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娟
【摘要】列宁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彰显了巨大的历史意义、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结合”及“一般与特殊结合”上科学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客观要求上肯定和重视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承认市场具有严重缺陷,强调“注重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作用”。
【关键词】列宁 政府与市场关系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社会化大生产规律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8.011
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深的层次看,列宁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是在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想和苏俄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具开拓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大胆探索和深化认识,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精髓,亟待我们细心发掘、系统整理,以充分彰显其当代价值。
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上科学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受当时形势所迫,苏维埃俄国采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几乎消灭了商品和货币,亦即取消了“市场”。然而,一战后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促使列宁深刻反思,认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采取一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生产力的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亟需向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因为“俄国的宗法的、小商品生产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还缺乏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现实需要新经济政策——这个“过渡阶梯和中间环节”[1]。列宁打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桎梏,愈加认识到市场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不再坚持要消灭商品和货币,并提出“不摧毁旧的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2],而是活跃其发展且审慎地掌握它们等。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科学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正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出发,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苏俄经济建设实践,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主旨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对市场作用的重新认识及重视。而且,新经济政策本身也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的产物,列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也是通过实践逐步清晰、明朗的。例如,列宁曾专门听取农民代表的意见,并结合具体实际,多次检讨错误,不断反思反省“主观愿望与实际是否发生了冲突”、是否“一片好心”“起了不好的作用”[3]等,也不断探索俄国当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社会经济基础,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思考及科学把握。
从一般与特殊结合上科学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方面,列宁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成了对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正基于此,列宁愈加重视市场对生产力發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列宁对不同历史情境、不同制度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等对“市场作用发挥”的特殊要求进行了审慎考虑及辩证分析与取舍。例如,列宁强调,在给小农恢复贸易自由、资本主义自由的同时要“掌握分寸”,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作用,唯物辩证地处理好进与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防止国家“变质”。
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客观要求“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
社会化与市场范围的扩展、市场关系的深化紧密相联,只有市场范围的扩展、市场关系的深化,才能够使得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而使得社会分工逐渐呈现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态的同时又形成完整的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已可深刻察见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所在,这也正是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日益提高的一种要求、一种属性。[4]基于对社会化大生产规律、苏俄具体国情的理性分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深刻反思等,列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要“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要加以发展和利用。列宁多次强调,新经济政策本身便是强调了商品交换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坚定地将其固定下来,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为当时主要任务,这是从“恢复同农民应有的联系”层面考虑的。比如,就“粮食税”而言,仅使农民手中留有余粮还不能完全或真正起到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的作用,而是要进一步让农民手中的余粮与其他工业品进行商品交换才可以。后来,列宁认为,还要“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5]。列宁所讲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其实就是市场机制的具体体现。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具体形式的积极作用。由于苏俄生产力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现实中还存在着较多经济成分、经济形式——如小商、小农、小经济、小企业、小手工业、农村富农、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等,由此,列宁提出“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资本主义关系”[6],允许多种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共同存在,并充分利用和加大这些经济形式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开展力度。亦即,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在“国家的调节”下活跃其发展且审慎地逐步地掌握它们[7],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列宁看来,合作社、租让制、租借制及吸收资本家收购和推销产品等,都是可以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
按商业原则办事,赋予农民和企业自主权及经济利益。对于农民,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款收集制,以保证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一是实行差别税率给予那些积极劳作且生产率高的农户以优惠;二是赋予农民自由贸易的自主权以获取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新经济政策赋予企业自主权,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一是赋予企业多方面的自主决策和经营权;二是实行企业经济核算制、经济责任制及一长制等;三是实行职工的工资同企业的效益、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及劳动成果等挂钩。[8]
克服市场缺陷需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作用
列宁在肯定、重视且积极推动发挥市场作用的时候,已然深刻认识到市场同样也是“一体两面”的,需要对其缺陷(如市场具有盲目性,极易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缺陷更深刻的根源其实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因而,在强调“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列宁也强调“要注重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作用,克服商品、市场关系的消极因素”。
