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玲
作为一个位居一线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常常有一种挫败感 ,为何数学这一科成绩这么难提升?为了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我结合多年的观察及分析:①优生少;②中层生不多;③学困生人数居高不下,严重拖后腿。如若学困生能“脱困”的话,形势会一片大好。因此,摘下学因生这顶“困”帽子,把数学成绩提高上来,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对学困生进行了一些浅析。
(一)内因
1.缺乏自信
由于长期的、多次的或日积月累的次次考試的不理想,导致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就是一堆烂泥,扶不上墙,甘愿戴上学困生的帽子。
2.缺乏恒心
有些学困生试图想迎头赶上,但意志薄弱。一碰到计算量大,或是计算步骤稍复杂,或尝试了几次都失败,或是看到题目长,又或者上课时,开始也有认真听讲,但思维能力慢一拍,一旦有一步听不明,就易导致脑筋步步塞车,绕不过去,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打退堂鼓。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恒心。
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基本上所有的学困生,都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抓不住关键要领,课后不会整理归纳 。或是上课有听老师讲解并还作了笔记,但课后不进行消化理解。也有一些同学死搬硬套课本的定义、定理或死记课本的解题步骤,但题目稍有变动,便无从下手。
(二)外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如有些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他们一般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要么父母对孩子关爱缺失要么老人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有些是父母离异,导致孩子无心向学;有些是家庭氛围差,家里常聚集打麻将、喝酒,家庭影院放不停,又不做好防噪声污染,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如何能静得下心学习?有些是家长粗暴,稍有不顺,便拿孩子开涮,造成孩子性格软弱,不思上进。
2.学校的分班制度
所谓按层次分班,但实际上是成绩好的一个班,成绩差的一个班。分到差班的同学,心灵受到挫伤,让他们自我否认,在心底就给自己戴上了“我是学困生”的帽子。并且处于那种几乎是品德和成绩双差的学习氛围中,一些想鼓起劲来学习的学困生,也会被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排斥或嘲讽。为了不显示自己了“异类”,也跟着同流合污了。
3.教师的教育方法
有些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老师顾不到分层教学,在上课时多顾及优等生或中层生。学困生上课时往往接受不了老师上课的内容,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不想学,越学越差。
4.社会环境的干扰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从身边或从网络上常能看到一些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例子,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一台手机足以让一个孩子陷入“沼泽”,用手机打游戏、刷朋友圈、刷视频或看网络小说。还有自媒体的出现,有些同学认为拍视频也可以赚钱,为啥花力气来读书?因为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让他们在人生的追求、对事物的判断,对是非的辨别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下发生了错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深入,无疑又是一个诱惑及刺激。
结合上面的内因和外因,该如何让学困生摘掉“困”这顶帽子,我想有以下的对策。
一、构建家校共同体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坏的家风能毁掉一个孩子。以学校为一个连接平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定期召开家长会,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中心,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多点关心孩子的需求,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二、关爱与辅导并行,增强信心
转化学困生,关爱是前提,辅导是关键。要攻克学困生,打破其心理防线是很有必要。大部分的学困生多少是受老师冷眼相待过的、受同学奚落过、还有家长的放任不管,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也竖起了一块挡板,有种破罐子乱摔的心理,因此要打通学困生心理防线,要从心灵沟通开始,用爱感化他们,取得他们信任,从而软化他们对老师的防备,一步步走出心理障碍。然后再慢慢的引导他,运用合理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可发动一些比较优秀的同学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学习互助圈。
老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设计的内容或习题要关怀到学困生层面,还要留多点让他们接受知识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要优先让给他们做,并及时做好表扬与鼓励。课后要多下去辅导,作业尽量面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而不是忽视,慢慢地他们就会被感化。
还有要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给他们,在日常考试中,偶尔要出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给他们做,让他们有及格的机会。在我从教多年的经验中,我觉得这个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有些学困生终于有机会考及格了,那种喜言于色真的无法言传,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从而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变得用心地去学习了。
三、学校需取消分层分班的模式
学困生分到一个全是成绩同一等次的班级时,可想而知,心灵受到多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有心想进步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同个年级的同学中抬不起头,从而变得自暴自弃。一个班级中没有一些学习领头人的带动,不仅是学生,而且连任课的老师都会提不劲来教,这局面无疑是双输的。
四、净化社会环境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时刻会受到社会的种种影响。社会就是一个大杂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坏的一面里充满了负能量的东西,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希望各地方政府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法纪教育,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让他们能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还要加强网络的监控,现在网络实在充斥太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视频、游戏及信息了。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项漫长的工作,整个过程需要教育者有耐心、爱心、细心、“偏心”和“分心”去教育他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家校共育,相信会有更多学困生能把“困”的这顶帽子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