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舆论场唱响主旋律
——新华社新青年“五四”报道思考

2021-07-24 01:25:52王龙徐步云
中国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五四新华社留学生

□ 王龙 徐步云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一段讲话,在广大青年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讲好青年故事、激发青春梦想,也是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嘱托与期望,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与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青年一代接收的信息开始泛滥,价值观也日益多元,主流媒体触达难度不断增加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新华社重点打造的面向青年受众的创新项目,3年多来,新华社新青年工作室始终站在争取与影响青年工作的第一线,也是新华社“面向青年,传播青年,影响青年”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如何进一步推动报道“破圈”传播,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用主流声音抢占青年舆论阵地,用主流价值引领青年前进方向,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而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就是各大媒体施展拳脚、同题竞技的重要节点。我们在将重大主题与青年视角相结合上不断创新,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努力在进军主战场中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历年“五四”报道中的一抹亮色。

一、香港青年发声 奏响爱国强音

在“五四”报道日益同质化的当下,如何才能突出独家、体现特色、出新出彩?今年“五四”前夕,经过策划小组的反复讨论,我们最终选择把视角看向香港。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香港的未来也在青年。从去年香港国安法出台到今年中央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经历2019年“修例风波”后的香港逐步走向正轨。在此背景下,结合“五四”节点,我们推出“我的名字叫中国”系列短视频节目,邀请六位香港青年发声,启发与激励一代青年爱国爱港、阔步向前。

该组报道一经播发,就被广泛转载,上百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700万,“新华社”微信公号浏览量超过100万,微博话题量超过3500万,上万名网友热切互动,咪咕视频、爱奇艺、Acfun、今日头条等各大视频网站与新闻App置顶推荐,全网总浏览量达到1.3亿。

(一)策划大胆创新 极具时效性

这组报道是中央媒体首次对爱国香港青年进行集束式、矩阵式新媒体报道,也是新华社首次在“新青年”演讲栏目中刻画香港青年群像,是对港报道中关于人物系列融合报道的新探索。

我们发挥国社站位与资源优势,社领导亲自指挥,联合对外部、亚太总分社、广东分社等多个编辑部与分社群策群力,在建党百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央推进“爱国者治港”、香港由乱及治的重要背景下顺势而为,推出了这组重大主题系列报道。

在香港当前形势下,发出青年正确的声音正当其时,尤为必要,既可明正视听,又可以提振信心。报道在海内外平台联动播发,有力引导了舆论。

(二)报道主题鲜明 寓意有深度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也是青年发展的坚强后盾。报道围绕香港青年与祖国的关系展开,着眼于大湾区发展,以“我的名字叫中国”为主题,发出了“身后有祖国、香港有未来”的时代强音。

“香港怎么了?我们怎么办?”5月3日,系列报道的30秒预告视频推出,发出了这样的时代之问。之后,每天7点30分,新华社新媒体矩阵形成合力,同时播发一期人物演讲节目,讲述一个故事,也给出一个答案。

报道充分展现了香港青年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香港与祖国关系的正确认知以及大湾区建设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凸显香港青年发挥所长、为大湾区发展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传递出香港青年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渴望搭乘祖国发展“顺风车”的真实心声。

(三)人物精挑细选 故事细节多

“面对威胁与恐吓,是畏缩不前还是捍卫正义?”“波澜不惊的人生,遇到怎样的机遇才能改变?”“家族有企业,为何还要来内地创业?”联合国发言代表、爱国活动发起人、科技创业者……报道中,六位香港青年身份不同,但都和祖国内地有密切联系,有着共同的心声。他们在镜头前娓娓道来,讲述青春奋斗故事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极具感染力,向港人传递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联合国舞台上勇敢发声,用事实回击偏见与抹黑;在街站上签名的孩子,问出了让人内心触动的问题;与母亲在疫情期间上街分发口罩,只因对香港同胞深深的牵挂;从看到新闻到真正去内地工作生活,真切感受祖国最真实的变化……我们扎实深入采访,挖掘出每个人物身上独特的故事细节与传播点,既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从不同角度升温爱国爱港话题,让报道主题进一步深化。

