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动手和动脑的活动来推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主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所以对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以及实践活动关注的不够。而通过组织生物学科的社团把具有生物学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些和高中生物教学紧密联系的活动来推进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地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教育部又具体提出了有关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从此之后,教育工作者开始探寻适合本地学生的落实方法。结合本学校的条件和本校学生的特点,通过组织本学科社团活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从近两年来社团所进行的一部分活动是怎样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来展开的。
一、举办社团活动的意义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社团活动在大学开展的非常成功,因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的充足。相比较而言,高中生的课余时间并不是很充裕,所以不能把大学社团的模式直接拿来用,必须找到适合高中生的社团活动形式。这就要求社团辅导教师结合高中生物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社团活动,包括活动材料的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方案的可行性等等。近年来,通过初步的尝试发现适合高中生的社团活动模式,利用下午的大课间(约员个小时的时间),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课本小实验、模型制作、观察校园生物等等),精心策划的活动内容,数量不多的社团成员可以很灵活的开展活动,也可以把在社团所举办的活动当成预活动,总结活动经验然后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动之后进行反思,找到活动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不断的改进,使每次活动都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真正起到第二课堂的作用。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中阶段教学的根本任务,每一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之后,每一位学生都能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能具备和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能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增强每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践行者。所以,培养每位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社团活动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形成的推进
(一)通过模型建构,促使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形成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与功能观始终贯穿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细胞中的一些分子还有结构时,由于这些都是从微观层面来学习的,学生用肉眼很难观察的到,即使借助于图片和动画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学到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形态,而对于细胞内部的细胞器、细胞核等具体的结构必须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而对于高中学校来讲,一些实验仪器是没有的,更没有机会带领学生们去使用。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观察,对于教师直接给出的内容并不能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很大的冲击,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社团举办“模型制作大赛”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模型制作,加强了学生对于细胞结构的深刻认识,为后续各自功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对于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也能让学生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虽只有约20种的氨基酸参与形成蛋白质,但是如果不限定氨基酸的数目,那所形成的多肽链的种类就有20n种。利用数学排列组合的知识建构有关的数学模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如此多样,也使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就能够让学生很好理解为什么蛋白质可以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了。还有必修二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很好地理解DNA有什么样的结构使其可以作为遗传物质?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通过社团的模型制作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模型的制作过程,可以把这些微观层面的结构通过自己的理解展现出来,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从而形成生物学中重要的结构与功能观。
(二)通过模拟小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学过程要重实践,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法。
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里,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时教材中安排了“探究·实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活动,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性状分离过程以及性状分离的实质,通过运用数学统计的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性状分离比出现的必然性。通过类似的方法可以用来突破“自由組合定律”这个难点。本社团举办了“模拟自由组合定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来理解这里的小桶、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哪个过程中?抓小球和把抓到的小球放在一起分别代表什么?并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进行对比,从而归纳概括出各自的实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由组合定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学到DNA分子的复制时,可以通过展现科学发展史,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通过自己的证明能更牢固地掌握DNA的复制方式,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必备的科学思维。
(三)通过拓展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通过对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利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在增强对实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本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很好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的复原,但是这个实验容易给学生形成只有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的思维定式。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我们社团举办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拓展实验。这次实验的重点放在了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没有提供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而是给了洋葱的内表皮细胞、菠菜的叶肉细胞、洋葱的根尖细胞。对于给出的实验材料学生首先要进行思考,选出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吗?怎样改进能使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更容易观察?黑藻细胞呢?若选择黑藻细胞,什么样的区域可作为观察的标准?根尖细胞可以吗?如果可以,应该选择根尖的哪个区域的细胞?学生分组选材实验。最后,每小组进行探究过程、探究结果的交流,分析各自成败的原因。虽然实验结果并不是太理想,但是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只要是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外界溶液和细胞液存在浓度差)就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改用新的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也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得到,能不能不用显微镜就能够判断出植物细胞在某种溶液中是发生了吸水还是失水呢?可以引用大学教材中用的“小液流”法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蓝色小液滴在某种溶液中是上浮、下沉,还是不沉也不浮,判断植物细胞是吸水还是失水了。通过肉眼可见的现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本次活动对于实验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通过调查河流的水质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每个人所必备的责任,通过生物学来增强每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有必要的。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正确地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学校食堂的东面有一条贯穿学校南北的小河,小河中长满了莲藕,每到夏季小河中就会开满荷花,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分的赏心悦目;每到秋天也有数不清的莲蓬矗立在小河中,丰收的莲子是大家口中的美食。可是,近年来却发现小河中的水越来越黑了,并且天热时还会发出阵阵臭气。针对小河水质的变化,社团组织了“调查校园水质变化的原因”的活动,组织社团成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网上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找到水质变坏的原因,针对此情况每位社团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成员们都争取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守护环境的践行者。通过身边可以看得到的环境变化,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设计合理的社团活动结合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學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收获高效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本社团成立两年多以来,一直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初心,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推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虽有不足之处,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坚持每次活动都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力求通过社团活动推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