度重新认识电影外译,能够帮助译者树立正确的电影翻译观。
第二,国家翻译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控型制度化翻译,制度化翻译下产生的译文具有绝对的权威性。[20]我国公立译制机构作为中国影视外译的官方正规军,具备国家翻译实践的基本特征,在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翻译实践中,产出许多高品质的译品。但是占有更市场大份额的自由译者和翻译工作室译员在翻译过程的统一性、译者的规范化管理、译品把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电影《狼图腾》的英文字幕多处将“汉人”一词译为“Han Chinese”,没有使用官方译法“the Han people”或“the Hans”;“蒙古人”则译为“Mongolian”。这样的译法容易使观众误以为“汉人”和“蒙古人”是指中国人和蒙古国人。这就是把关缺失造成的严重错误。将中国电影外译实践上升为国家翻译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以公立译制机构为主导的翻译行业联动机制,优化系统性翻译流程、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译作审查制度。同时,建设官方字幕语料库可以应用于未来的影视翻译实践与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从而帮助解决电影字幕翻译的问题。
第三,电影字幕外译体现了国家翻译实践的民族性特征。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在题材、类型和内容上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往往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例如,电影《中国机长》展现了中国民航人专业精进、临危不乱、精诚协作的精神品质;《攀登者》体现了中国英雄的本色,勇于挑战、不言放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表现了奉献与担当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这些电影在国内获得好评的同时,积极走进国际电影市场,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文化媒介,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文化故事、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也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目的与功能。
第四,电影所体现的社会效益,包括对内价值观的国族认同,对外中國精神、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内部教育意义、文化传承、主流价值观的塑造、社会风气正能量的传递、时代精神与大政方针的契合及阐释相关;亦与外部国家形象的展现、国家立场价值观的传递沟通等范畴有关。[21]在社会效益旨向下,将中国电影外译的理念上升到国家翻译实践的层面有利于引起行业对字幕翻译的重视,同时树立译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将字幕翻译、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在行动上加强对电影外译进行艺术创作和语言表达的双重把关。
结语:外译理念的革新促进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传播过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传播的目的和功能,其复杂性体现于传播主体的多元。作为中国文化的细节化、具体化、视觉化和形象化表达,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承载着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一部电影能够在海外上映并获得成功离不开各传播主体的努力,例如:故事的创作者、电影制片方、导演演员、商业运作方、字幕译员等。字幕译员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体之一,其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字幕翻译质量的好坏。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效果衡量指标下,受众对字幕翻译的接受影响着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效果,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是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先进性要求外译理念不断革新。只有译者充分认识了翻译的对象,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对其进行阐释,才能理解电影对白的特殊性,从信息性、交际性、戏剧性、艺术性的角度帮助译者树立正确的电影翻译观,总结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
通过字幕翻译促进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指向的不仅是电影制作方与发行方追求的市场价值及其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媒介在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国家翻译实践的思想指导下,重新认识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在电影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是在学理、能力、实践、把关等方面提升中国电影外译的理念,从而保证传播效果,促进中国电影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6]谭慧.关于中国电影对外翻译理论研究——以电影《狼图腾》的翻译为例[ J ].北京电影学报,2016,(1):148,148.
[2]黄会林等.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 J ].现代传播,2013,(1):17.
[3]黄会林等.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渠道及其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201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J ].现代传播,2015,(2):19-20.
[4]黄会林等.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J ].
现代传播,2016,(2):21-22.
[5]黄会林等.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度中国电影北美地区传播调研报告[ J ].现代传播,2018,(1):25-27.
[7]李亦中.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 J ].当代电影,2011,(4):119.
[8]王建华,周莹,张静茗.中国影视翻译研究三十年(1989-2018)——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J ].上海翻译,2019,(2):33-38.
[9]刘大燕等.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J ].外国语文,2011,(1):107.
[10]曹明伦.翻译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再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J ].上海翻译,2019,(6):2.
[11][12]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1,121.
[13][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
[14]Kress,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1.
[15][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
[16]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0.
[17]麻争旗.修辞重构——电影翻译的艺术手段[ J ].当代电影,2020,(2):153.
[18][19][20]任东升,高玉霞.国家翻译实践初探[ J ].中国外语,2015,12(3):93-97,97,97.
[21]卢康.走出“电影社会效益”概念的认识误区[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