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探讨

2021-07-23 08:12唐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2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脑部

唐路

(沭阳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0 引言

高血压脑出血近年有高发性,该病以高血压为基础,持续性的血压升高状态会加重脑血管损伤,在玻璃样病变出现后会降低血管弹性,无形中增加血管脆性,情绪、劳累等均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诱发脑出血。该病出现后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还存在脉搏减缓的情况,需迅速行血肿清除治疗,以缓解颅内压,减轻脑部损伤[1]。以往开颅血肿清除术使用频繁,该术式能清楚的观察到血肿组织,能保证血肿清除效果,获得良好的减压状态,但脑部损伤较大,常损伤到其他器官,且造成的神经损伤较严重,限制了该术式的推广。微创钻孔引流术逐渐得到普及,仅需小创口即可完成血肿的清楚,操作简单,不会对脑部神经造成较大创伤,且能减少脑部组织的暴露,利于降低手术风险[2]。对此,研究以70例为样本量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在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实施,旨在观察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70例为样本量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记录入院时间,以此设置组别,有微创组和开颅组,均保持35例的样本量,研究在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实施。微创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1~76岁,平均(63.80±2.45)岁;病程23~140 min,平均(81.99±4.58)min。开颅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2~77岁,平均(64.13±2.66)岁;病程25~142 min,平均(82.61±4.95)min。组间无差异,P>0.05。入组原则: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为原发性脑出血;同意研究实施;脑出血时间不足240 min;无凝血障碍;委员会通过研究。排除原则:其他原因造成的脑出血;心肌梗死者;脑干出血者;脏器衰竭者;脑出血资料不完整;小脑出血者。

1.2 方法。开颅组:开颅血肿清除术,针对各样本进行CT检查,确定出血病灶的信息,行全麻处理,在头皮位置做切口,切开头皮达颅骨,颅骨钻孔并用铣刀形成骨窗,剪开硬脑膜,在非功能区行血肿抽吸处理,切开脑皮层,向血肿腔内进入,在保护附近组织的前提下清除血肿组织,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微创组:微创钻孔引流术,针对各样本进行CT检查,确定出血病灶的信息,确定穿刺平面及穿刺方向。局麻或全麻后,于穿刺点颅锥锥颅,突破硬膜后,以带有针芯的硅胶引流管进颅,无张力抽出液体血肿,固定引流管。术后剩余血肿可尿激酶灌注,融化后排出。

1.3 观察指标。恢复情况需在手术前后获取静脉血,经标本检验,确定各样本的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需检测各样本的CRP(C反应蛋白)。关于血肿清除情况的统计,需在术前记录血肿量,还需在术后3、5 d时记录血肿量,最终统计血肿清除率。并发症主要有再出血、感染等,还可能存在应激性溃疡。神经状态的评估从两个方面实施,参考GCS评分法,以此评估各样本的昏迷情况,参考NIHSS评分法,以此评估各样本的神经损伤情况,前者3~15分,和昏迷情况有正相关关系,后者0~42分,和神经损伤存在负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计算。SPSS 24.0中,恢复情况、血肿量等计量资料需行t检验,该类数据以(±s)表示,血肿清除率以及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需行χ2检验,该类数据以(n/%)表示,P<0.05,有意义。

2 结果

2.1 恢复情况。术前经NSE、CRP评估各样本的机体损伤情况,在微创组和开颅组无差异(P>0.05)。术后经NSE、CRP评估各样本的机体损伤情况,差异大,在微创组均比开颅组低(P<0.05)。详见表1。

表1 恢复情况

2.2 血肿清除情况。术前各样本的脑部血肿量在微创组和开颅组无差异,P>0.05。术后3 d、5 d的脑部血肿量在微创组均比开颅组低,而血肿清除率在微创组(100.00%)比开颅组(88.57%)高(P<0.05)。详见表2。

表2 血肿清除情况

2.3 并发症。关于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在微创组(2.86%)比开颅组(20.00%)低(P<0.05)。详见表3。

表3 并发症[n(%)]

2.4 神经状态。术前通过GCS以及NIHSS评分评估各样本的神经状态,数据在微创组和开颅组无差异(P>0.05)。术后通过GCS以及NIHSS评分评估各样本的神经状态,均有改善趋势,其中GCS评分在微创组比开颅组高,NIHSS评分在微创组比开颅组低(P<0.05)。详见表4。

表4 神经状态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危害性极大的血管病变,血压升高后本身就会刺激到血管,增加血管脆性,若血压为得到控制,会增加血管刺激,降低血管弹性,自身或外界因素均能造成脑血管破裂,诱发出血性病变。该病特点体现在脑部血肿多,若血肿未得到有效清除,会增加颅内压力,容易出现脑疝等病变,且血肿会压迫到神经组织,对患者造成严重神经损伤[3-6]。该病出现后,有躁动、嗜睡等表现,需及时就诊。保守治疗一般无法彻底清除脑部的血肿组织,为减轻脑部损伤,临床常行手术治疗。以往常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优势体现在视野清晰,能辨别血肿的具体位置,针对性的抽吸可提高血肿清除彻底性。但该手术下会暴露较多的脑部神经及血管,且暴露时间长,不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还可能会再次出血,需行二次手术,增加患者的机体损伤[7-8]。

为强化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临床提出优化手术方案,即微创组钻孔引流术,和其他手术不同,此术式会行相关检查,提前定位血肿位置,以此确定钻孔点,行局部钻孔后置入引流管,能达到良好的抽吸效果。微创钻孔的特点能减少脑部组织的暴露,能有效抽取出血肿组织,可防止血肿压迫到附近的神经,能维持良好的神经功能。该术式实施期间会增加尿激酶治疗,能更好的液化血肿组织,达到彻底的血肿清除效果[9-10]。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变群体一般以老人为主,此类人群机体素质差,若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存在较大风险,可能会增加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而微创钻孔引流术对患者的要求较少,其较小的创口能降低各类群体的治疗风险,可维持较高的钻孔引流安全性。然而微创钻孔方案并非没有劣势,该手术存在视野模糊的特点,常出现减压不彻底的情况,会降低血肿清除效率,且尿激酶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并发症。因此在微创钻孔手术实施期间,需提前掌握患者的脑部血肿情况,以保持血肿定位的精准度,强化血肿清除彻底性,降低再出血风险[11]。

本研究中,术后3 d、5 d的脑部血肿量在微创组(17.14±3.99)mL、(8.91±1.94)mL均比开颅组低,P<0.05。沈钦振[12]的研究中,术后3 d、5 d的脑部血肿量在观察组(15.53±4.08)mL、(10.32±3.11)mL均比对照组低,P<0.05。即微创钻孔引流能达到较好的血肿清除效果。分析发现,在该引流手术实施前会通过尿激酶等液化病变位置的血肿组织,且在CT辅助下能掌握血肿的具体位置,可保持精准操作,减轻脑组织损伤,在发挥保护机制的同时能强化血肿清除效果,缓解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以减轻神经损伤,改善脑部功能。

综上所述,微创钻孔引流术有诸多优势,该方案能减少并发症,强化血肿清除效果,减轻神经损伤。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脑部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12400年前“木乃伊狗”