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位 刘茜茜 陈亨平张小罗 李嫦娥
温岭市中医院 浙江 温岭 317500
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凉血化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及辨证符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年龄40~80岁;出血部位在丘脑、基底节区、脑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在5~22分之间;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肿瘤、外伤、颅内动脉瘤等所致脑出血者;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需外科手术治疗者。剔除及脱落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误纳者;观察期间因不配合、不耐受、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要求终止者。
1.2 一般资料:对符合上述要求的2018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80±9.19岁;平均出血量14.47±4.98ml;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17±9.20岁;平均出血量14.40±6.20m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吸氧、降血压、管理血糖、脱水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感染等治疗。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凉血化瘀汤、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凉血化瘀汤组成:灯盏花、丹参、川芎、水牛角片(先煎)各30g,三七6g,水蛭、牡丹皮、石菖蒲、生大黄(后下)各10g,红花、生地黄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醒脑开窍针法如下:主穴取双侧内关、水沟、患侧三阴交。辅穴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每日1次。各组连续治疗14天。
1.4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肿体积;检测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根据NIHSS评分恢复程度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恢复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恢复率91%~100%;显效:恢复率46%~90%;有效:恢复率18%~45%;无效:恢复率不足17%或评分增加,包括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血清D-二聚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n=3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n=30)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D-二聚体(mg/L)4.00±1.37 2.61±1.04a 3.92±1.38 1.44±0.78ab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血肿体积(ml)14.47±4.98 7.86±3.66a 14.4±6.19 5.20±3.72ab NIHSS评分12.37±2.27 7.57±3.54a 11.87±2.78 5.70±3.05ab
中医治疗脑出血多从瘀血、风阳、火热、痰热、腑实、水毒等角度立法处方,周仲瑛提出“瘀热”病因学说,并认为脑出血的病机为“瘀热阻窍”,从而创立凉血通瘀治法[3]。本研究中,凉血化瘀汤就是在上述“凉血通瘀”基础理论上,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化裁而出,方中水蛭破血逐瘀,灯盏花活血舒筋、止痛消积,大黄清热泻火、凉血祛瘀、通腑泄热,水牛角清热凉血,共为君药;川芎、丹参、红花、三七、生地、牡丹皮行气活血、清热凉血、行血祛瘀,共为臣药,佐以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引药上行以达巅顶。此方凉血与化瘀并重,诸药配合,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活血、通腑泄热、开窍通络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水蛭、灯盏花、三七、大黄、丹参、红花、川芎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血肿周围的血流量,加速血肿分解产物的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水肿,从而加快血肿吸收。
石学敏认为,中风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元神无所依附,经络失用”,其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功效。其中,内关可疏通气血,养心安神;水沟可调督脉,醒脑开窍;三阴交可滋补三阴,补脑益髓;尺泽、委中、极泉能够疏经活络,行气活血。
综上所述,凉血化瘀汤可明显加快血肿吸收,醒脑开窍针法可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二者联合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还可加快血肿吸收,降低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