(四)节目制作精良 传播效果好

除了当事人的演讲口述外,节目中还穿插了他们工作生活、香港反暴力游行等方面的大量一手素材和资料画面,让短视频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深刻反思,香港自“占中”以来社会混乱的根源所在,明白祖国对于香港的重要意义。

报道同时用普通话、粤语两个版本进行包装制作,同步推出,同时翻译成英文版本在海外平台上线。网友纷纷点赞,为祖国打Call:“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香港只有融入祖国才能发展!”“这才是香港青年该有的样子!”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聚焦特别群体 展现青年风貌

近年来,每到“五四”,我们都会提前进行头脑风暴,结合当时的政策与社会背景,寻找报道的独特视角。我们关注那些值得关注却较少被关注的群体,或对他们进行记录,或邀请他们发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总是能够因角度新颖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一)从留学生视角展现大国抗疫成果

去年,新冠疫情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话题。我们陆续推出10余期“抗疫新青年”系列Vlog节目,记录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不同行业工作者的英雄故事,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抗疫青年全景图。系列报道全网浏览量突破5亿,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引起广泛反响。

其中,五四青年节当天,我们特别策划了一期海外抗疫新青年群像节目《@海外中国青年:前方是世界,后方是祖国》。当时,国内疫情蔓延,海外疫情尚未爆发,报道聚焦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我们选取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夏俊斐、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杨斯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留学生朱家乐、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罗马)中国留学生朱星蓓四位青年学子,通过他们讲述疫情期间自己在海外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中国留学生心系祖国、关爱同胞的无疆大爱,也让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心的画面添加了生动的一笔。

受访嘉宾身处海外,遍及英美澳意四国,在留学生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有的忙着筹集资金和物资发往湖北;有的每天关注网上最新的疫情消息,为家人、朋友和同胞打气助威;有的收到大使馆发放的从祖国寄来的健康包;有的听到窗外传来祖国国歌和当地民众“感谢中国”的呼喊……故事细节饱满,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中国的国际担当打动了无数网友,纷纷在节目下方留言点赞。

(二)用回应总书记方式发出青年心声

2019年五四青年节,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推出融合报道《@总书记:中国的未来,请您放心!》,邀请那些收到总书记回信的青年,对着镜头讲述与总书记“对话”,表达内心的感受,说出“总书记,中国的未来请您放心!”的铮铮誓言。

到贵州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农村电商青年创业者、陆军71集团军“王杰班”班长、“85后”村支书、嫦娥四号着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北京大学研究生……视频中,他们深情回忆习总书记的嘱托,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与拼搏人生的决心,向社会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身上的冲劲与正能量,是从青年视角创新总书记报道形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三)记录新职业青年诠释奋斗价值

时间拨回到之前的五四青年节。2018年5月,我们巧妙地将五一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相结合,策划了一组新职业青年选题,从近年来新兴的职业出发,呼吁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报道开篇,我们发出一个问题:“一个小时的劳动有多大价值?”随后以此为线索,串起了高空清洗师、人工智能研究员、衣橱管理师、甜品师、C919试飞工程师五位年轻人的职业回答:在高空擦90平方米的玻璃,擦亮一座城市的暗淡容颜;写100行代码,开启人工智能的一切可能;叠600件T恤,理清忙碌混乱的生活百态;做一个古风蛋糕人偶,传递中华文化的亘古魅力;完成10个飞机试验点,助力实现我们的“大飞机梦”。

正如新华社社长何平所说——受众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要拓展到哪里;青年在哪里,我们的触角就应延伸到哪里。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下一步,除了坚持继续在策划创新性、报道思想性、产品互动性等方面下功夫,我们还将进一步重视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用户的阅读与使用体验,力求在“五四”主战场上“俘获”更多青年受众,在青年舆论场唱响主旋律,为新华社“面向青年,传播青年,影响青年”的转型以及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做出更多尝试和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五四新华社留学生
再创新高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视界
遵义(2019年20期)2019-10-24 01:41:32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5:46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传媒评论(2017年7期)2017-11-08 03:10:56
怒江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共青团曲靖市委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表彰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