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雅莉,李杨,毛洪宾,王慧娟,轩俊丽,王哲新,谢晓燕
1.开封市人民医院,2.开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成为时尚及日常消费。品种繁多的化妆品进入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增添了美。同时,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病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本地区化妆品皮肤病发生的特点,为加强化妆品监测并采取措施减少化妆品皮肤病和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展化妆品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化妆品皮肤病门诊就诊者或住院患者,均符合按照原卫生部颁发的《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GB17149.1-7-1997)制定的7项国家诊断标准或2007年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在原标准上补充的两项新的病变类型(接触性荨麻疹和接触性唇炎)的诊断标准。另外将以上标准中未包括的皮肤病类别激素依赖性皮炎也纳入本院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均符合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制定的《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统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登记表,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和化妆品的相关信息,将数据导入Excel表中进行汇总分析。
监测近6年781 016例皮肤科门诊患者,共收集到724例化妆品皮肤病,其中93例化妆品信息不详,实际上报例数为631例,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0.08%。
631例患者中,女618例,占97.94%;男13例,占2.06%。发病年龄2~77岁,其中2~20岁46例(7.29%),21~30岁209例(33.13%),31~40岁192例(30.43%),41~50岁144例(22.82%),51~60岁31例(4.92%),>60岁9例(1.43%)。职业分布:干部职员151例(23.93%),商 业 服 务 业186例(29.48%),工 人67例(10.62%),学 生136例(21.56%),无 业91例(14.43%)。文 化 程 度:初 中 以 下128例(20.29%),初中105例(16.64%),高 中126例(19.97%),大专171例(27.10%),大学及以上101例(16.01%)。
潜伏期:最短约为1 min,最长达10年,平均187.22 d,其中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病程最短3 d,最长约2年,平均58.28 d。
631例患者中,有化妆品过敏史14例,占2.22%;药物过敏史54例,占8.56%,涉及药品为青霉素类、头孢类、阿奇霉素、安乃近、双黄连、甲氧氯普胺、激素类药物等;食物过敏史97例,占15.37%,涉及食物包括辣椒、海鲜、牛奶、芒果、面筋、韭菜、板栗、菠萝、苹果、草莓等;其他接触过敏史159例,占25.20%,涉及铁饰品、花粉、柳絮、甲醛、冷空气、硫酸二氢钾、五氯苯酚、多氯苯混合物、狗毛、鸭毛、鸡毛等(表1)。
表1 631例患者过敏史情况[例(%)]Table 1 Patients'history of allergy[Case(%)]
631份报告涉及2 042种化妆品和1 095个品牌,其中涉及进口化妆品206种,占10.09%;国产化妆品1 836种,占89.91%。普通化妆品1 976种,占96.76%;特殊类66种,占3.24%。从类别上看,护肤类最多,有1 797种,其中面膜329种,占18.30%;其次为美容修饰类136种,占6.66%。
从属性上分析,化妆品中占前四位的依次是乳液、面膜、水、霜;其中化妆品获得来源(图1)占前四位的依次是商场超市专柜(38.54%)、美容机构(17.43%)、网购(15.62%)、微商(12.19%)。
图1 化妆品获得来源Figure 1 Source of cosmetics.
631例患者发生部位主要分布在面部有561例,占88.91%。皮损形态出现例次从多到少依次为红斑、丘疹、鳞屑、水肿等(图2)。
图2 皮损类型Figure 2 Types of skin lesions.
自觉症状以瘙痒最为常见,为502例次,占28.64%;其次是干燥症状448例次,占25.56%;紧绷感355例次,占20.25%;灼热感276例次,占15.74%;疼痛159例次,占9.07%;其他13例次,占0.74%。
化妆品皮肤病类型(图3)主要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310例,占49.13%,其次是激素依赖性皮炎204例,占32.33%。此外,有285例(45.17%)患者使用面膜,其中204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长期使用面膜(使用时间3~73个月)。
图3 化妆品皮肤病类型Figure 3 Types of cosmetic dermatoses.
本研究对我院近6年间接诊的化妆品皮肤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我院化妆品皮肤病患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0.08%,远低于国内其他报道[3-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漏诊和本地医院相对集中病患分流有关,也可能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服务业占比低导致使用化妆品的人口占比较低有关。②发病以女性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报告数据相似[3,5-7],与化妆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一致。③有过敏史的患者占51.35%,提示过敏史是化妆品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④进口化妆品占10.09%,低于王广进等[3]报道的46.59%,可能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⑤化妆品类别以护肤类为主,可能与其使用频率过高有关。⑥化妆品主要来源于商场超市专柜(38.54%),与国内相关研究[5]相似。⑦不良反应类型分布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最多,与我国往年监测情况[3-9]相似,表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仍是化妆品导致皮肤损害的防治重点。其次为激素依赖性皮炎。
本研究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49.13%,低于钟益萍[5]、郝舒欣[8]、丁长玲等[9]研究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比;同时本研究中激素依赖性皮炎占比32.33%,高于上述文献研究中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占比。将上述文献研究按照收集病例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发现: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比逐渐(2005~2014年:94.66%;2015年:73.41%;2016年:66.70%)降低,而激素依赖性皮炎占比逐渐(2005~2014年:0.72%;2015年:11.70%;2016年:11.80%)升高,本研究结果符合该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三方面有关:①本研究中患者使用面膜占比较高;②本研究近一半化妆品来源于美容美发机构、网购及微商;③近年来皮肤科医生对激素依赖性皮炎重视度、诊疗水平提高。
从2012年发展至今,我国面膜市场的规模和品牌数量呈现出急速增长的趋势,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已成为目前面膜最为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10]。已有多篇研究报道[11-13]证实面膜中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的情况。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减少5-羟色胺形成,从而对皮肤产生嫩白的效果,短时间使用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可使人的皮肤出现光滑白嫩的假象[14],长期使用则可能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本研究中有45.17%的患者使用面膜,其中204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有长达3个月以上的面膜使用史,这些面膜可能是造成患者罹患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我国面膜行业生产门槛较低,生产企业良莠不齐,建议可以建立面膜行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对于添加违禁物质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取消其生产许可证。
本研究显示,从美容美发机构、网购及微商获得的致病化妆品占比为45.24%,来自这些渠道的化妆品往往不易监管,化妆品中可能非法添加各种禁用物质,如糖皮质激素、重金属类物质等,从而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李燕飞[15]、张国翠等[16-17]研究发现含激素的产品主要来源于微商、美容院及网购,在正规商场专柜中销售的产品暂未发现。有报道指出,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售化妆品的糖皮质激素项目不合格率为7.0%[18],远高于其他渠道。提示监管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美容美发机构、微商及网购模式下的化妆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检查,并对目前较为严重的糖皮质激素违法添加情况进行专项抽查。
随着近年来对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进展及临床病例报道亦逐渐增多[19-21],皮肤科医师对该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不断升高,同时对该病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从而使得更多的化妆品导致的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被确诊。此外,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病情往往反反复复,病程较长,出现就诊多家医院治疗欠佳而最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情况,这也可能是导致我院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增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与激素依赖性皮炎在化妆品皮肤病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面膜使用占比增高和化妆品获得来源于美容美发机构、网购及微商的增多等有关,故本地区监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化妆品健康教育,从而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