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职英语也开始受到重视。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下,需要注重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就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探究,意在提高对英语的教学发展,保证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有更好的体验效果。从而有效推动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高职英语;教学探析
相比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教学作用。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在日后的相关工作上,需要过硬的技术水平。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满足学生的实质需求。并且依据社会对需求,进行教学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夯实,进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进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英语加油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以当前的教学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并没有进行对其他内容的拓展教学。语法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对学生整体教学水平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水平层次不齐
一般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都不够重视,无论是教师团队还是教学设备。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方面都没有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提升。
(三)学生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一直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误区,认为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就当前的英语教学趋势而言,学习英语对工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却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二、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一)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对英语教学培养。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应该注重对教学方式对创新,保证以合理的教学角度,增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保证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实力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英语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当中。比如,举办一些英语竞赛,采用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培养。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对教学引导者,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在当前的教学形式下,高职院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英语的教学中,并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保证教师通过适当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针对当前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改善,保证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对学生时候的教学培养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三)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其学习到更多有效的内容,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结合。保证通过当前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对学生的教学帮助。用最为有效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出发,作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遵从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保证从合理的教学角度,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学培养。比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巩固,像运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不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微课的每节课的时间很短,学生能随时进行学习,非常方便。这种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并且在当前的教学管理环境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教学,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效的内容。从而应用到时候的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学改革,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的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新课改是一种教学要求的创新,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升。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燕静君.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02):96-98.
[2]刘润清.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从分离式教学大纲到统一的课程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6):403-404.
作者简介
潘曦宁(1990—),男,汉族,广西桂林,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德育、国际贸易类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