探索“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自由”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国家资本主义“退却”,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相反,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更要增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高度中央集权、高度国家垄断的经济管理体制,寻求更加切合实际、高效而灵活的新体制。列宁曾深刻反省到“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9]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新认识,列宁开启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提出实行“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自由”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并很快将这一构想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这时的“计划”,也已不是“一切生产都由国家来直接计划、直接管理”,而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10];下面每个具体的劳动者或组织,只要完成了国家计划,就能够进行自主生产和自由贸易。
多措并举增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其一,必须采取坚决、有力而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列宁认为,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国家管理经济活动及增强管理能力的前提。为此,列宁要求,在增加税收和缩减编制方面必须坚决而迅速地采取措施从而增加国家财力,并就如何正确地进行财政开支以使其成为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进行了诸多探索,力求以国家财政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及发展,如“用租让的收入或国家的贴补来恢复和发展似乎‘无利可图的重工业,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改造等”[11]。
其二,必须不断完善经济立法、严格经济执法,充分发挥国家经济法规的作用。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也极为强调在社会经济关系调整及国家整体经济管理能力提升方面进一步强化法治力量的积极作用,其实这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的。1921年,列宁曾领导苏维埃通过了《关于恢复大工业、提高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的基本原则的决定》、《关于扩大国营企业在提供资金和支配物资方面的权力的法令》及《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等。同时,列宁也严格要求经济执法及法律监督,要求狠抓两件事——“严格监督私营工商业者的活动”与“对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和经济工作上的指挥失当进行司法追究”。总之,列宁认为,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国家也必须用经济法规来规范私营企业主的经济活动,以克服新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
列宁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初步探索,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第一次极具开拓性的伟大探索,蕴含着极为宝贵的光辉思想,对于如何科学认识与正确处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尤其是如何利用市场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及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影响重大且深远,未来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列宁的立场、精神和胆略。我们在发掘与学习列宁这些科学思想的同时,更要认真学习领悟列宁的立场、精神和胆略,这是列宁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作出开拓创新并进而悟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的重要先决条件。其一,列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其二,列宁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和超常胆略。虽出身贵族家庭,却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不计个人安危、不畏长期流亡及各种艰难,终身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对于社会主义的某些传统认识,列宁敢于突破,从实践出发肯定和重视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形成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促使列宁不再拘泥于某些传统理论观点和具体论断,而是继承并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和历史视野,也是列宁最终能于此实现突破的关键前提及思想精髓,值得我们学习、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科学遵循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才得以开创、形成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既克服了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当前,我们依然要发扬列宁的光辉思想,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来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并将之向新的更高层次推展。
重视市场作用,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列宁认识到市场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出“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列宁的这一思想,曾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也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其一,商品(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构成要素和内在要求,“重视市场作用,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规律使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其二,扩大企业和农民自主权并增加其经济利益以及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具体形式的积极作用,是从市场主体或微观经济结构层面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为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具有启示意义。
重视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克服市场的消极因素。在重视市场积极作用的同时,列宁强调要注重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作用。它启示我们:其一,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具有严重缺陷,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调节的积极作用,以最大程度克服市场的消极因素;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市场发展经济,不能对市场“自由放任”,而要有领导、有谋划地自觉开展,既要敢于改革一些束缚市场作用发挥的方面,也要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并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其三,对于垄断资本主义借助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工具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侵略扩张、两极分化及剥削压迫,我们要深悟其逻辑,高度重视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加快增强国家竞争力,并以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克服、摆脱“资本逻辑”对世界的控制。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时代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JD710034)
注释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4页。
[2][3][10]《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杨承训、张新宁:《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5][6][9]《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8、230、176页。
[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7页。
[8]俞良早:《经典作家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1]《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责 编/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