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鹏朝 罗永猛
(作者单位:王鹏朝单位系毕节市人民政府,罗永猛单位系毕节市林业局)
黔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形成集山地、丘陵、谷地、洼地为一体的典型高原山区地貌。该区域雨量充沛,土壤极易被流水冲刷,再加上多年来不合理的陡坡耕种和过度放牧,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坡面径流汇流历时短,固土保水能力弱。该区人口密度达376人/㎞2,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毁林开荒,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资源和能源过分消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该区全面铺开,至2018年,共计实施退耕还林39.82万平方公顷。通过退耕还林,植被逐渐恢复,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协调发展。
2000年~2018年,毕节市退耕还林工程累计营造林39.82万平方公顷(耕地造林24.55万平方公顷,荒山造林12.37万平方公顷、封山育林2.90万平方公顷)。其中,生态林24.73万平方公顷,经济林15.09万平方公顷。
毕节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统计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森林覆盖率、保育土壤和肥力、减少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增加生物量和碳储存以及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改善黔西北地区生态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该区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8.40%提高到2018年56.13%,仅退耕还林工程就为森林覆盖率贡献14.83个百分点。相关研究利用遥感数据对毕节地区进行监测表明,全区97%区域植被条件得到改善,原有植被条件越差的区域,改善越明显。通过退耕还林,山区林分质量得到提升,森林蓄积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空气及水体进一步净化。根据相关研究和各县对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监测评估,毕节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达217.16亿元,是国家历年来退耕还林工程总投资额(69.31亿元)的3.1倍。
2000年~2017年,毕节市实施退耕还经济林15.09万平方公顷,工程建设涉及59.23万户226.63万人,农户共获得粮食及现金补助27.28亿元。同时,经济林按平均挂果周期10年测算,每年3万元/hm2,经济林总收入452.7亿元。农户获得总收入为479.98亿元,平均每人可获得经济收入2.12万元。退耕还林有效助推了经济林的发展,2018年全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到34.52万平方公顷,经济林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成功打造出赫章核桃、威宁糖心苹果、纳雍玛瑙红樱桃等知名品牌。同时,通过退耕还林,利用林地空间推进天麻、竹荪、冬笋等林药、林菜种植和林下养殖,有效助推了林下经济发展。以织金县马场镇退耕还林示范点为例,2014年~2016年,马场镇共退耕还林300平方公顷,全部种植玛瑙红樱桃,共涉及3个村11个村民组242户867人,2019年,全部挂果,每平方公顷产樱桃15,000㎏,每平方公顷收入15万元,总收入4,500万元,平均每人年增加收入5.19万元。通过退耕还林,高标准打造经济林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积极作用。退耕还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涵养丰富了水源,提供了良好的农作物生产环境,提高了单位产出。因此,虽然短期内会减少耕地面积,会降低农作物产量,但从长远看,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作物总产量,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安全。退耕还林的实施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推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经济状况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上表显示,退耕还林39.82万平方公顷后,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是退耕前的5.1倍、17.4倍、3.9倍、12.2倍。第二、三产业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退耕前的17.8倍、23.6倍、7.0倍。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农村常驻人口降低,体现了林业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和收入增加的趋势。
退耕还林前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对比
退耕还林推动种植业规模化、科技化和多样化发展。由于耕地面积减少,耕作成本增大,单一农户进行农作物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为有实力、有技术的专业合作社和经营主体介入农作物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种植业向规模化组织化转变;经营主体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挖掘种植业潜力,积极试验、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含量,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高科技的现代生产模式发展;相比单一农户,组织化程度更高的经营主体更加了解市场,市场需要决定了种植的方向,从而使种植业从单纯的粮食生产向种植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林等收入较高的种植经营模式转变,向林农结合、林果结合、林药结合、林菜结合和种养结合等立体种植经营模式转变,使种植更加多样化,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种植结构,提高了种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促进了林副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到2018年底,黔西北地区通过退耕还林种植的经济林达到34.52万平方公顷,其中连片种植面积在20.7万平方公顷以上。以经济林种植为依托,大力开展林副产品加工,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637个(专业合作社506个,家庭林场10个,林业企业108个,专业大户13个),创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个。通过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赫章县“赫之林”、威宁县“鹤乡果”、大方奢香庄园核桃乳、黔西县绿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林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效缩短了林业经济周期、提升了林产品经济效益,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第二产业发展。
2014年退耕还林农户就业和收入情况
退耕还林给乡村旅游业、商业、饮食业和运输业等注入了新的动力。黔西北地区通过退耕还林,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近100万劳动力从农耕中解脱,转移到第三产业和进入城市务工,为商业、饮食业、运输业等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宽了收入渠道。毕节市每年流入的务工收入达200亿元以上,家庭收入逐步增加,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良好的环境和人员的流动,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振兴。仅2017年,黔西北地区实现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以上。退耕还林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的大发展,社会综合效益突显。
上图是2014年100户退耕农户就业和收入情况。可看出,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总收入大幅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含量,稳定农作物生产。一是林粮间作,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林木未郁闭前的有效空间,林花、林豆、林药、林薯、林菜相结合,间作马铃薯、辣椒、大豆、观赏花卉、中药材等矮秆作物,以短养长、以耕代抚,以耕促管,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增加农作物和粮食产量;二是对不宜实施退耕还林的15度以下的平缓耕地开展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实施沃土工程,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单产;三是提升农作物种植科技含量,采取大棚种植、喷灌、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高效种植模式,提升种植业经济效率。
政策支持,培育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贷款规模,从贷款、税收等方面支持帮扶退耕农户开设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其次,引进新技术、引进投资,壮大相关产业规模,培育后续产业链条,培育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种、养植业规模发展。
整合投入,强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依托黔西北岩溶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的资源优势,整合旅游、农业、交通等项目资金,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建设,将退耕还林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休闲林业等相结合,打造美丽诱人的森林景观,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强化种养殖技术及转业转岗培训,提升农户劳动就业技能。黔西北山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落后,传统农耕思想严重,对经果林进行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养殖技术落后,外出务工技能短缺,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经果林栽培管理和养殖技术水平,完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增加收入渠道,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夯实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